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名詞解釋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線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制約因素

1.先天遺傳的好壞

2.外界刺激的優劣

3.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務的有無。

維護途徑

1.注意優婚優生,避免先天缺陷;

2.最佳化現實環境,減少不良刺激;

3.加強心理修養,提高心理素質;

4.接受心理教育,學會心理調適;

5.主動向人求助,及時緩解心病。

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老人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④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⑤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⑩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中年人標準

①感覺、知覺良好。判定事物不發生錯覺。

②記憶良好。能夠輕鬆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電話號碼。

③邏輯思維健全。考慮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確。

④想像力豐富。善於聯想和類比,但不是胡思亂想。

⑤情感反應適度。碰到突發事件時處理恰當,情緒穩定。

⑥意志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舉妄動,不壓抑傷悲,並能經得起悲痛和歡樂。

⑦態度和藹,情緒樂觀,能自得其樂,能自我消除怒氣,注重自我修養。

⑧人際關係良好。樂意助人,也受他人歡迎。

⑨學習愛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關心各方面的信息,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⑩保持某種業餘愛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嚮往的生活方式。

⑪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倫理觀念。

⑫保持正常的行為。生活自理能力強,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青少年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兒童標準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程度自測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精神病學家弗列曼教授認為:“人們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心理健康比軀體健康的意義更重要。現將測定心理老化的16個問題列表如下,你也不妨來測測:

1.是否變得很健忘?

2.是否經常束手無策?

3.是否總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事情上?

4.是否喜歡談起往事?

5.是否總是愛發牢騷?

6.是否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漠不關心?

7.是否對親人產生疏離感,甚至想獨自生活?

8.是否對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難?

9.是否對與自己有關的事過於敏感?

10.是否不願與人交往?

11.是否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

12.是否常常很衝動?

13.是否常會莫名其妙地傷感?

14.是否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沒有意義?

15.是否漸漸喜好收集不實用的東西?

16.是否常常無緣無故地生氣?

如果你的答案有7條以上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現老化的危機了,要小心保護自己的心理了。

亞健康

雖然人們生活的水平是在逐步的提高,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這就是健康的問題。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亞健康不是健康的狀態,而是非常危險的非健康狀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表面上看是健康的狀態,但是實際上是很危險的。就相當於保險絲即將斷開之前的狀態,而心理的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針對心理的狀態進行分析和解決。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1.智力正常: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情緒穩定與愉快: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肌體功能的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3.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變化,都將能夠適應。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

5、內省能力:人生本複雜,只有一個平靜的心,不斷內省自己的心態、行為,不斷改進自身缺點,以無塵之雨洗滌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於世。

心理健康

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定義: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生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鍊,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裡,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異常心理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1..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 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4..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中國,據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心理專家提醒您: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準備選擇一位心理諮詢師走入諮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互動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諮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主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軀體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

2.防禦壓力和治療反應性心理障礙中的心理學問題;

3.培養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學問題。

心理健康語

健康的人 需要有健康的心

心理健康已經不再是奢侈品,也不應僅僅作為裝飾品,已經成為全民的必需品,需要實施全民健心工程——中國全民健心網肖漢仕

心理健康 健康重要的另一半

健身還要健心 健康才有保證——肖漢仕

全民健心 全民參與——肖漢仕

全民健心 服務全民——肖漢仕

全民健心 快樂全民——肖漢仕

全民健心 幸福全民——肖漢仕

良好的心理素質 建功立業的前提

健康心理 人生基石——肖漢仕

最佳化心理素質 促進主動發展——肖漢仕

注重心理修養,提高心理素質——肖漢仕

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保健知識——肖漢仕

心理要保健 求人先求己——肖漢仕著《心理不生病的智慧》

自覺學習心理保健知識 做自己的心理保健醫師——肖漢仕著《心理不生病的智慧》

主動尋求心理幫助 正常人的聰明選擇——肖漢仕

好心態 自己造——肖漢仕

陽光心態 自己營造——肖漢仕

心態好壞 取決智慧——肖漢仕

心理不健康 容易成為易碎品、危險品——肖漢仕

實施全民健心工程 建構和諧社會心態——肖漢仕

維護心理健康 保持心態和諧——肖漢仕

建構和諧心態 促進社會文明——肖漢仕

營造良好心態 保障持續發展——肖漢仕

保持陽光心態 提高生活品質——肖漢仕

全民健心 勢在必行——肖漢仕

全民健心 一項利民、益社會的奠基工程——肖漢仕

人文關懷 從心開始——肖漢仕

護心、育心,人人有責——肖漢仕

護心、育心,受益一生——肖漢仕

育心、護心,從自己做起——肖漢仕

人文關懷 需要深入於心——肖漢仕

心理互助,助人利己——肖漢仕

良好心態 自己營造。——肖漢仕

病從口入,病由心生。

心理疾病預防重於治療。

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的疾病為數更多,為害更烈——西塞羅

不良的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危害不亞於病菌

良好的心理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勝過保健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世界衛生組織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馬克思

