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大師

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十二,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四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為延師教讀「四書」、「易經」及古文詩賦。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寫詩作文。

簡介

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十二,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四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為延師教讀「四書」、「易經」及古文詩賦。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寫詩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他謁雲谷(法會)於攝山棲霞寺,獲讀「中峰廣錄」,大為感動,因決意學禪。同年冬又從無極(明信)聽講「華嚴玄談」並受具足戒;因仰慕清涼,自號為「澄印」。過了幾年,報恩寺設立義學,教育僧徒,他被延為教師,其後又應聘至鎮江金山寺教館二年。
隆慶五年(一五七一年),他北游參學,先至北京聽講「法華」和唯識,並參偏融(真圓)、笑岩(德寶)二巨匠,請示禪要。繼往游五台山,見北台憨山風景奇秀,即有取為自號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獲識當時名士王鳳洲、汪次公、歐楨伯等,以詩文相唱酬。
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他又離京行腳,游嵩山、洛陽,至山西蒲州會見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龍門,專事參禪。萬曆四年(一五七六年)(衣+朱)宏法師游五台山,特訪他敍談五日而別。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年)神宗慈聖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設「祈儲道場」並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無遮會為道場回向。越年在山講「華嚴玄談」,聽衆近萬人。
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他赴東海牢山(山東勞山)那羅延窟結廬安居,開始用憨山為別號。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為他建庵居住,時山東遭災荒,他即建議將此費全數施與孤苦。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八年)神宗印刷大藏經十五部分送全國名山,慈聖太后特送一部與東海牢山,因無處安置,又施財修寺,稱海印寺。這一年真可(達觀)與弟子道開為刻藏事特來訪他,住了兩旬而去。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他訪達觀於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經山,巡禮隋靜琬所刻石經。時靜琬塔院為僧所賣,達觀出資贖回,德清為撰「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現存)。
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鉅資,恰恰太后又派了個當時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經到牢山,這樣就遷罪於德清。他剛從北京回來,就被捕下獄,結果以私創寺院罪名充軍去廣東雷州。他於十月間攜侍者福善南行,至韶關,入曹溪南華寺禮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達雷州。時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他發動群衆掩埋並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府令他還廣州,當地官民仰慕他的學德,經常有人去訪問他。他即以罪犯服裝登座為衆\\說法,創開嶺南的佛教風氣。
萬曆二十八年(一六○○年)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時南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後,開闢祖庭,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一年之間,百廢具興。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年),達觀在京師因「妖書」事,被捕下獄,又累及德清,仍被遣還雷州。這中間他曾渡海游海南島,訪蘇東坡故居,作「瓊海探奇記」。
萬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八月,明廷大赦,德清於是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自往端州採運大木。有僧挾嫌誣他私用淨財,訟於按察院,他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訊,大病幾死。後來雖真相大白,他卻堅決辭去曹溪的住持,至廣州長春庵,為衆講經。
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他從廣州至衡陽,居靈湖萬聖寺。緇素又在寺傍為他建成曇華精舍。他在衡陽寫成了「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略疏」,並自開講。
