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作者趙川林,吳兆方,由經濟科學出版社於2010年1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健康是人生快樂、幸福、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心理健康的意義遠遠超過軀體健康。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1 基本信息

大學生心理健康
作 者:趙川林吳兆方主編
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
字 數:318000
開 本:16開
ISBN:9787505889378
定價:25.90

內容簡介

健康是人生快樂、幸福、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心理健康的意義遠遠超過軀體健康
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總是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總是要參與一定的群體生活,單體的心理問題就在群體互動中產生了,大學生即是如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又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是諸多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不易改變的心理傾向。正因如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相當具體的對策與方法。
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最重要的途徑。現代教育不僅要培養富有智慧的人,還要培養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滿足大學生適應自身發展的認知需要,還要滿足大學生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為更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決定編寫此教材。
本書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的特點,以心理健康知識的基本理論為基礎,緊緊圍繞大學生人格成長和完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理論和一些簡單實用的心理調適方法的講授和操作,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能夠及時地對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預防,增強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心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書中附有心理健康狀況的自測表,大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測試,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本教材共六篇,由趙川林、吳兆方擔任主編,肖兆飛擔任副主編,王俊峰、軻鳳麗、劉進等參與編寫。
本書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心理諮詢員、輔導員、大學生、教師等的參考書。

目錄

第一篇 心理健康與成功人生篇 
第一章 心理健康與人生
明鏡台——我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身邊故事——那些記憶中的傷痛
第一節 認識心理健康
第二節 心理健康與成功人生
心靈氧吧——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第二章 新生活與人生規劃
明鏡台——我的心理適應能力怎么樣?
身邊故事——為何適應不了新生活?
第一節 適應新生活
第二節 人生規劃與意義
第三節 高職生活規劃
心靈氧吧——我的大學我做主
第二篇 自我發展篇 
第三章 認識自我
明鏡台——我是誰?
身邊故事——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
第一節 我是誰——自我概念
你認識自己嗎?
第二節 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心靈氧吧——修煉積極的自我暗示
第四章 性格與氣質
明鏡台——我的氣質是什麼類型的?
身邊故事——性格缺陷帶來的痛苦
第一節 性格可以改變嗎 
第二節 氣質是天生的嗎
心靈氧吧——你是消極完美主義者嗎?
第五章 情緒與情商
明鏡台——我的情緒穩定嗎?
身邊故事——我們怎么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第一節 做情緒的主人
第二節 提高你的情商
心靈氧吧——心理專家針對常見的十大問題情緒提出改善建議
第三篇 人際關係篇 
第六章 高職生的人際交往
明鏡台——我的人際關係怎么樣?
身邊故事——讓我苦惱的人際關係
第一節 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
第二節 高職生的人際關係
心靈氧吧——追求溝通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自信心培養
明鏡台——我自己能做好嗎?
身邊故事——自卑,隱形的殺手
第一節 自信心的培養
第二節 自我效能感
心靈氧吧——19步,帶你走出羞怯
第四篇 學習篇 
第八章 學會管理學習
明鏡台——我的學習動力如何?
……
第九章 時間與目標管理
第十章 壓力與挫折應對
第五篇 戀愛與婚姻篇
第十一章 高職生的戀愛心理
第十二章 婚姻與性心理
第六篇 職業與就業篇
第十三章 工作與職業心理健康 
第十四章 高職生就業與心理準備

圖書信息2 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生心
理健康
作 者:通識教育規劃教材編寫組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05月
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

ISBN:9787115225771
開本:16開
定價:26.00元

內容簡介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簡要介紹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理論,並具體針對大學生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和人格、能力等個性心理中表現出來的發展特點以及在學習、生活、人際、戀愛、網路、職業等多種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等進行了講解。書中既有理論方面的闡述,又有大量拓展性的閱讀材料和案例分析,還有心理測試與訓練的操作環節,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自我指導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僅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而且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方面的通識教育教材,也可以作為高校相關教職人員了解大學生的參考書,還可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指導手冊和青年人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自學用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 1
第2章 新生活新起點 22
第3章 認識我自己 37
第4章 健康人格成就人生 57
第5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78
第6章 創造美好的明天 96
第7章 保持良好的情緒 113
第8章 和諧的人際心靈的橋樑 129
第9章 健康的愛情觀 158
第10章 揭開朦朧的面紗 177
第11章 縱橫交錯談“網”事 195
第12章 描繪職業生涯的彩虹 214
參考文獻 234
……
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總述  從當前我國高校的普遍情況來看,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3%的人有明顯的心理障礙。儘管如此,只有極少數學生接受了心理諮詢方面的專業性幫助,而絕大部分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問題,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必要性和艱巨性。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動態過程。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既有個體自身的心理素質,也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就當前大學生的具體現狀而言,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引:

