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籟

心籟

《心籟》由數百條短語集結而成,分為人生小悟、唯愛能補心、凡事正面四維等八部分。雖短小精悍,但內容豐富、簡潔明快。全書文句清新雋永,靈妙非常,且文字中逐步深入的析理論事更是恰到好處,讀罷引人深思,開闊視界,修身,養性,潤養人心。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心籟》編輯推薦:作者在書中以短文及短語形式,抒發感悟。精湛靈妙,直指人心,直徹根源,既有冷靜俯視這個世間的距離感,也有徹底融入人心、體認苦樂的悲憫情懷。篇篇皆是心香一瓣,讀之如飲甘露,清涼解渴;文辭簡潔雋永,靈悟動人,讀之唇齒留香。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於生活用心、待人接物等,皆有無窮裨益。

作者簡介

釋淨宗,一九六六年生於安徽宣城。一九八六年畢業於中國民航學院。一九九〇年皈依三寶。1994年辭去公職,禮九華山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修行,一九九七年在安徽鳳陽龍興寺受具足戒。二〇〇三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佛林淨寺住持。二〇〇四年至今,領導恢復重建安徽宣城弘願寺。鑒真學院名譽院長、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導師。所整理編校成的《善導大師全集》、《淨土三經》等書已正式出版,又有多部根據其講法整理成的書在佛教內部廣泛流通,在佛教界產生了良好反響。淨宗法師也成為目前國內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知名法師。

圖書目錄

一、人生小悟
二、有佛一切皆美
三、唯愛能補心
四、凡事正面思維
五、念佛真好
六、僧事僧說
七、佛教靠我
八、短語集

文摘

人心如地,本來含藏佛性智慧之水,可是被自以為是的土石填滿,不得其用。如能用謙虛的鏟,掘出驕慢的土石,現出空心的井,佛性智慧法水自然注滿其中。
謙虛無我的人有智慧,自以為是的人最愚蠢。
驕慢,不僅無知,也很醜陋。
有一分慚愧,才有一分謙卑。多數時候,我們都忘記了自己也是需要彌陀救度的罪人,而無慚愧,不謙卑。但就像春天的冰河,下面已是春水潺潺;彌陀救度灌入心底,
表面厚實的傲慢堅冰,從基腳開始消融,終要坍塌。謙,虛心,不自滿。心有空間,才能隨時接受天地、一切眾生的加福。心有空間,才能方便轉身,進退有餘。心有空間,才有活眼,才有活路,具有全方位可能性。謙,不僅受益,也能全生;滿,不僅招損,亦令速死。
真誠,是一切美德的基石。假花萬朵無香味,真花一朵撲鼻香。做人先求內真,不求外多。內不真而外物多,錢多、房多、知識多,不是福,反是禍。人無完人,只要真誠,有點缺點無妨。真花即使有斑點,照樣賺得蜂蝶忙;假花完美無缺陷,蜂蝶一隻也不來。人只要有真誠的品德,佛菩薩、諸天善神、賢德師友,自然會如蜂蝶逐花一樣圍繞著我們,保護我們,幫助我們,愛之尤恐不及,更不會嫌我們的過錯、缺點。做人第一要真誠,進一步是慈悲。雖然真誠不一定能慈悲,但不真誠一定不會有慈悲。
心靈平靜是天賜的人生享受。它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你存在,並明知其存在。心靈平靜即是觀自在。念佛讓我們心靈平靜,明察自我,信心百倍,充滿力量,故經說:念佛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金錢、愛情、性、權力、名利、娛樂、麻醉品,人們孜孜追求這些,而擾亂、破壞心靈的平靜,實在是太可惜了。

