疾病分類
1、心包疾病:縮窄性心包炎;
2、瓣膜外科:二尖瓣狹窄及關閉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關閉不全、三尖瓣狹窄及關閉不全;
3、冠狀動脈外科:冠心病、左心室室壁瘤、室間隔穿孔、二尖瓣乳頭肌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瘺;
4、心臟腫瘤:先心病:動脈異常未閉、主肺動脈間隔缺損、原發孔及繼發孔房間隔缺損、房室共同通道、室間隔缺損、主動脈竇瘤破裂、三房心、部分性或完全性肺靜脈畸型連線、肺動脈瓣狹窄、右室漏斗部狹窄、法三、法四、三尖瓣下移、三尖瓣閉鎖。
手術內容
微創心臟外科手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小切口及特殊部位切口,不僅創傷小,恢復快,刀口併發症少,而且不影響美觀;
2、非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如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縮窄性心包炎剝脫術、體—肺循環分流術及部分冠狀動脈搭橋術等,均可不用體外循環。這不僅避免了體外循環的影響,也降低了病人的費用;
3、體外循環下的心臟不停跳手術,可以在保證心臟供應血液的條件下,切開心臟完成必要的手術,如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法樂式三聯症根治術及二尖瓣置換術等。
4、對於某些心臟疾病手術,如法樂式四聯症、心內膜墊缺損、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瓣病變的手術及部分冠狀動脈搭橋術等,近來開展的冷血灌注及溫氧合血持續灌注等心肌保護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心臟的缺血損傷,對術後心功能的恢復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5、無血心臟手術,通過採取措施減少失血,加強血液保護及自體血回收等,使相當部分的心臟手術不用輸血,即可完成。這不僅節省了血源,降低了病人的負擔,也避免與輸血有關的併發症。
誕生
胸腔是人體中最後一個對外科醫生開放的體腔。心臟外科是外科領域個分支中較年輕的一個學科。
對維持機體的生命來說,心臟的功能是頭等重要的,功能活躍但結構脆弱。對心臟完整性的任何損害都將帶來致命的後果。心臟成為外科醫生的最後一個禁區。
當時絕大多數外科醫生對心禁區敬而遠之,蜚聲世界的外科大師持堅決的反對態度:
“心臟外科可能已經達到外科的天然極限,處理心臟外傷的各種自然困難,是沒有任何新的方法或發明能夠克服的。”——1896年Stephen Paget爵士
“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Billroth
但是,權威的“結論”並沒有使勇敢的探索者望而卻步。
體外循環技術
1897年,德國的Rehn成功地為一位心臟外傷的病人進行了縫合;
1913年,Rehn施行了心包剝脫術;
1925年,Henry Souttar經左心耳二尖瓣狹窄交界分離術;
1938年,R.E.Gross(USA)施行了PDA結紮術;開了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先河。
1944年,A.Blalock(USA)在著名的心臟病學家 Taussing的建議下,為一例重症TOF患者施行了鎖骨下動脈—肺動脈吻合術(著名的Blalock--Taussing分流術)。從而創造了一個經典的姑息手術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1953年,Henry Swan(USA)推出低溫麻醉方法在直視下修復ASD。
1953年5月6日,Gibbon和他的同事為一個19歲的小姑娘,在CPB下進行了ASD修補術。這個患者在手術前半年的時間的里發生3次心衰;全部體外循環時間為26分鐘,術後病人順利恢復。從此將心臟外科劃分為兩個時代。
從此,以低溫麻醉和體外循環為主要武器,外科醫生開始將征服心臟禁區的夢想變為現實。
1954年3月26日,這是心臟外科歷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Lillehei和他的三個年輕的同事,以患兒的父親作為供血者,用交叉循環的方法完成了歷史上首例VSD修補術,整個修補過程僅用了19分鐘。
20世紀50~60年代,由於Walton Lillehei及John Kirklin的傑出貢獻,體外循環技術逐漸成熟,大多數的先天性的心臟病先後為外科醫生所征服。
心臟疾病的外科治療
1.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機)
心內直視手術是不能離開人工心肺機的。當心跳停止時,患者生命的維持必須依賴於人工心肺機供給腦和腎、肺、肝等重要器官的新鮮血液。其不但起著心臟泵的作用,而且在心臟停跳時,肺的血液也不能運行,所以它也具有使血液氧合的作用。
