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心臟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併發症多”的四高 一多為特點。由此可見,心臟病在我國乃至全世界已躍居各類疾病發生率之首位,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眾所周知,心臟是生命的象徵、生存的標誌,在人們的親友中或社會名人之中,屢有猝死於心臟病的事件發生,它直接影響著家庭的穩定和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相關人物
呂峰教授將人與自然有機的結合,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順應十二經脈。生物鐘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主血,其充在脈”;《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心臟搏動是生命活動的標誌,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脈象的至數與心臟搏動的頻率、節律相應,並受心臟氣血的影響。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視作心臟的功能狀態。心陽概括了心搏加強,心率加速,氣血運行加快,精神情志興奮等功能狀態;心陰概括了心搏減弱,心率減慢和精神情志寧靜、抑制等功能狀態。當心氣旺盛,血液充盈,心陰心陽調和時,心臟搏動的節奏和諧有力,脈象和緩從容,均勻有力。反之,可以出現脈象的過大過小,過強過弱,過速過遲或節律失常等變化。同時心神不寧、情緒激動亦可引起脈象動數無序等變化。脈為血之府,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與脈在組織結構上相互銜接,形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在功能上亦相互依存和協調,故稱為“心脈之合”。《靈樞·決氣》言脈的生理功能是“壅遏營氣,令無所避”。說明脈不僅是運行氣血的必要通道,尚有約束和推進血流順從脈道運行的作用,是氣周流不息 、正常循行的重要條件。因此,脈的功能狀態能直接影響脈象。呂峰教授通過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應相似。呂峰教授根據生物鐘斷定,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線順序為:與人體十二經脈聯絡臟腑的氣血運行及剛柔相配、陰陽相剋(開合)進行結合, 因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是相應的,所以營衛之氣在人體經脈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時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關係,相生,同氣才能相應而合;相剋,異氣就不能相應而合。在一日十二時辰之中人體氣血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有時間節奏、時相特性。心臟病系列組方根基於深厚的當今中醫臨床實踐並依照《黃帝內經》、《金匱要略》中“生物鐘”經絡運行理論為基礎,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心臟做起,以經絡為據,【比如:午時 (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過緩者 11點補心陽;心率過速者滋心陰。戌時 (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心發冷者戌時補腎陽;心悶熱者戌時滋心陰。】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生物鐘來源於這樣的規律,因時、因病、因人、因地;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泄則乘其盛,即經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去隨而濟之從而準確,有效的調整患者氣血,調理臟腑氣血陰陽,恢復患者氣血運行的正常時間規律,迅速使“心脈活力液、心脈重建液、清淤降脂液、舒心榮養液、養心定顫液、心律扶正康”等口服系列藥的使藥物有效元素迅速突破血液細胞屏障介入到心肌細胞中,直接作用於細胞核,以榮養心肌細胞、修復心肌受損細胞。從而使心臟產生刺激血管生長的因子,這些因子被激活,從垂體濾泡星狀細胞培養液中分離純化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臨床證明,主要由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另外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也可產生。大量的研究表明,成長因子及其家族成員能特異地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分裂、增殖及遷移,使血液在心臟舒張期集中灌注於上半身,已明顯提高舒張壓,增加了心臟血流灌注量,在心臟進入收縮期以前,氣囊迅速排空,壓力排除,受壓血管復原,及時的受納心臟驅出的血液,減輕心臟後負荷,降低心室壁張力,減少心肌耗氧量,同時提高平均動脈壓,也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供血得到明顯的改善。通過氣囊對靜脈的加壓,可增加靜脈回心血量,使心排量增加,組織間液體的積聚以及血管內凝血而發揮作用以及重建側支血管形成。此外,尚能擴張血管,降低心臟前後負荷,平衡提高心率,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既能改善心衰,又能改善組織與器官的微循環,阻止小動脈收縮、並使毛細血管擴張,是心肌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調節者,故適於各類心臟病患者的治療。它能迅速而有效地促進心肌缺血區側支循環的建立,在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套用價值,具有顯著擴張血管的作用,特別對心臟周圍血管的作用尤為突出,並能激發血管細胞活力,刺激血管生長因子生成,促進側支微循環的建立。重建冠狀動脈側支發展的三種形式;擴張;清除缺(血)氧的血管壁複合物堆積,提高新陳代謝,使原有的側支擴張或開放。增粗:通過藥物的有效因子刺激血管壁,使缺(血)氧血管壁細胞分裂、增殖,最終從而達到血管口徑增大。新生(血管):血管壁細胞高度增生以致生成新的側支血管,能在主動脈血管閉塞、血流受阻時,重建側支血管,血行則由側支血管完成,快速恢復遠端血流,可進一步保證心肌的供血,有效緩解心肌缺血狀態,擴張血管,減輕心臟負荷,保護心肌的作用,並大量吸取了對現代醫學的有關認識、進展和經驗,對心臟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預防和治療、康復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理性總結和歸納,探索出具有無創傷、不手術從根本上治癒心臟病的獨特方法——“心脈介入重建療法”。
該療法的誕生標誌著無創傷治療心臟疾病在世界上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為我國醫療事業開啟一頁新的篇章。該法,一:去除引起心臟病的原因和誘因;二:調整及糾正心臟功能;三:改善血液(氣血)循環,去除心臟病的原發病,有利於心臟病的預防與治療,以減少或免除做支架,搭橋手術等手術後復發及併發症所帶來的風險。過去我們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放在溶栓、支架、搭橋等高科技的投入上,對花錢少、療效顯著、受益大的無創傷“心脈介入重建療法”的重視非常不夠,現在採用“心脈介入重建療法”治療冠心病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心絞痛、房顫、早搏、風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各種心臟疾病,達到從根本上解除各類心臟病的難題,靶向治療各種心臟病已取得了可喜成果,為大量國內外心臟病患者及家庭帶來福音,使眾多心臟病患者的生命在這裡得到了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