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華·伯恩施坦

德華·伯恩施坦(1850—1932)出生於德國柏林,父親是位火車司機。伯恩施坦16歲時開始當學徒,20歲後曾在一家銀行當職員。1872年,伯恩施坦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78年,伯恩施坦開始擔任社會主義政論家赫希伯格的私人秘書,1881年開始在瑞士蘇黎世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主編;1888年在德國俾斯麥政府的要求下,被逐出瑞士,移居英國倫敦繼續辦報。1901年伯恩施坦返回柏林,出版自己主編的《社會主義文獻》雜誌(1901—1905)。1902—1928年期間,伯恩施坦三次當選為國會議員。

基本信息

伯恩施坦生平

青年時代的伯恩施坦

青年時期的伯恩施坦,受反普魯士君主專制運動的影響,具有了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後,伯恩施坦開始信仰社會主義。此時的社會主義陣營記憶體在著拉薩爾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兩個主要流派。伯恩施坦的思想傾向於拉薩爾主義。拉薩爾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歧主要在於:第一,拉薩爾主義反對暴力革命和任何的“專政”,主張改良國家政治,通過普遍的直接的選舉讓工人階級參與國家政治,實現全社會的權利平等;第二,拉薩爾主義不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是在於僱傭勞動,而在於分配的方式。伯恩施坦熱情地讚揚拉薩爾主義,並將拉薩爾譽為自己的“導師”。

1878年10月,德國俾斯麥政府發布《鎮壓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嚴厲禁止社會民主黨人的活動,大批逮捕和流放社會主義者。伯恩施坦在瑞士與赫希伯格和施拉姆組成“蘇黎世三人團”,並於1879年發表了《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回顧,***的批評性箴言》一文(***是“三人團”標記)。這篇文章重新檢點了社會民主黨過去的所有活動,批評了黨片面地搞工人運動,和宣揚暴力和流血的革命的錯誤;指出社會主義不應成為“產業工人爭取自身利益的片面鬥爭”,而應該是“不僅號召工人參加,而且號召一切誠實的民主派參加的,應當由獨立的科學代表人物和一切富有真正仁愛精神的人領導的運動”;社會主義要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

但是,青年時期的伯恩施坦思想尚未成熟定型,他的思想還不時受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恩格斯的影響。在他擔任《社會民主黨人報》主編期間,他的思想又傾向於馬克思主義,並批評拉薩爾主義。這一段時期內,他甚至得到了“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並被恩格斯生前指定為遺囑執行人之一。

伯恩施坦的思想轉向

然而,1888年伯恩施坦隨《社會民主黨人報》遷往英國倫敦後,他的思想再次發生改變。那時英國與德國相比,英國經濟比德國要發達得多,生產技術和工具遠比德國先進,特別是第二次技術革命給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工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了,生活改變了,勞動條件改善了,而經過自由競爭階段後的英國企業出現了“大合併”,壟斷性質的卡特爾、托拉斯也開始出現,這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商品生產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使得私有制下的商品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提高,有了避免盲目生產的可能,從而能有效地抵禦或防範經濟危機的發生。伯恩施坦在英國親眼目睹了德國尚未出現而英國已經出現的這一切景象,並深入與英國的社會主義“費邊主義”(該思想主張“漸進性的”社會主義改良,走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合乎憲法與和平的變革之路)進行接觸,伯恩施坦初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片面性和極端性,開始堅定地揚棄馬克思主義。

伯恩施坦與社會民主黨

1890年在俾斯麥政權垮台,該年2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巨大勝利,社會民主黨在議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這就極大地鼓舞了社會民主黨中非馬克思主義者的走和平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信心。同年4月,伯恩施坦在《社會民主黨人報》發表了以《礁石》為總題自的三篇短文,指出了此次議會選舉勝利的重大意義,提出了“走向完全政治自由的道路是通過議會制度,而不是繞過議會制度”的主張。

伯恩施坦思想日趨成熟

此後,伯恩施坦的思想日趨成熟。他開始逐步吸收了以往一切要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的如拉薩爾、杜林等人和費邊主義、工聯主義等等派別的思想,進行系統化和個人發揮,從1896年10月至1898年6月間,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雜誌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了系列文章。他在這些文章中深刻地指出了在這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刻,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經濟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適於指導世界的變革,必須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問題。

伯恩施坦與“修正”

1899年2月,伯恩施坦以他的社會主義觀點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全面的“修正”,並系統地整理成書出版,該書即是著名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伯恩施坦在這部書中強調了“民主”對於社會主義具有關鍵的意義,指出“民主這一概念包含著一個法權觀念:社會的一切成員權利平等”,“民主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它是爭取社會主義的手段,它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形式”,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他認為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全面民主發展的一個漸長漸進的運動過程。針對馬克思主義將階級鬥爭視為社會發展動力的觀點,他說:“我並不認為對立面的鬥爭是一切發展的動力,相似的力量的合作也是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進一步提出了階級合作的觀點。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和以往的一切社會制度不同,不像它們要靠暴力來摧毀才能建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它自身具有自我更生的能力。只要社會民主黨人通過積極地組織和行動來繼續發展它,就可以逐步實現社會主義。他提出社會主義並不是一種具體的社會模式,只是一種社會進程,社會主義也並沒有一個最終階段,它總是在不斷進步。他不同意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認為國家並非只能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可以超越階級的全社會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

民主社會主義的鼻祖

《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出版後,伯恩施坦的觀點在社會民主黨內經過多年的激烈辯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即得到了幾乎完全的貫徹。這部著作也很快成為幾乎全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流派的共同綱領性著作,伯恩施坦也嬴得了民主社會主義鼻祖的稱譽。

《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的出版和廣泛為社會民主黨人接受,標誌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基本擺脫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束縛,獨立發展成為了系統的民主社會主義學詫,並最終使民主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決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即是共產主義,恩格斯本人也反對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稱之為社會主義,並認為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但這兩種思想一直並存於社會民主黨內)。

評價

後來的歷史完全證明了伯恩施坦思想的正確。至1928年,歐洲有11個國家在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領導下,進入了資本主義內閣政府,並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令,使資本主義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蘇聯和東歐諸國外,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原則在歐洲各國基本都初步得到了實現,並且已經成為基本的政治制度。伯恩施坦奠基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通過了實踐的檢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