環境變遷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的環境的巨大變遷也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雖然環境變遷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這種變化對個體適應的影響比較突出。
生活環境的變遷對新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種變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獨立生活,應付一切生活瑣事。例如,幾個同學共住一個寢室,彼此生活習慣、作息安排包括語言隔閡,都需要去面對和適應。尤其很多新生有遠離家鄉、親人的問題,要適應起來還需一段時間。
但相對來講,大學生對新的人際關係的適應遠比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困難。進入大學意味著進入全新的人際關係之中。面對來自各地風格、特點各異的新同學,如何建立協調、友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學或親人之間,人際關係相對穩定。而一旦進入大學,將面臨一個重新結識別人,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進展將對整個大學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關係、交往以及適應障礙,可能都與新生階段的人際關係狀況有著一定的關係。
對新環境的適應也包括對自己地位變化的適應。這種變化既包括全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也包括新的人際關係,語言表達能力與未來發展定位等。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學生重新評價自己與他人,重新設計自我的過程。在適應過程中,一個基本的特點是大學生在新的環境中希望自己優秀。對於剛剛經歷巨大環境變遷的新生來講,不僅存在一個適應外部環境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面臨一個如何自我調適的過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而對後者則相對不太重視。實際上,正是後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較大。總的來看,無論是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還是人際關係、以及自我地位變化的適應,都會極大地影響到大學生們當時的心理健康狀況。
學業期望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特點是學習自主性,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因而大學生面臨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習慣的巨大轉變,這也包括對自己學習能力的重新評估。
許多學生在中學時代確立自己的學習優勢,有著較高的學業期待。在大學,又面臨著學業期待的變化,及學業優勢的失落及對自己的學業重新定位。如果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能恰當接受和對待學業成績,就會出現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還會出現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
大學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是有別於中學的。隨著社會對大學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標準的轉變,促使很多在校大學生既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還要選修一些相關知識,如外語、計算機、汽車駕駛等,考取各類證書,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大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我約束能力弱,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同時還會嚴重影響自信心,發生苦惱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導致學業失敗。學業成績不理想以至學業失敗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人際關係
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更為廣泛與深刻,角色呈多元化。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經濟狀況,帶著各自的生活習慣與學業期待來到大學,新型人際關係的適應是大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既有師生關係的理解,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處,還有異性交往的適應等。
大學生與人交往和相處的經驗相對較少,在短期內建立起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學生們往往只感受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壓力,而缺乏必要的經驗和技巧。人際關係更多反映人們的一種性格特點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學生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認知與認知他人相關。一方面,他們對良好的人際關係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諧、友好、真誠的人際關係。但同時,這種期望又往往過於理想化,即對別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對人際關係狀況的不滿。這種不滿又會反過來對他們的人際關係帶來消極的影響。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與心理閉鎖的矛盾集於一身。
大學生中重要的人際關係是異性交往,這既包括兩性之間友誼的發展也包含愛情的成長。在異性交往中重新認識與確立自己的方位與坐標,有的大學生面對異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絕,也不知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的溫度;有的大學生將愛情置於學業之上,甚至認為有愛就有一切,當失戀的打擊襲來時,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對分手,面對自己。
自我認知
大學生活始終是豐富多彩,令人嚮往的,然而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由於學習生活的轉變,自身所具備的特長等諸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在逐漸的發生轉變。這些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生活起居上,還表現在知識面、社會經驗、人際交往以及個體綜合能力等方面。自我認知也會出現兩極振盪,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容易自負,而遇到挫折時容易自卑,不斷地調整自我認知對每位大學生都非常重要。
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學業優秀的群體,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總有相當差距。對這一客觀事實認識不足,就會引起認知上的矛盾,從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客觀現實面前,有的大學生能及時調整對自身的認識,重新確立目標,符合客觀現實的要求;而有些大學生則企圖逃避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出現消沉、頹廢、苦悶、抑鬱等心態,或耽於玩樂、放縱,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以此來麻痹自己的心靈,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處於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強烈意識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產生出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學在追求發展自我中顧此失彼,沒能達到期望的目標,從而產生了不良心理反應。還有的同學,在發展自我過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勢、忽略了自我優勢,由於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而採取防禦機制,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甚至產生嚴重的煩惱和恐懼不安等。
心理衝突
心理衝突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心理衝突常常會造成動機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滿足,同時也使動機所指向的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動機與挫折相關,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應激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的心理衝突既有群體的如獨生子女與貧困學生特有的心理衝突,也有個體發展中面臨的升學與就業、學業與情感等。
