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典故故事
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富弼26歲踏上仕途,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
宋仁宗慶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壓境,要求宋朝割讓關南大片領土。國難當頭,富弼受命前往契丹宮中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慷慨陳詞,成功地勸說契丹放棄割的要求,維護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後,黃河決口,河北70萬災民背井離鄉,湧向京東。當時的貶官富弼在青州聽說後,連忙張貼榜文募(mù)集糧食,運往各災區散發,幫災民渡過難關。事後,百姓們紛紛稱頌他的功績。
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先後擔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處理外交、邊防及賑濟災民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司馬光稱頌他為“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詞語辨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於道德高一般稱頌老人、醫師。
近義:眾望所歸、年高德劭
反義:無名鼠輩 、臭名遠揚
舉例:◎《續孽海花》第四十回:季英傑師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張,自然力量不小。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我們家德高望重,呼韓邪單于保護我們、信任我們。”
◎張爺爺知識淵博,待人和氣。可謂是德高望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