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漢字]

心[漢字]
心[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心,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臟”)。語出於《古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詩·小雅·杕杜》:“日月陽止,女心傷止。”《心說漢字》以圖文相結合的方式對漢字進行創意解讀。古老的漢字進行了大規模簡化,“心”被從“愛”中簡化掉了,理由是現代社會需要簡單化和快節奏。因此“心”感到很失落,決定去看一看依然在崗的漢字們,去了解一下它們的境遇、思想和感覺,要讓人們重新認識“心”的意義。於是,《心說漢字》循著“心”的遊蹤分為心事、心結、心花三部分,以漢字結構特徵來抒寫人生之際遇、感悟和哲理。

基本信息

詳細字義

心
xīnㄒㄧㄣ
1.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臟”):~包。~
律。~衰。~悸。
2.中央,樞紐,主要的:~腹。中~。。(忍庸曰。此心當作
也)
3.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曠神怡。人~惟危。

(象形。據甲骨文和小篆,中間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絡。本義:心臟
同本義[heart]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說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著脊第五椎。形如蓮蕊,上有四系,以通四髒。心外有赤黃裹脂,謂之心包絡。
其祀中霤,祭先心。——《呂氏春秋》
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禍;隱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寫);心肝肐蒂(心肝寶貝);心氣(中醫指心臟的功能);心繫(系懸心臟於胸腔中的筋脈);心脾(心臟與脾臟)
內心[innermostbeing;mind]
日月陽止,女心傷止。——《詩·小雅·杕杜》
心樂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心悅情服(真心樂意地情願或服從);心香(敬事鬼神,心篤意誠,同於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心中。心裡[intheheart;inmind]。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覆思量、揣度);心肝道兒(心思。亦指財欲);心甜的(心愛);心喪(心裡悼念)
古代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mind]
心之官則思。——《孟子》
董(其昌)先生曰:“公(袁可立)才兼數器,心運四慮。”——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又如:心猿智慧(喻頭腦機敏靈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思想[thought]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小雅·巧言》
心憂炭賤。——唐·白居易《賣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湯問》
又如:心量(志氣;抱負);心體(指思想);心識(意識);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為)
精神[spirit]。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變化難以控制);心體(精神與肉體)
心緒;心情[mood]。如:心猿難系(喻人心思散亂,難於把握);心荒撩亂(心荒意亂);心驚骨軟(神態惶恐);心持兩端(分心,心緒不集中)
思慮;謀劃[calculation]。如:心重(思慮太多);心趄(變心;不遵守諾言);心模(揣測;估量)
中心,中央[center]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當心畫
波心蕩。——宋·姜夔《揚州慢》
又如:心號(兵卒上衣前後的標誌符號);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簡稱。以其概括了《般若經》的核心,故稱);心子;心臟;江心
心力
用心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相關組詞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心猿意馬、心無旁騖、心血來潮、心潮澎湃、心有所屬、心事重重、心灰意冷、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有心無意、真心實意、心花怒放、狼心狗肺、喪心病狂、心情、心意、心臟、心室、心脈、心事、心牆、心房、開心、虛心、細心、小心、粗心、用心、花心、好心、狠心、核心、灰心、黑心、寒心、熱心、忍心、恆心、歡心、會心、決心、誠心、變心、傷心、痛心、信心、愛心、放心、省心、孝心、安心、留心、揪心、潛心、精心。
1.有形之心:處在胸部左側肺部之中,統稱[心臟]。屬於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器官。
2.無形之心:靈魂的另一個名字,也稱[心靈]。屬於神主生成的非物質活體。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構造健全而靈魂也同樣擁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亦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表達。
3.在不同詞組語句中生成新的含義,如:城市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組織核心、心情、誠心誠意、心神不定、心慌意亂、用心、隨心所欲、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散心、處心積慮、關心等等。
4心,分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認識漢字——心