樂觀是養生的唯一要訣,常常憂思和忿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衰弱有餘——屠格涅夫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柳斌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江澤民

健康心態是成功、幸福的基石——肖漢仕

心理健康教育,一項利教、助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肖漢仕

澆花要澆根,育人先育心——肖漢仕

教書育人,從心開始——肖漢仕

健康的心理,為你添上飛翔的翅膀。

用“心”呵護心靈健康。

健康療法

背景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亞健康話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時晚上輾轉難眠。

·睡不安穩,或入睡後驚醒、多夢。

·經常有不明原因的頭痛。

·經常感覺到莫名的情緒壓抑,總覺得心裡不舒服。

·在面對壓力與衝突時,內心掙扎著各種聲音,讓人不知所措。

·面對目標與理想藍圖,有深厚的無助感與脆弱感。

·生活在壓力、焦慮和緊張之中。

“亞健康”和“疾病”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才能將自己調整到健康、快樂的生命狀態?我們可以從我們的身體中得到一些什麼樣的訊息。傳統觀念中,人們往往容易物化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身體。我們將自己視為疾病的受害者,身、心、靈分離。我們對自己的失察,導致了生命不同層面的症狀:生理上的亞健康、心理上的壓力、焦慮、自恨,無法排遣的孤獨感。它更反映在我們的關係中:我們對他人充滿了指責、憤怒與抱怨的能量。

“ 亞健康”這個概念在生理疾病中有,其實在心理疾病中也有,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介於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間,而且更多的時候人們的生理“亞健康”還是由於心理上的“亞健康”引起的,例如:有一部分人整日裡心煩意亂,茶不思飯不想,睡不好覺,由於沒有及時找出原因而導致身體的體質下降,生理疾病便趁虛而入,這樣就導致了大的疾病的產生。

模組

身心靈合一療法主要由三個模組組成。

一、認知層面:

1.更加了解現代人身心焦慮甚至身心疲憊的原因。

2.理解壓力的形成與舒解機制,以及與情緒、能量、身體的關係。

3.了解童年生活與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生信念與人生劇本。

二、行為層面:

1.練習覺察能力,認識自我模式與情緒壓力的關係。

2.學會情緒和壓力管理與日常舒緩壓力的重要方法。

3.掌握一致性溝通與表達情緒的方法。

4.內在和諧創造外在的豐盛和喜悅。

三、身體層面:

1.與身體對話。

2.掌握芮克式呼吸方法。

3.冥想靜心。

4.了解和套用生物能。

從五個方面提升療愈的品質:

1.健康(Well-Being):通過肢體工作、萊克式呼吸等,掌握迅速提升身心能量的工具。

2.情感(Feeling):當我們覺察到身體所有的功能,你將會大吃一驚。我們不曾深入它,不曾費心去了解它,然而我們卻奢言去愛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別人也是以身體的形式出現在你面前。

3.情緒(Emotion):套用肢體工作的專業技術,幫助人們打通身體和情緒的阻塞。這種療法將超越思辯式的分析和對話,從各個層面支持學員的身心整合。

4.覺察(Awareness):支持學員發現和理清其內在核心模式,包括我們的情感、信仰、記憶和行為等方面的模式。我們在意識層面常常對很多生命事件以及其背後的模式沒有清晰的覺察,但是所有事件卻在我們身體裡留下了痕跡,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5.靈性(Spirituality):身體是有形的靈魂,靈魂是無形的身體。通過深刻地體驗我們的身體,學員能更強烈地體會在“活在當下”的感覺。

催眠療法

現況

心理健康與催眠療法 心理健康與催眠療法

催眠療法是一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心理調整技術。催眠術是一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心理調整技術。催眠專家郝濱先生在其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把催眠的發展分為神學時代、流體力學時代和心理生理時代三個時期。催眠療法套用在歇斯底里之治療已如前述。可利用催眠進行的治療,包括焦慮相關症狀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療,某些不良習慣的改變,及疼痛之控制等。

