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圍繞著“德”,透過“德禮之間”的角度與視野,追溯並闡明了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書以斬截的方式,明確了前軸心/前諸子時期思想史的主題就是“德”。其次,鑒於德禮之間的關係是某種依存關係,而禮的範疇又廣泛涉及政治社會文化信仰諸方面,因此本書著重從制度與思想相互建構的角度,闡明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再次,本書的主要特點是論述了“德”所涉及的廣泛論題,通過關鍵細節,從德禮之間“虛實相生”,揭示了前諸子時期“德”的涵義和意義。作者介紹
鄭開,1965年生於安徽。1985年畢業於內蒙古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後在內蒙古煤炭研究所工作。199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94-1996年任國務院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宗教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道家形上學研究》(2003)等作品目錄
第1章 緒論:問題、方法和語文第一節 問題
一 問題意識
二 理論框架
第二節 方法
一 三個問題
二 兩個注釋
第三節 語文
一 文字
二 音韻
三 訓詁
四 疑例舉偶
第2章 德禮體系
第一節 德禮體系
一 德禮體系
二 “德”:禮的意義結構
三 德、禮之間:互動和分化
第二節 封建析論
一 什麼是“封建”?
二 為什麼要實行“封建”?
三 “存滅國,繼絕祀”
第三節 德音詁釋
一 《詩》無達詁?
二 政治、宗教語境中的“德音”話語
三 社會語境中的“德音”話語
第3章 政治語境:以省方、巡守和德刑為例
第一節 省方考
一 卜辭
二 彝銘
三 經傳
第二節 巡狩鉤沉
一史料
二分析
三旁通:莧與陟
第三節 “德刑”及其他
一 德刑:以《左傳》為中心的討論
二 剛柔
三 德與力、王與霸
四 德與法(刑)
五 “德”內面化
第4章 社會史分析:姓氏制度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節 姓氏的社會史線索
一 綜述
二 鑲嵌於社會政治結構中的姓氏問題
三 涉及種族、宗教層面的姓氏問題:以圖騰崇拜為中心
第二節 德與姓氏
一 社會政治語境:以“賜姓”、“命氏”為例
二 氏族語境:族、類、姓與德
三 宗教語境:德的神聖意味
四 多重視境:以“明德”為例
第5章 文化視野:從文化模式與精神氣質的角度看
第一節 宗教傳統
一 殷周之際的適應與創新
二 宗教儀式的文化闡釋
三 內在體驗的理性轉化
第二節 政治理念
一 德與天命
二 德與革命
三 德與哲命
第三節 文化模式
一 作為文化模式的禮樂
二 民族精神
三 文化意識
第四節 精神氣質
一 民德民彝
二 人文理性
三 道德價值
第6章 道德系譜學研究
第一節 德目
一 政治社會語境中的醞釀與發展
二 道德意識和精神價值的聚焦與突顯
三 “德目”的思想史脈絡和歷史展開綜論
第二節 德性論
一 德與善
二 德與生
三 德與性
四 德與arete
第7章 諸子時代的“哲學突破”:從前軸心時期到軸心時期的轉折
第一節 “德禮”與“道法”
一 “德禮體系”的宿命性崩潰
二 變法:“德禮體系”推陳出新與“法的精神”不斷滋育
三 名:作為禮的抽象形式
第二節 道、德之間:軸心時期的“哲學突破”及其視境
一 政治話語的變遷:“德”、“道”間的推移
二 自然哲學的邊緣:以“天德”語詞為例
附錄
一、工具書目
二、徵引文獻
1 古籍書目
2 簡帛文獻引用表
3 徵引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