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清末德齡公主]

德齡[清末德齡公主]
德齡[清末德齡公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少年時隨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了六年,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精通多國語言。17歲時隨父回京,因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和妹妹裕容齡一同被慈禧招入宮中,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離宮。 後“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清宮二年記》。她的眾多回憶性質的作品,因其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稱 德齡公主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並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歷而聞名。她的親人有:大哥(名號不詳),二哥 勛齡,四弟馨齡,五妹容齡(山壽郡主)。滿族,1886年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上世紀初,精通八國外語的漂亮、聰慧的德齡公主,走進了充滿神秘、詭異又異常險惡的皇宮,作為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做翻譯工作。1895年起,先後隨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后詔進宮中充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赴滬。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後改做報館記者)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隨夫去美國。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讚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國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早年

裕德齡 裕德齡

德齡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其父裕庚為滿清貴族、外交官。當時,她的父親裕庚正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厘稅榷關,兼辦洋務、教案。在其《清末政局回憶錄》一書中,德齡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記敘了19世紀末葉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1895年,裕庚被清廷實授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隨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後,鏇即派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大開眼界,她不僅在對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接觸中增長了見聞,經受了歷練,同時還深入地領略了現代文明在各個領域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德齡隨父在日本、法國生活六年,不但會外語,還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精通各國國情,曾是現代舞蹈大師鄧肯的弟子。

女官生涯

1902年冬,裕庚任滿歸國,被賞給太僕寺卿銜,留京養病。17歲的德齡隨父回京。此時列強入侵,慈禧太后急欲討好各國使節和他們的夫人,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後來德齡與妹妹容齡一起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為慈禧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擔任翻譯。直到1905年3月因父病才離宮到上海。期間慈禧曾有意將其許配給榮祿之子巴龍,但為光緒設計解脫。

出宮之後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通過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令德齡看清了宮闈之中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高處不勝寒”的顫慄感,也使她倆每每心懷餘悸。此番乘父親病重之機,德齡便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準後當即脫離宮廷。

裕庚去世後,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鏇即由戀愛而於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此後,懷特從美領事館卸職,仍留駐中國改作新聞記者,德齡便“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這即是她用英文寫作的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由此引起了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

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在保衛中國同盟舉辦的“中國之夜”和“一碗飯”運動中,德齡曾追隨於左右,為了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歿年58歲。

文學地位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位以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身份活躍於上海社交界的中年女子,受到了當時傳媒的密切關注。她在人們的簇擁下,身穿宮廷旗袍,腳蹬花盆底兒鞋,攜李時敏、伍愛蓮等聯袂到蘭心大戲院,用英語演出了一場場清宮戲。而她用英文寫作的《清宮二年記》、《清末政局回憶錄》等作品,在西方火了一把之後,又被顧秋心翻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行。這位首次用英文寫作的華人女作家,就是一向視湖北為第二故鄉的正白旗人德齡,當時大家都稱她為“德齡公主”。

德齡公主 德齡公主

《清宮二年記》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詳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宮禁內苑的生活實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女統治者慈禧太后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言行舉止和習性品格。書中的許多章節,足以和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證,因而以其無以辯駁的充分可信性,顯示出了其應有的歷史價值。

《清宮二年記》的出版,在上海首先引起了時任開浚黃浦局總辦之職的辜鴻銘的密切關注。這個以清末怪傑稱著於世,既聰明透頂又怪誕成習的老頭兒,一見此書便為之拍手叫好,欣喜若狂。他按捺不住滿心的喜悅之情,當下撰文《評德齡著〈清宮二年記〉》,投寄給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國際評論》予以發表。在這篇文章中,辜老先生一改主張婦女“三從四德”的人生信條,滿腔熱情地稱德齡為“新式的滿族婦女”,並推崇道:“這部不講究文學修飾、樸實無華的著作,在給予世人有關滿人的真實情況方面要遠勝於其它任何一部名著。”