大學時代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心理斷乳意味著個人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徹底切斷個人與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聯繫的“臍帶”,擺脫家庭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構。當多重發展任務同時落到大學生身上時,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衝突。事實上,大學生的心理衝突並非是否判斷引起的衝突,而是由於選擇帶來的取捨。如升學還是就業,都只是人生諸多選擇的一種,並不從本質上改變人生的方向;再如畢業後是否從事專業,都是在實踐中再選擇的過程。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生活事件不僅是測量應激的一種方法,也是一項預測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應激事件,如果他們連續發生,對個體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嚴重。如大學生經歷人際關係的疏離、評優失敗及失戀,會出現明顯的心理不適。
在生活事件中,重要喪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著消極作用。重要人際關係的喪失、榮譽的喪失等等。重要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與家人、朋友,特別是異性(戀人)的關係。這種關係一旦喪失或出現問題,不僅僅會影響到他們的情緒以及學習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會極大的影響到大學生對自身及今後人生的看法。失戀帶來的挫折感尤為重要。榮譽的喪失,一般表現在:很多認為可以獲獎學金或評優、入黨卻沒有實現目標的人,或者如考試作弊、違紀受處分等。重要喪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嚴重時會導致心理障礙。
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進行解釋時,一般認為生活事件的產生增加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個體每經歷一次生活事件,必須付出精力去調整由於這一事件的發生帶來的生活變化,這也帶來了個體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家庭環境
家庭的影響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緒氛圍、父母的教養態度及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四個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家庭的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員間的語言及人際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心理,對個性逐漸成熟的大學生影響更具有特別的意義。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臨下的,開明而非專制的,潛移默化而非一味驕寵的教養態度與教育方法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如單親家庭、重新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會對正在讀書的大學生心理有一定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特別是困難甚至貧困家庭的學生易產生心理不適感。由於家庭環境帶來的學生心理問題其影響是深遠而長久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來自於生物、心理、社會文化諸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也需要引起學生、家庭與社會的關注。
(一)大學生關注個體心理健康
1、堅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為規範,即習慣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身體密不可分。對大學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堅持吃早餐;體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學用腦,實行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避免用腦過度;四是積極休閒,選擇文明高雅的休閒娛樂方式,娛悅身心;五是適量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鍊,不吸菸,不喝酒。大學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網路沉溺、暴飲暴食、節食瘦身、晚睡晚起,飲食不規律、不從事體育運動、抽菸酗酒、做危險動作等。
2、培養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應當正確評價客觀事物,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善於管理情緒,情緒反應適度正常,體驗正常的情緒情感,主動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與學校生活。
3、投身社會實踐,擴大人際交往,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大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並在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質,通過群體交往活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體驗友誼與溝通的快樂,開闊視野,並尋找廣泛的社會支持。當面臨挫折與壓力時,廣泛寬厚的社會支持會幫助大學生走出沼澤地,走向開滿鮮花的歲月。
(二)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1、學校教育中應著重於“五學”教育。即“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在我們的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輸,輕道德踐約;重成才教育,輕成人教育;重知識傳授,輕養成教育的傾向。心理健康不是單純的心理的、也是社會與教育的。學校要培養的是“社會人”與“文化人”,社會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會學生適應環境,能夠妥善處理自身事務,學會遵守社會規範,成為一個適應社會需要的社會人是前提;學會關心,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局勢,關心我們生存的社會,關心朋友,體諒父母,珍惜友誼,善待愛情,以熱情、積極、主動的態度介入社會生活中;學會學習就是教會我們的學生不僅學習書本知識,學習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學習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的能力。人的發展是永恆的課題,可以說,自我塑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2、逐步形成學校、社會、自身共同關心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目前高校普遍認識到心理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堂教學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大學生也逐步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以主動的姿態調整自身的狀態,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親職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校園中營造寬鬆的心理氣候,建立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消除不良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人人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3、建立以發展諮詢為核心的大諮詢觀念。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心理諮詢的認識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上,事實上,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畢竟的少數,更多的學生面臨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並不構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諮詢應當成為教師教書育人職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將發展諮詢貫穿於學生成才的始終,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