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遠堂](/img/0/6ca/nBnauM3X2IjNzEjN2gTM5UjM5QTM4gTM5QTM0QTNwAzMxAzL4E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放眼四望,層層山崗茶園翠綠,果樹飄香。1954年,塔下創辦南靖第一個茶場,規劃種茶種果。現在擁有茶園2000多畝,果園近千畝。年產茶葉12.5萬公斤,柑桔、柿、梅等鮮果50餘萬公斤,收入120多萬元。茶果成了塔下人日落黃金夜落銀的“搖錢樹”。人們走在山間,不時可聽到採茶姑娘嘹亮的歌聲在山谷迴蕩,人笑山歡。
“德遠堂”存有《張氏族譜》一本,據傳是張氏後裔張順疇僑居新加坡時,捐資付印的,厚達500多頁,圖文並茂,有插圖十幅,題字題詞26幀,還有序文和跋文。據該族譜記載,張氏子孫至今已繁衍24代,他的第八代第四子名文羨,第十二代第二子先後移居台灣,現在台南、台中、台北、基隆、花蓮等地,都有張氏的後裔。而與塔下村聯繫較為密切的要數張氏第十三代世祖張石敢的後裔。
別名
張氏家廟
![德遠堂](/img/9/551/nBnauM3X4QTM5IDO3gTM5UjM5QTM4gTM5QTM0QTNwAzMxAzL4E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南靖名堂
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是閩南著名的僑鄉之一,也是不少台灣同胞的祖家。這裡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張氏宗廟———“德遠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德遠堂”建在塔下村頭的一個山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約6畝左右。正門有牌樓,樓牌正面書寫“張氏家廟”四個大字,背面寫著“派衍西來”。步入樓牌,穿過庭院後,便是主殿,這是二進的古老建築。前廳屋檐下兩側各有三座古代名戲人物的泥塑。過了甬道,就是“德遠堂”大殿。大殿正中懸掛著一塊大橫匾,上書“德遠堂”三個鎦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築有一大神龕,排列著歷代祖宗的神位。正殿兩邊有左鼓右鍾之設。此外,還有左右各四間的廂房。
傳說
據說,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年,已是臘月廿七,張石敢家貧如洗,過不得年,就向本村一個屠戶賒來3斤豬肉,議定除夕之夜還錢。除夕晚,屠戶如期前來索錢,張石敢實在無錢付還,懇求延期,屠戶不肯,遂把3斤熟肉從鍋里拿走了,看到鍋里還存有肉湯,就把草木灰撒在鍋中,使肉湯不能喝。窮有窮志,張石敢決心外出謀生。於是,大年初一,張石敢辭別妻兒,隻身外走,輾轉到了台灣,以後在台南定居下來。
後代修葺
定居台南的張石敢子孫後裔,不忘鄉情,曾經兩次捐資祖籍,修建“德遠堂”,並且仿照塔下的“德遠堂”,在台南也興建了“德遠堂”,以資紀念。清同治九年,塔下“德遠堂”第二次維修時,台南張石敢後裔得知訊息,特地回故土認親訪祖,並捐資參加維修。1947年至1952年,塔下“德遠堂”進行第五次維修。這次維修,時間較長。修繕時,國民黨軍政要員、華僑、當地士紳都曾題字作詩。其中,有國民黨將領、國共談判的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先生親筆題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大字;國民黨將領張發奎也為此家廟題了“清河著望載祀數千,綿綿瓜瓞蔓引枝聯”的對聯。居住在台南的塔下人,也再次派人回來故土,捐資以助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