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米柳京

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米柳京(1816.7.10—1912.2.7),俄國政治家和軍事家,陸軍元帥(1898)。 軍事改革家。
米柳京元帥
米柳京1816生於莫斯科,先後畢業於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中學(1833)和軍事學院(1836)。1833年起在炮兵部隊任職。軍事學院畢業後擔任參謀職務。曾參加普柳沙爾《百科辭典》(10—15卷)和澤傑列爾《軍事百科辭典》(2—8卷)的編纂工作。 1839年到高加索任職,參加了對沙米爾的軍事行動。1843—1845年任高加索防線和黑海沿岸地區軍隊作戰部部長。1845年起為軍事學院軍事地理教研室教授,後為軍事統計學教研室教授。根據米柳京的倡議,在四十年代就開始了對俄國各省的軍事統計記述。1848—1856年任陸軍大臣特別事務協理軍官。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為報刊編輯來自戰區的訊息,寫了許多軍事政治性的見聞錄。1856年任“軍事工作改進委員會”委員,並向該委員會提出了簡要報告,陳述了改組整個軍事體制的計畫。1856—1859年任高加索軍隊總司令部參謀長。曾參與擬定導致東高加索併入俄國的軍事行動計畫。
1860年任俄國副陸軍大臣,1861—1881年任陸軍大臣。實行了六十—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軍事改革。主要內容是從1874年起,實行了對一切階層的徵兵制,以代替募兵制,規定凡年滿21歲的男性公民均應入伍服役。將原20至25年的服役期限,在陸中縮短為6年現役和9年預備役,海軍縮短為7年現役和3年預備役。所有預備役人員被編入後備軍隊,以便戰時軍隊擴編。因享受各種優待而免服兵役(占役齡青年的50%以上),被編入非常後備軍,戰時應召入伍。改革使俄國正規軍數量得到有效壓縮,同時為建立後備軍創造了條件。任職期間成立了總參謀部,以適應軍事指揮上愈益複雜的任務。1877—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在第三次強攻普列夫納要塞被奧斯曼·努里帕夏擊退後堅決反對撤退,根據他的堅決要求組織了對普列夫納的長期圍困。
按政治見解,他是一個溫和的自由主義者。柏林會議(1878)後實際上領導俄國的對外政策。1881年退役,住在錫梅伊茲自己的莊園裡。曾是國務會議成員,帝國尼古拉軍事學院和亞歷山大法學院名譽院長,科學院、炮兵學院、工程學院、外科醫學院名譽院士。葬於莫斯科新聖母公墓。 著作:《森林、村莊、峽谷及其他地物的占領、防禦和攻擊教令》、《軍事統計學的初步經驗》、《保羅一世統治時期1799年俄法戰爭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