心
描寫人體有形髒腑、組織、器官的漢字都帶有“月”字邊比如腸胃、肌膚、肝腎、胸肺、肝脾、胞胎、腦髓等等月是“肉”的簡寫在古代這兩個字的發音都一樣比如西域的古國“大月氏”就讀作“大肉之”。唯獨“心”是個例外不帶肉字邊。道家講“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謂之道。”中醫學用心胞心包絡來代表做為物質的器官的心一般人解釋為包裹心臟和血脈外圍的脂膜也叫膏肓。其實心胞就是物質的心臟本身。物質是基礎決定意識心胞也叫“心主”。《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病早期的症狀比如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胸悶、心痛、面赤、五心煩熱等症狀都是屬於中醫學心包病的範疇。古人不僅關注有形有質的心胞更加注重、強調其高於物質層面之上的功能也就是心氣和心神包括情緒、情感、思想、意念、慧悟等等。這種超然物外、活潑靈動的狀態古人命之曰“心”。不用代表有形物質的“肉”字邊。《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這段話就明確指出邪氣傷心初期在心胞晚期會影響人的情緒、精神最終會形神分離導致死亡。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是“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其實很簡單腦繁體字寫作腦有肉字邊是陰寒內斂封藏在內的物質。腦的活動才是心心動的初級層次是意念、思想中級層次是情緒、情感最高層次才是神明。《靈樞本神》篇中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具體闡述了心動的不同狀態。基於這個理論才此衍生出了由“心”做偏旁的系列漢字也就是豎心旁和心字底。這些漢字凝聚了古人對人類複雜的心理活動的觀察和體會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繼承。通過學習和研究這些帶心的漢字有助於我們精確把握人的正常心理和病態心理。做為醫生可以通過中醫身心醫學理論調整、調節、治療心病。做為普通人可以掌握養心安神方法達到心平氣和的目的。

查找部首“心”,

心
找到172個字,點擊要查看的漢字,顯示注釋!
筆劃漢字拼音筆劃漢字拼音
4心xīn,5必bì,
6忈rén,7忌jì,
7忍rěn,7忐tǎn,
7忑tè,7忒tè,tuī,
7忘wàng,7志zhì,
7忎rén,7応yīng,
8忿fèn,8忽hū,
8念niàn,8慫sǒng,
8態tài,8忠zhōng,
8忩cōng,8忞mǐn,
8忢wù,8忥xì,
8怺yong,9怠dài,
9懟duì,9急jí,
9怒nù,9思sāi,sī,
9tān,9怨yuàn,
9怎zěn,9總zǒng,
9怱cōng,9fū,
9怘hù,9怷shù,
9怸xī,9yóu,
10惡é,ě,wù,wū,10恩ēn,
10恚huì,10恝jiá,
10懇kěn,10恐kǒng,
10戀liàn,10恁nèn,
10恧nǜ,10恕shù,
10息xī,10恙yàng,
10恣zì,10恥chǐ,
10dé,10恏hào,
10恵huì,10恖sī,
10恷qiū,11患huàn,
11您nín,11愨què,
11悉xī,11懸xuán,
11恿yǒng,11悠yōu,
11悤cōng,11悪è,
11悡lí,11悆yù,
11悐tì,11悘yī,
11悥yì,11悊zhé,
12憊bèi,12懲chéng,
12惠huì,12惑huò,
12惎jì,12惄nì,
12惹rě,12dé,
12惡è,12惥yǒng,
12yuān,12dé,
12悹guàn,12惒hé,
12suǒ,12惖tì,
12惁xī,12惉zhān,
12惣zǒng,13愁chóu,
13慈cí,13感gǎn,hàn,
13愍mǐn,13愆qiān,
13想xiǎng,13意yì,
13愚yú,13愈yù,
13愛ài,13愙kè,
13chǔn,13bèi,
13愗mào,14hǔn,
14慝tè,14慇yīn,
14願yuàn,14愨què,
14慂yǒng,14愬sù,
14態tài,14慐gōng,
14愳jù,14愻xùn,
14愸zhěng,15憋biē,
15憃chōng,15憨hān,
15慧huì,15慜mǐn,
15慼qī,15慰wèi,
15憂yōu,15慶qìng,
15慤què,15慮lǜ,
15慾yù,15憇qì,
15慫sǒng,15慗chì,
15慸dì,15慦jiù,
15píng,15憅tòng,
15慭yìn,15慹zhí,
15憄zhī,16憝duì,
16憩qì,16憙xǐ,
16憖yìn,16憲xiàn,
16憗yìn,16憊bèi,
16憼jǐng,16憠jué,
16憥láo,16憑píng,
16憌qióng,17懋mào,
17懣mèn,17懃qín,
17應yīng,17懇kěn,
17憵pī,18懕yān,
18懟duì,18懣mèn,
18懘chì,18kuàng,
18懖guō,19懲chéng,
19懯fū,20懸xuán,
22懿yì,23戀liàn,
23nǎn,25戇gàng,zhuàng,
25gàng,28戇gàng,