辜鴻銘一向自視甚高,終其一生似乎從來沒有誇獎過誰,而對當時西方世界那些目空一切的所謂漢學家們更是痛加撻伐,譏誚尤甚。他的英文書評《評德齡著〈清宮二年記〉》能夠以如此誠篤、質樸的口吻讚賞一個初出茅廬的中國女子,這在當時無疑造成了一種巨大的轟動效應。此間尤為有意思的是,辜鴻銘曾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經張之洞首席幕僚趙鳳昌的引薦,進入湖廣總督衙門做“洋文案”。在武昌期間,他和裕庚相契投緣,過從甚密,且同衙辦事達五六年之久。出於對故人之女的嘉賞,辜鴻銘的英文書評自然不乏含有個人的感情因素在內。正因為有了辜鴻銘的大力獎掖,這才激發了德齡寫作清廷題材作品的興趣。她以此為肇始發端,先後用英文寫了回憶錄體作品《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以及紀實文學作品《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總字數達七八十萬字。

德齡的這些作品,首先在海外擁有眾多的讀者,隨後又被顧秋心、秦瘦鷗等翻譯成中文,流傳到國內來。其有的曾在《申報》等國內一流大報上連載,乃至於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成為當時市民讀者關注的熱點,其傳播範圍之廣,影響之大,令人矚目,從而奠定了她作為用英文寫作的作家的地位。1927年,德齡與撤迪厄斯·懷特的獨生子薩都斯不幸夭折。她傷心至極,回國到上海有過較長時間的逗留,一則排遣心中愁緒,二則接洽其作品譯成中文後在國內出版的事宜。

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國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人物爭議

關於德齡的出身,朱家溍曾在《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 中質疑道:

“按實際上,德齡既不是公主,也不是郡主”。清代宗室女性的封爵,皇帝之女封公主,親王之女封郡主,並且,皇后所出封為固倫公主,妃所出封為和碩公主。此外,在公主之下,還有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五等之封,不入五等的為宗女。

在譯者秦瘦鷗先生1946年給《瀛台泣血記》寫的一篇《介紹原著者》里還提到“德齡女士的父親裕庚公爵,是滿清的一位貴族”,這句話恰好說明了德齡並非努爾哈赤的嫡裔。事實上,裕庚是漢軍正白旗人,本姓徐,而非滿族正白旗。不過關於裕庚的爵位,依然不對。裕庚並非宗室,因此不能封為“鎮國公”、“輔國公”,只能封一、二、三等公,但事實上,只有清中葉以前戰功卓著的才得封公爵,中葉之後,即使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只能封侯,裕庚既非宗室,又無軍功,不可能封公的爵位。

依照德齡在書中對王府的描述來看,有許多錯誤,比如對王府的格局、裝飾、宴會的描述,皆與事實不符,不少是依自己的經歷臆造。由此看來,德齡也並未在王府呆過,並不知道王府諸多不同於尋常人家的規矩。

再次是關於德齡“女官”的官職。其實在清朝還真有“女官”一說,但並非官職,而是諸如舉行禮節時,負責指揮執事的宮女,只有在該禮節中,才被稱為“女官”,是臨時性的差事。據清宮記載,德齡姐妹、慶王府四格格、元大奶奶這一類的人,不過就是陪慈禧解悶的,並沒有經過奏準派充。