焦慮症及其相關的障礙是精神科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催眠療法最能使上力的領域。臨床上可利用催眠達到放鬆,或增強對放鬆的學習。厭食症及暴食症的病人對體重增加或身材呈現過度不合理的恐懼,催眠療法可供輔助性治療,改善不合理恐懼。催眠也可用於減肥或戒菸時的輔助治療。另外,催眠療法也用於治療心理因素引起陽痿或性高潮缺失症之性功能障礙。

在心身醫學方面,也可利用催眠療法。它可用於輔助性治療十二指腸或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在心臟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療法對焦慮、憤怒等情緒的妥善處理,達到對高血壓的某種程度改善。不少氣喘病人擔心氣喘會再發作,害怕氣喘發作時的痛苦情境。催眠療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緒而減少氣喘的發作。某些在情緒壓力下會惡化或引發的皮膚科疾病,也可嘗試藉催眠療法穩定情緒而改善。

催眠可放鬆肌肉,改變對痛的感覺,進而使疼痛減輕,達到對痛的控制,亦可幫助癌症病人減輕疼痛及緩和癌症化學療法所帶來的噁心不適,及幫助病人對癌症的心理調適。但催眠仍然只能做為癌症治療的輔助治療。另外也有人套用催眠於生產、外科手術麻醉及牙科治療過程的止痛。

心靈健康

上面所舉催眠在醫療上的各種套用,讀者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催眠能做的,都有其它方法可行。催眠本身並不具治療效果,其功用乃是使人在催眠狀態下,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節省時間的效果而已。故催眠療法應視為輔助療法,不宜過度期待其功能,更不可給予神秘魔術性的外衣,誇大其功能。在民眾高度好奇心的驅使下,催眠秀確實吸引了不少觀眾,因此從倫理的立場,催眠秀應嚴守界限,不可越界涉及醫療問題。

催眠中利用年齡退化法,以了解病人精神障礙與其兒童期之心理創傷之關係,並進而紓解其情緒,改善症狀,乃精神科的治療方法之一。但必需謹慎處理在此狀態下所獲得的數據。因在催眠下,病人所陳述的故事不一定真實可靠,有時故事內容只是病人的幻想或隨意編造的。催眠狀態下所獲數據僅供治療者參考,以配合運用於治療,而不是做為事實認定的證據,這一點必需嚴守。至於有人因相信有前世,而利用年齡退化法建立所謂前世療法的做法,從生命科學的立場來看,只不過是披著假科學外衣一種新世代運動,無法通過科學的檢驗。

心靈的健康是要長期努力,方能逐漸發展建立,千萬不可期待藉催眠像變魔術般,快速達成。在這個社會動盪,不確定感瀰漫的世代,披上假科學外衣的宗教、學說或活動很容易吸引人的興趣。前世今生、腦內革命等似是而非的書轟動暢銷,正說明快餐文化下現代人心靈的乾渴。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同胞,以一步一腳印的態度看待事務,達到心理健康,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標準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 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青少年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衛生組織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中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中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中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健康教育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於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是使他們儘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不健康類型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畫與構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異常原因

時效波在《需求鬥爭獎賞與精神疾病》一文中,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科學地論述了正常心理轉向異常心理的原因,摘錄如下: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生命與環境長期進行矛盾鬥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鬥爭,形成了“需求—鬥爭—獎賞”這一人類特有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作為個體的人,其一切為滿足需求的鬥爭活動和相應情緒,都是在腦的指揮、控制和感受下產生的,都遵循著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1.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是指具備不同現實條件的人,為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鬥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不同類型相對穩定的需求鬥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進而影響著人的身心和生活。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對象,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2.需求鬥爭獎賞與人類精神疾病

⑴有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狀態)

⑵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患者沒有了更高層次的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迷失了鬥爭的方向;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著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悅獎賞,形成不了“需求—鬥爭—獎賞”的良性循環。這種消極麻木、渾渾噩噩的鬥爭方式同樣違背了需求鬥爭獎賞規律,因此,這種沒有主導需求、沒有動機興趣的鬥爭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鬥爭。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對象,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說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覆檢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消失。但是,對於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發展,因此,總想拚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就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鬥爭,只能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從而形成精神互動作用,陷入惡性循環(惡智),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從而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卻是不斷地創造著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4.雖有主導需求,卻逃避鬥爭,獎賞自然也無從談起(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