心字組詞

心儀心扉心悸心靈心情心境心計心思心意心態心聲心酸心腹 心緒心智心機心旌心疼心血心理心志心虛心愿心事心弦心跡 心田心動心氣心力心得心犀心腸心結心胸心寒心眼心痛心膂 心臟心香心肝心折心地心性心醉心曲心期心神心愛心潮心印 心坎心月心鏡心素心愫心路心術心齋心碎心泉心跳心裡心心 心懷心知心脈心喪心光心切心率心目心遠心律心水心照心顏 心諾心煩心念心字心靜心繫心裁心急心海心重心源心魂心凝 心花心呂心頭心經心宿心火心竅心安心細心慌心德心許心魄 心蓮心銜心佛心底心猿心襟心塵心焦心傷心室心膽心窩心豓 心軟心若心會心房心息心空心燈心寬心中心勁心法心琴心死 心恙心允心城心灰心脾心契心病心訣心苗心識心領心疾心抱 心義心楚心影心行心冰心臆心際心想心量心賞心音心倕心台 心版心髓心羨心界心學心風心程心忺心感心號心甘心紅心下 心淨心高心象心服心君心盟心億心寄心尖心秀心肺心浮心景 心傾心波心狠心傳心畫心開心質心交心怯心腑心窄心兵心口 心府心體心競心慈心慵心硬 慧心悉心窩心會心關心傷心開心信心素心愛心精心用心衷心 潛心傾心恆心耐心虛心揪心決心正心擔心灰心丹心良心忠心 噁心細心覬心小心專心冰心安心稱心中心甘心核心禪心花心 琴心匠心芳心誠心留心野心可心沁心清心寒心舒心天心痴心 昧心熱心放心真心同心春心知心愜心耽心無心怡心戒心違心 偏心遂心本心宅心經心靜心離心文心誅心粗心一心操心機心 存心雄心貪心上心貼心醉心寬心痛心有心虔心雲心檀心秋心 費心蓬心苦心歡心善心寸心澄心私心點心桂心磨心身心軸心 人心忍心游心道心惠心省心童心師心化心宸心內心蓮心勞心 息心垓心順心塵心盡心銘心心心明心狠心隨心瞋心負心唯心 筠心嘔心弦心成心孝心憂心捫心賞心歸心居心動心腹心平心 當心椎心秉心死心乃心錦心初心重心赤心委心溏心客心樂心 仁心公心希心快心靈心齊心好心褊心煩心梅心凡心凝心冥心 疑心發心格心愿心民心甜心鏡心多心立心和心緣心養心悅心 暢心詩心志心背心空心驚心五心交心修心高心究心糟心洗心 虧心眉心散心波心橫心

心臟

【心】
心臟心臟
心,位於胸腔之內,膈膜之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未開之蓮蕊,外有心包護衛。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小腸與心之間相互絡屬,故心與小腸相為表里。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於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著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神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生理功能

1.主血脈
心主血脈,即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內涵,是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人體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脈自身,皆有賴於血液的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維持生命活動。血液的運行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其中心的搏動泵血作用尤為重要。而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心臟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輸布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若心氣不足,心臟搏動無力,或心陰不足,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或心陽不足,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均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內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主要指飲食水谷經脾胃之氣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入脈,經心火(即心陽)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與脈。”清·唐宗海《血證論》說:“火者,心之所主,化生為血液以濡養周身。”可見,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虛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礙。
(2)主脈: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心與脈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心氣充沛,心臟有規律的搏動,脈管有規律的舒縮,血液則被輸送到各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心者……其充在血脈”,即是針對心、脈和血液所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系統而言。
脈為血之府,是容納和運輸血液的通道。營氣與血並行於脈中,故《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血液能正常運行,發揮其濡養作用,除心氣充沛外,還有賴於血液的充盈和脈道的通利。血液是供給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營養物質的載體,心血的充盛,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脈道通利,是指脈管富有彈性並暢通無阻。脈管的舒縮與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有關。心陽與心陰協調共濟,則脈管舒縮有度,血流通暢,既不過速而致妄行,又不過緩而致瘀滯。如此血液方能在經脈中流行不止,循環往復,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血液供給的營養。
只有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血液才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呈現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等徵象。若心氣不充或陰陽失調,經脈壅塞不通,舒縮失常,不能正常地輸送血液,人體得不到血液濡養,常見心悸怔忡或心胸憋悶疼痛,唇舌青紫,脈細澀或結代等症。
心、脈、血三者密切相連,構成一個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臟的正常搏動,對血液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起著主導作用,故說“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
2.藏神
心藏神,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體之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
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和調節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心神正常,則人體各臟腑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全身安泰。神能馭氣控精,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而精藏於五臟之中而為五臟之精,五臟之精所化之氣為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推動和調控五臟的功能。因此,心神通過駕馭協調各臟腑之氣以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之目的。由於心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靈樞·邪客》)。
同時,心為神明之髒,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如《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為之心。”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並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意識和思維活動的臟器。這一複雜的精神活動實際上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完成的。由於心為藏神之髒,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次及相應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紊亂。
心之所以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還與其主血脈功能,即生血和運血功能有一定關係。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動,都離不開血氣的充養,而血氣通過脈管到達全身各處,是以心臟搏動為動力的。只有當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活動得以繼續。若心主血脈的功能發生障礙,就可影響到各臟腑形體官竅。一旦心臟搏動停止,全身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也即喪失,生命活動也隨之結束。
心的主血脈與藏神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如《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心血,即在心臟與血脈中化生和運行的血液。心血充足則能化神養神而使心神靈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則能馭氣以調控心血的運行,濡養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及心脈自身。