但其妹容齡確實因為慈禧的喜愛,被封為“山壽郡主”。切記不是“壽山郡主”。“

人物影響

裕德齡不僅姿容絕倫,而且還從國外帶來了許多洋玩意,啟迪了慈禧對"新生活"的想往,德齡、容齡在宮裡侍奉慈禧兩年中,做過慈禧御前英、法等文的翻譯,美國公使康格夫人和漢文秘書維廉斯太太、俄國伯蘭桑夫人、西班牙公使德卡賽夫人和小姐、日本公使內田夫人、葡萄牙代辦阿爾美達夫人、法國代辦托蘭夫人、後來的日使伊集院夫人等來宮都由德齡、容齡等陪同和翻譯。德齡、容齡輪做慈禧畫像的替身模特,並同美國畫家卡爾陪住多日。德齡還做了光緒的英文教師,並經常為慈禧等人在宮裡譯讀外文報紙。日常,姐兒倆陪伴慈禧化妝、遊玩、看戲、學車、寫字、觀花、賞狗、擲骰和籌備各種節日。按其父卿位,德齡不夠封郡主的資格,但經宮中幾人回憶,慈禧70歲萬壽節期間,慈禧的確曾懿封(特封)德齡、容齡為郡主(滿語為和碩格格),由於西方沒有公主、郡主之分,國外譯者曾把德齡郡主翻譯成德齡公主,鬧得沸沸揚揚。翻譯家秦瘦鷗先生介紹她的作品曾說過:"其實,不但照中國的習慣,已經覆亡的一朝所頒給的種種頭銜都得一律作廢,便是真要保留她在滿清一朝所取得的封號的話,也只能稱為德齡郡主,因為她和她的妹妹容齡女士(封山壽郡主)都不是努爾哈赤的嫡裔,根本沒有晉封公主的可能性。"德齡自言通曉八國語言。德齡的著作,都是由英文版出版的,德齡著作的譯作者影響最大的是顧秋心和秦瘦鷗。所以說,“裕德齡”被稱為“德齡公主”完全是由於國外譯作者造成的,現在仍稱“德齡公主”只是沿用這一錯誤稱謂。

著作

《清宮二年記》

《清末政局回憶錄》

《御苑蘭馨記》

《瀛台泣血記》

《御香縹緲錄》

《德齡公主回憶錄》

後世紀念

位於天津市鼓樓南街30號的格格府作為本市首家私人投資的博物館,於2009年6月20日對外開放。據了解,全國範圍內的私人博物館有上百家,但對天津而言,格格府是本市首家經文化部門批准的私人博物館。
格格府是在天津鼓樓改造時與廣東會館、老城博物館共同保留下來的三大晚清建築,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格格府是清光緒時期裕德齡格格在津居住的府第,由兩進四合院組成。該博物館總投資3.3億元,分為瓷器、字畫、雜項、珍寶、青銅器、格格起居室六個展區。第一期將展出258件古董,其中國寶級文物17件。
格格府私人博物館由香港籍天津商人臧秀雲女士投資,臧秀雲長期從事競拍、代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的工作,在首次展出的古董中就有多件是從海外回拍的,其中青銅器館的春秋蟠龍紋圓鼎就是臧秀雲出資1600萬元從海外競拍回來的國寶級文物。

格格府是裕德齡1904年底1905年在津住過的府邸。原因是1904年秋裕德齡偶然聽到慈禧與榮祿的談話,得知太后欲將她許配榮祿之子巴龍,裕德齡滿心的不願意但她深知慈禧的脾氣,於是就求到了光緒皇帝(由於光緒皇帝喜歡鋼琴等西洋樂器和藝術經常向精通西洋文化的裕德齡求教,兩人感情甚好)。於是,光緒就以春節臨近,讓裕德齡去天津替自己為太后辦理一些西洋稀罕年貨以盡孝心為由,把她派到了天津,暫且拖延賜婚日期,裕德齡便住在此處。後來在上海的裕德齡父親裕庚患病,她便直接轉道去了上海,1907年2月裕庚病逝後慈禧曾多次召裕德齡回宮,裕德齡以"守孝"等理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回宮,拖垮了這樁不順心的婚事。
裕德齡精通八國外語,與各國使節夫人溝通自如深得夫人們的喜歡,從"夫人路線"上為清政府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貢獻。另外,她還擅長西洋藝術,彈得一手好鋼琴,芭蕾舞也跳得很有水平,曾拜著名芭蕾舞大師鄧肯為師。裕德齡還深諳送禮的決竅,她的送禮之道是要鮮不一定要貴,因此她把母親從法國帶來的小梳子小鏡子小香水等小禮品經常會打敗大臣們昂貴的金銀珠寶而得到慈禧的歡心。

影視形象

話劇《德齡與慈禧》

2006年在中國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德齡公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