序言

師父的這部文集總算問世了!
說“總算”,是因為這本書在我心中至少期盼、等待了七八年之久。
數年前,彼時尚未出家的我,即不止一次地向師父提議:可否把過去寫的文章結集成書,以方便弟子們和廣大蓮友隨時翻閱。因為這些文章雖然網上都有,但畢竟雜散、零落於不同網頁之間,找起來殊不方便,且有很大一部分蓮友不懂電腦或不方便上網,如果能印成書就方便多了。當時師父或許忙於其他更重要的弘法事務,或許是心中謙卑,覺得成書尚早,總之屢屢婉言推辭,一直沒有應允。
師父不印,我便只好偷偷地自己“私印”了,當然不是很大量地印,只是自己下載所有文章,稍加編輯、整理,名為《淨宗法師文集》,在校園複印店一次印上幾十本,如此反覆印了幾次,在學校里“廣”為流通。其實當時的初衷主要也不過是為了方便自己能夠隨身攜帶、隨時翻閱,“利他”則純屬是順便而為之的事情罷了。
然而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就這樣一本外表粗陋不堪的印刷品,竟然收到了極強的弘法效果。這本書在我們學校受到異常熱烈的歡迎,成為了我在學校里勸人信佛念佛的有力武器。
很多年輕的學子們讀到這本書,先是被清新雋永、靈妙非常的文句所吸引:進而由文字中鞭辟入裡的析理論事,盪開心中的迷霧:終而在心中深處,一盞彌陀救度的燈燭被永久地點燃。總之,有緣讀此書者,有人由不信佛而信佛,有人由淺信轉而深信,有人由不念佛轉而念佛,有的由不安心而安心。甚至,除我之外,還有其他幾位同學在其後的因緣推動下,也同樣在師父座下剃度,走上了出家之路。
直至今天,彼時的場景還時時歷歷在目——夜幕降臨,幽靜的植物園裡,有人手捧一本《文集》,邁著虔誠卻不失自在的腳步,邊走邊吟誦著書中的文句……
在我畢業離開學校很久之後,據說還有好多老師、同學像尋寶一樣數度欲尋此書,但終而不能得,後輾轉找到我當初編輯好的文檔,再繼續複印成書,輾轉流通。
2012年秋季的一天(此時我已出家),師父突然找到我,說可以把以前他的文章結集成書,我不禁心中大喜,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大概是當時弘法的形勢需要,抑或是弟子們、蓮友們的一再請求,總之師父終於答應出書了!
當時也許是初出家,發心勇猛。從接到任務起,我便像拉滿弓的箭,一剎那間離弦而出,開始不分日夜地搜尋、遴選、分類、校對……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希望這本書早日面世——早一天,再早一天……
整理過程中,發現問題也隨之而來:師父的文章長短有異,長的特別長,短的只幾句話;內容不等,有的教理性極強,有的俗諦內容強一些;風格也不一致,有的清新雋永,有的激奮昂揚。分類起來非常讓人頭痛,有時照顧內容便照顧不了篇幅、風格,有的篇幅、風格一致,內容又不一定恰當。儘管與師父和其他幾個師兄弟間討論了許久,終還是沒能達成統一意見,故而書也一直遲遲難定稿。
轉眼間到了冬天,有一天我突然建議師父也開一個微博,沒想到師父欣然同意了。於是幾天過後,師父開始在電腦前認真經營起自己的微博來,一有所悟,即筆之於寥寥數句,有時師父自己發,有時我來代發。我作為微博的第一讀者,常感慨這些精言佳語實在太好了,句句微妙,字字精湛,每條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文。同時我也感慨時下開微博的法師固然很多,但能明顯看出大多乃是從其現成的著作中摘抄句子放上去,像師父這樣一絲不苟地堅持每日原創,且能長期保持如此高質量的微博,不能說絕無僅有,恐怕也是為數不多。 大概也由此因緣,要照顧微博的篇幅,師父寫的文章也就越來越短,自然的,我手上的短文也隨之越來越多,如此一來,文集中短文的比重便越來越大。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何不把現有短文單獨整理,獨立成書呢?於是我便抽出短文,分類、打出樣稿給師父看,師父看了也覺得不錯,嘆說現今時代大家生活得都很忙碌,耐心地看一篇長文下來,確屬不易,短文看起來就輕鬆多了。但當時我總感覺各方面編的都還不成熟,於是只印了500冊,先請內部人看一看效果,臨時取書名為《僧籟》。
書一印出來,立即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成了學院學僧們案頭必置的一本書,上課時老師們亦經常引用《僧籟》中有一篇什麼文,學僧們談話中也常提對《僧籟》中哪篇文章特別有感觸,各地的蓮友們也不知從哪知道有這本書,常常打電話來索請,由於不能及時滿足他們,他們索性找來樣本在地方開始印刷流通。
時隔一年後的今天,師父的短文越寫越多,終於集腋成裘,足可成為一本不薄的書了。我再將文稿湊齊整理編校,就成為了今天這個書稿。
從最初提議師父結集成書,到“違背師父”私下偷印,到編成《僧籟》一書,再到當下這個書稿的最終確定,我心中始終存有一種急迫的願望,就是希望更廣大的有緣眾生早一天從師父的文字中獲益。
……
在分類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文章並不容易歸類。有的放在哪一類似乎都不太適合,有的則放此一類中可以、放另一類亦無不可,故而目前的分類也只是粗略的、模糊的。讀者閱讀過程中如果看見一些文章歸類的不周到之處,還請海涵。
由於大部分文章都是師父在四處奔波途中手寫於日記本上,後由弟子們輸入電腦,打字的過程中不免有認不清字或漏打、錯打之處,雖然能夠發現的都一一請師父修改釐正,但可以料想的是肯定還有一些沒有被發現的錯誤,還望讀者們見諒,如果發現錯誤也可及時指出並通知我們。
本書曾用名為《僧籟》,今更為《心籟》。考“籟”之本意為一種古樂器,管狀,三孔,後引申為從孔竅中發出聲音。《莊子》中言:天地問有三籟,天籟,地籟,人籟,也即天、地、人皆自然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切樂器,無孔則不成音,“孔”者,“空”也,佛乃空王,萬法入於佛心,皆成最極微妙之音,故佛亦為威音之王,古有贊佛雲“更喜威音環宇宙,群生福聚海無邊”,此可名為佛籟:僧寶,佛之嫡親,位列三寶之一,實屬三界之尊,自當有其迥異於世間常俗獨特之聲音,今師父這部文集,誠然無韻之曲,脫塵之音,清淨莊嚴,靈妙婉轉,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篇篇皆是菩提心光的自然發露,亦是遊行娑婆世間一僧人獨特的悲音之籟。
然而無論天籟、地籟、人籟、佛籟、僧籟,萬法唯心,總是一心之籟,心生天地萬象,心能作僧作佛,心可系連一切,當然亦能系連起本書的作者、編者和廣大的讀者。希望有緣有心者能靜靜傾聽這獨特之心發出的獨特之籟,與之共振,與之融合,終能此生賴佛而生,來世賴佛成佛!
釋宗道
2014年7月於弘願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