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通明。心位於胸中,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故稱為陽髒,又稱“火髒”。火性光明,燭照萬物。心喻為陽髒、火髒,其意義在於說明心以陽氣為用,心之陽氣有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心脈暢通,固需心陽的溫煦和推動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涼潤和寧靜作用。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心臟搏動有力,節律一致,速率適中,脈管舒縮有度,心血才能循脈運行通暢。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陽的鼓動和興奮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寧靜和抑制作用。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使人精神振奮,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心陰的寧靜作用,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
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則精神內守,既無亢奮,也無抑鬱。因此,古代醫家把心喻為人身之“日”,如清·高士宗《醫學真傳·頭痛》說:“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陽,日也。”唐宗海《血證論》也說:“心為火髒,燭照萬物。”實際是強調心以陽氣為用,以及心陽的溫通血脈和興奮精神的作用,並非忽略心陰的作用。若心的陽氣不足,失於溫煦鼓動,既可導致血液運行遲緩,瘀滯不暢,又可引起精神萎頓,神識恍惚;心陰不足,失於涼潤寧靜,可致血行加速,精神虛性亢奮。

相關之物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由心主司(見上)。其華在面,是指心臟精氣的盛衰,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在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機能的強弱,可顯露於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由於頭面部的血脈極其豐富,全身血氣皆上注於面,故心的精氣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顯露於面部的色澤變化。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心氣不足,可見面色白光白、晦滯;心血虧虛,則見面色無華;心脈痹阻,則見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則見面色紅赤;心陽暴脫,可見面色蒼白、晦暗。故《素問·五藏生成》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2.在竅為舌
心在竅為舌,又稱心開竅於舌,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其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舌為心之竅,其理論依據有四:
①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互聯繫。《靈樞·經脈》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
②心主血脈,而舌體血管豐富,外無表皮覆蓋,故舌色能靈敏地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
③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心主血脈,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舌,使之發揮鑑別五味的作用。故《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④舌與言語、聲音有關。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的統領,故說:“舌者,心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
綜上所述,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亦可從舌上反映出來。如;心血不足,則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則可見舌強、語謇,甚或失語等。
舌本為口中的實體感覺器官,並非為“竅”,與耳、目、鼻、口等孔竅性器官不同。心本有竅,《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是說耳之聽聲與心神相關。此外,舌通過經絡與脾、肝、腎等髒也有聯繫,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說相合。
觀心
觀心
3.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喜志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心,在志為喜。”喜,一般來說屬於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良性反應。喜樂愉悅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傷,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從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精神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於悲哀,如《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另外,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所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4.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素問·五藏生成》有“五臟化液:心為汗”之說。
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潤皮膚,又可排出體內代謝後的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心神清明,對體內外各種信息反應靈敏,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就會隨體內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節,所以情緒緊張、激動、勞動、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汗出現象。
驚恐傷心神,又可導致大量汗出,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由此可見,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功能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從而維持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又,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大汗可致心氣、心陽暴脫而出現氣脫或亡陽的危候。
5.與夏氣相通應
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應,是因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熱為主,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陰陽之升降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夏季則人體陽氣隆盛,生機最旺。從五臟來說,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一般說來,心臟疾患,特別是心陽虛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其自覺症狀也有所減輕。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陽勝則身熱……能冬不能夏。”
從預防角度來看,中醫養神理論重視根據時令來調攝身心,在夏三月應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儘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這樣可使心的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擴展,發揮生命的潛能。從治療角度看,中醫學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論。如陽虛性心臟病在“水旺”的冬季易於發作,而“王氣”是不易治療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內外陽氣隆盛之時給以適當調理,藉內外陽氣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6.與五色、五味和表里關係
心在五行屬火,五色上屬赤色(紅色),在五味上對應苦味,其華在面所以有心病的患者在面相上會出現赤色,可以以此來辯證,在經絡上與小腸相表里,故心氣不足也會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小腸的病變也會影響心脈。