由於人工心肺機的迅速發展,不管什麼時間都可取代心臟和肺,持續地供給全身新鮮血液,因為它安全而易於掌握,所以得以廣泛普及,從而也促進了心臟外科的發展,但儘管有了人工心肺機輔助循環,手術中仍應儘可能的爭取時間,以快而好地完成手術為宜。
2.低溫麻醉
在心臟手術時,心臟停止搏動後除進行人工心肺機體外輔助循環外,還要將循環中的血液冷卻,使體溫降至30℃以下。這是從冬眠動物中得到的啟發。因為在低體溫下,臟器和全身耗氧量下降,從而保證長時間在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的安全性。
嬰幼兒的心臟手術可用大量冰袋將身體冷卻,即使不使用人工心肺機,單純使用低溫麻醉法也能安全進行心內中小手術。
3.心肌保護法
將10~20攝氏度以下的葡萄糖與鉀、鈣等混合冷卻液注入冠狀動脈,不僅能使心臟停止,而宜使其鬆弛,從而使心內手術得以順利進行。另外能減少心臟停跳期間心肌受損,在手術結束後,能夠使心臟迅速復跳,並保持良好的功能,象這樣的方法稱為心肌保護法。上述三法同時使用進一步地提高了心臟手術的成功率。
4.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
有些嬰幼兒心臟病出生後如不立即手術,患兒就不能生存。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肺動脈瓣完全閉鎖、肺靜脈總乾還納異常、巨大的室缺、主動脈縮窄症、三尖瓣閉鎖等,這些約占先心的20%,生後四周內如不進行手術就有可能死去。最近對此類重症的先天性心臟病嬰幼患兒採取早診斷、早手術治療,獲得了良好效果,使許多瀕於死亡的嬰幼兒患者得救。
5.後天性心臟病的手術
瓣膜病是由於反覆風濕發作所致瓣膜慢性損害的一種疾病。對於風濕性二尖瓣狹窄,過去手術是開胸後不打開心臟,只是在左心耳和左心室各打一個小孔,用手或二尖瓣撐開器擴張二尖瓣口,因效果不確實,易引起再發。最近都使用人工心肺機、切開心臟,在直視下用刀和剪刀行二尖瓣交連處切開。切開後如果瓣膜功能障礙者,可將整個瓣膜切除,用人工機械瓣和生物瓣取代。
二尖瓣關閉不全,最常見是風濕熱殘留病變或二尖瓣脫垂所引起。可直視下進行二尖瓣成形或二尖瓣置換(用人工機械瓣或生物瓣替代)。
主動脈瓣狹窄和關閉不全時,在人工心肺機下進行人工瓣置換。除風濕病外還可由動脈硬化症引起主動脈瓣狹窄和關閉不全,目前還有不常見的梅毒所致的主動脈病變及馬凡氏綜合徵。
二尖瓣病變時,如心臟嚴重擴張,常並發三尖瓣關閉不全,多需要手術治療。為了防止血液逆流,行三尖瓣成形術,嚴重時還需要進行三尖瓣置換術。
二個瓣膜以上的病變,尤以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為多見,通常稱為連合瓣膜疾病,目前也可安全地進行二尖瓣置換術。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硬化狀況下,有時因冠狀動脈痊孿導致心絞痛或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如果內科治療無效時,則可行冠狀動脈造影,弄清楚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在體外循環下,用大隱靜脈行跨越狹窄部的搭橋術。此手術給許多冠心病病人帶來了福音。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可使用心導管插入阻塞冠狀動脈內注入尿激酶等血栓溶解酶PTAR療法,對慢性期的病人,可使用帶氣囊的心導管插入阻塞的冠狀動脈內進行擴張(FTCA療法),此兩法對大多數病人來說,易於接受,而且效果良好。但後者有使冠狀動脈破裂的危險,所以必須有外科手術作後盾。
心肌梗塞急性期過後,遺留的壞死區向外凸,形成心室壁瘤,此症常為引起心功不全的原因,所以大多數學者主張通過手術將病灶處切除修補。
因急性心梗引起心臟破裂或室間隔穿孔,也可以導致二尖瓣關閉不全。心臟破裂常常導致猝死,所以對這類合併症應儘快手術。
心肌病
對擴張型心肌病不能手術,對肥厚型心肌病有心室流出道狹窄時,可在體外循環下打開左室將肥厚的心肌切除,使流出道擴大。
心律不齊所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是指心率在每分鐘30-40次左右,常引起心源性暈厥綜合徵或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病竇綜合徵也常引起脈緩(每分鐘心率在60次以下)或脈頻(心率每分鐘在100次以上)。不管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還是病竇綜合徵,只要它使生命和日常生活難以維持時,可置入永久型人工心臟起搏器,目前技術改進使電池壽命延長,現在一般7-8年才需更換一次,我們曾經對90歲的病人進行該手術,手術非常安全和順利,術後病人能愉快的生活。
除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治療,心律不齊的手術方法,如對預激綜合徵的冷凍法和雷射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