5.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

政府作用

為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配合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單位在總結北京市西城區、東城區等全國部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在北京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心理系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心理諮詢室的大力支持下,本著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為學校和家庭分擔心理健康教育壓力,營造健康、和諧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氛圍的拍攝宗旨,針對時下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採用電視手段,組織拍攝了18集電視系列片《放飛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視》。

為適應學校教學周期(實際授課時間約為15周)和授課時間(45分鐘),本套電視片分為18集(含3集教師心理健康指導),每集25分鐘。該片對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後可留出20分鐘作為課堂提問和討論時間。

根據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做出的最新收視調查報告顯示,在同類型節目中,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和北京電視台的《生活廣角》欄目在收視率與客群評價方面居於領先地位。根據對其節目形式和內容的研究,結合當今觀眾特別是中學生的收視習慣,本片在拍攝形式上以案例為核心,由主持人和專家針對事件進行訪談,做到事件與評論並存,感性與理性並重,同時配合相關資料和情景再現,以最大限度保證節目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

《放飛心靈特別版--教師心理健康關注》(上、中、下)集

教師是傳道、授業和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然而當前教師往往面臨著職業倦怠、生活壓力、社會評價、人際關係、職業認知和事業困惑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三集旨在通過談話節目,針對以上問題由資深教授學者為教師答疑解惑,使他們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

歷史看法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各位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例如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1)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型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學者門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係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如何為他們進行心理減壓?

其實最有效的心理減壓方法就是轉移心理壓力。具體做法如下:

俗話說的好,“笑一笑,十年少”,其實,大笑不僅能夠讓我們心情愉悅、看起來年輕,還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另外,在沒必要說話時保持沉默,同樣是一種較好的心理減壓方法。還有,讀書看報、寫書法、練字、畫畫都可以很好地緩解心理壓力,同時,還能夠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和見識。

途徑

生理方面

1、 實行優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響,保證良好分娩過程;

2、 保證兒童期營養,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

3、 提供免疫和其它醫療措施,防止感染疾病;

4、 加強體育運動,增強體質。

心理方面

1、 在嬰兒期給予充分的母愛和關懷,提供友愛、溫暖和鼓勵的養育氛圍;

2、 進行必要的社會行為訓練,發展兒童的活動能力及探索精神;

3、 提供科學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訓練;

4、 對壓力給予充分的心理支持與幫助;

5、 培養樂觀、積極、幽默與愛的情緒;善於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

6、 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提高面對人生各轉折期的適應能力;

7、 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哲學。

社會方面

1、 減少社會壓力;

2、 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健全的生活設施;

3、 有效控制嗜灑、菸癮及藥物依賴,防止性病;

4、 健全醫療保健機構,構成社區心理衛生網路。

重視學生

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1.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人際關係上

(1).師生關係的問題;

(2).親子關係的問題;

(3).同伴或同學關係的問題;

(4).對異性的看法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2.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學習上

(1).學習壓力問題;

(2)厭學問題;

(3).學習困難問題;

(4).學習障礙問題。

3.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我”上

(1).自我評價問題;

(2).自我體驗問題;

(3).自制力問題。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會因素

(1)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眾傳媒因素;

(5).網路因素。

2、學生內部自身因素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

(4).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

(5).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

(6).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能客觀了解他人;

(3).關心他人的要求;

(4).誠心的讚美和善意的批評;

(5).積極地溝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

(3).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

(6).具有自制力。

適當哭泣

哭泣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情緒,也是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之一,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情緒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作用於內心,當這些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現出情感的自然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佛萊曾經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對流淚行為進行了研究。在5年時間裡,他研究了數以千計的流淚受試者,結果表明,在一個月內,男人流淚的次數很少超過7次,而女人則在30次以上。根據流淚的動機,他把流淚分為反射性流淚(如受到洋蔥刺激)和情感性流淚。情感性流淚就是平常說的真哭,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婚禮現場新人會哭、與人爭執時會落淚、葬禮上會泣不成聲。

從心理健康上來說,如果一個人不會哭,那么他就存在著情緒障礙,需要進行治療。而且從生理上來說,淚液的分泌會促進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不讓其形成腫瘤。

心理學家認為:哭一哭是有好處的,愛哭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書或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志要堅定得多。會哭的人並不代表著他不幸福,反而,不會哭的人其實是一些不幸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