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經絡學說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里,故心包絡屬於髒。古代醫家認為,心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則心包絡當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後世明清溫病學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響,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稱之為“熱入心包”或“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證,即是心的病證,心和其他臟器一樣,皆可受邪氣之侵。

心臟位置

斜位於胸腔中縱隔內,2/3位於正中線左側,1/3位於正中面右側,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毗鄰器官

前:胸骨體和2~6肋軟骨;後:平第5~8胸椎;上:連入心大血管;下:鄰膈。周圍裹以心包。
心內注射位置:胸骨左緣第4肋間隙(可避免損傷胸膜)。

心臟外形

心近似倒置、前後略扁的圓椎體,大小似本人的拳頭。可分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表面有三條溝。心尖:由左心室構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心底:由大部分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構成,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幹相連。兩面:胸肋面和膈面。三緣:心右緣,心左緣和心下緣。三條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和後室間溝。

佛教說法

心
1、心是由受、想、行、識四大心王所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眾生皆因“神識”受業力牽引而流轉生死。
3、業力能牽引“神識”的根本即在於:人們在任何起心動念或造作之時,均將種種感“受”、加以分別(即“想”)、傳遞(即“行”)、儲存到阿賴耶識;從起心動念、分別妄想、到阿賴耶識的過程,也即在深埋業力種子,無論經歷多少世、多少劫,這一業力種子在因果相續的過程中成熟,由於計有我執,而相續生死。
主要有如下含義:
(一)梵語citta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指遠離對象仍具有思量(緣慮)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系相對於色(物質)、身(肉體)而言。相當於五蘊中之受、想、行、識等四蘊。2、指心王,屬五位之一,相當於五蘊中之識蘊。指統一心之主體─六識或八識而言。3、對心、意、識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張三者為同物之異名,然在大乘唯識宗,‘心’則指第八阿賴耶識,含有積集之義,乃諸法產生之根本體,故亦稱集起心,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起現行之意。
(二)梵語hr!d或hr!daya之意譯。音譯作汗栗馱、肝栗大、乾栗多、乾栗陀多、訖利馱耶、紇哩陀耶、紇哩娜耶、紇伐耶。或譯作肉團心、真實心、堅實心。原語乃具有心、精神、心臟等義之中性名詞。
(三)從各種情形所作有關心之分類有:真心(本來清淨之心,即自性清淨心)與妄心(煩惱污染之心);相應心(與煩惱相應之心)與不相應心;定心(靜止妄念雜想之統一心、修定善之心)與散心(散亂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貪、嗔、痴等三心。

道教說法

1.道德經中,道,就是心。
2.依照老子描述,我們處在最底層的心,是刀兵心。
上進一步,罷免刀兵,我們能依禮行事,我們便是有禮之心;
再上進,我們能夠幫助他人,有益他人,我們便是有義之心;
再上進,我們能夠親愛他人,廣愛一切,我們便是有仁之心;
再上進,我們能夠常行不得,自知夢幻,我們便是在道之心。
修行上,老子達到無身,以天下為身;老子達到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這就是老子的渾心。
3.大心原本無知無欲,永恆無名。因“可”道“可”名,也即妄想執著,大心變作小心,步步見小,一直見到刀兵心。畫地為牢,無限之大我,墮落成一身之小我。
4.渾心,無形無相,無數無量,永恆無名。
因為“可”道,而有了妄想分別執著,生出無。這就是宇宙之生因,動因。
這無就是一。這就是宇宙之本初,萬物之父。
反觀之,無就是有,有了無。此有就是二。名其為有,實際是無。儘管如此,卻成萬物之母。
父母交合而生子女,這就是三。生成後天最小之微塵,最大之世界。
這個生生不息過程,就是失道過程。一、二、三,越積越多。
5.老子提出的無為,乃是修心,修除玄藍。這是歸還大道過程。必然是三、二、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達到無的高度,心,洗浴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浴,神不死”。這不死的心,就是生出一切有和無的玄牝。
可見,心,生出萬物,所謂的物質世界;生出意識,所謂精神世界。有,是心欲令其有;無,是心欲令其無。都是心在妄想、分別、執著。
無論佛祖,耶穌,還是老子,都告誡我們,要清淨自家心,看好自家心,洗浴自家心。
聖人,把自己地位放置最低,大都當乞丐,過乞食生活,為什麼?他們無聲告訴我們,聖人,聖在其心,而非其身。

品味漢字

“心”,只有一檔走心的欄目才能夠讓觀眾走心,于丹老師的7期節目中有一期叫《找心》,生活壓力非常大,奔跑的速度非常快,通過這檔欄目找到大家對生活的平常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