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雙性化

心理雙性化(psychological{indz‘13gyny)是指在性別角色發展中,個體兼具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或表現為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無性別化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s.貝姆1978年提出。A.霍爾和浩賓斯坦1980年通過測驗8歲~11歲的兒童,證實存在該現象。

s貝姆的一項實驗也證實,雙性化個體比性別化個體能更靈活、有效地對各種情境做出反應。s.貝姆後又改變其對雙性化的看法(即人既有男性特徵又有女性特徵),認為雙性化個體的適應性行為並非結合兩性特徵,而是表現了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無性別化,即個體在行動時很少考慮自己的性別。但赫斯頓1 983年指出,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人格發展永遠不能脫離性別因素,只有女性才能哺育後代的事實清楚地決定了男女兩性在各自生活中的作用。心理雙性化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它的提出有利於使人類個體從個體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縛和文化強加給的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脫出來,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