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四月,他離湖南,至九江,登廬山。九江四衆弟子為建靜室於五乳峰下,他很愛其環境幽寂,有終老其地之意。後到徑山,即為達觀舉行荼毗佛事並撰塔銘。
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年)正月,他又去杭州雲棲寺為(衣+朱)宏法師作「蓮池大師塔銘」。時各地僧徒領袖在西湖集會歡迎他,盛況一時。歸途經蘇州,華嚴學者巢松、一雨請入華山遊覽。又被弟子洞聞、漢月及居士錢謙益迎至常熟虞山,說法於三峰清涼寺。同年五月回廬山。
這時九江衆弟子為他在五乳峰下擴建道場,他即命名為法雲寺,於此為衆\\開講「法華」、「楞嚴」、「金剛」、「起信」、「唯識」諸經論,並效遠公六時禮年,專心淨業。又為繼續華嚴一宗的遺緒,據「清涼疏鈔」撰成「華嚴經綱要」八十卷。
天啓二年(一六二二年)十二月他受請回到曹溪,為衆說戒講經,次年(一六二三年)十月十一日圓寂於南華寺,壽七十八歲。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年),弟子等將其遺骸漆布升
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劉起相「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曹溪原是中國禪宗的祖庭,但到了明末久已荒廢,經德清銳意經營,始恢復舊觀,因此,他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
德清一生弘法,所度弟子很多。經常隨侍他的,出家弟子有福善、通炯等。顓愚(觀衡)入曹溪請益後,退居南嶽,為一方宗師,也是他的弟子(觀衡「華嚴經綱要序」)。當時士大夫如汪德玉、吳應賓、錢謙益、董其昌、屠赤水等,也都對他非常敬仰。
德清早年詩文和書法都很知名。他說古人都以禪比詩,不知詩乃真禪。他認為陶淵明、李太白的詩境玄妙,在不知禪而有禪味,若王維的詩多雜佛語,後人雖誇他善禪,不過是文字禪而已(「夢遊集」卷三十九「雜說」)。他在「夢遊集」的「雜說」中敘自己的書法說∶「餘生平愛書晉唐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即蘇、黃、米、蔡)猶未經思。及被放海外,每想東坡居儋耳時桄榔庵中風味,不覺書法近之。」德清一生很有文名,他往來南北,多為人撰寫碑記塔銘,所作序跋題贊亦不少。
他博通內外學,他的著作有∶「觀楞伽經紀」八卷、「楞伽補遺」一卷、「華嚴經網要」八十卷、「法華擊節」一卷、「金剛經決疑」一卷、「圓覺經直解」二卷、「般若心經直說」一卷、「大乘起信論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論直解」二卷、「性相通說」二卷(卷上為「百法明門論論義」,卷下為「八識規矩頌通說」)、「肇論略注」六卷、「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觀老莊影響說」一卷、「莊子內篇注」四卷、「大學、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氏心法」一卷、「夢遊詩集」三卷、「曹溪通志」四卷、「八十八祖道影傳贊」一卷、「憨山老人自敍年譜實錄」二卷等。德清寂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的有「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現流通本五十五卷)。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冊本「續藏」。
他的思想學說,表現在許多方面,並不拘守一宗一派。吳應賓認為「縱其樂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脫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間障難,似覺范(慧洪);森羅萬行以宗一心,而産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延壽)。」(吳應賓「憨山大師塔銘」見「夢遊集」卷五十五)
他最初在南京從無極聽「華嚴玄談」,繼入攝山從雲谷學禪。雲谷是禪淨兼修而又深達華嚴的大德,德清受他的影響最深(德清「雲谷先大師傳」)。所以他雖是禪門宗匠,而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他說∶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牢中極易得力(「夢遊集」卷二「答鄭頌岩中丞」)。他謫居廣州時,即集信徒結社,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月會以期,立有規制。晚年在廬山法雲寺,又效慧遠修六時淨業。他主張禪淨雙修,認為∶「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夢遊集」卷五「示劉存赤」)
德清對坐禪念佛也有他的特別見解,他說∶「所云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夢遊集」卷十五「答許鑑湖錦衣」)他教人念佛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夢遊集」卷二「示優婆塞結社念佛」)
德清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的調和。他在「道德經解」卷頭「觀老莊影響論」中,極力主張調和三教的思想。他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夢遊集」卷三十九「學要」條)

其他相關領域

文化 科技 人文 烹飪 釣魚 休閒 娛樂

來歷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全椒(今安徽全椒縣)人蔡彥高的妻子洪氏已經懷孕十月,馬上就要臨盆生產了。
這天晚上,她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攜帶著一個小男孩,蓮步款款地來到自己家裡,蔡洪氏一見,情不自禁地迎上前去,順手就將大士手中牽著的這位面容溫潤、骨格清峻的小男孩一把摟入懷中,眉宇之間,備示憐愛……
正當她歡歡喜喜地打量、撫摸懷中小兒時,蔡洪氏驟然驚醒過來——隨著一聲小兒男清脆而宏亮的啼哭傳出內室,蔡府上下歡欣。夫人順利地生產了,而且還是一位人見人愛的公子!
蔡洪氏生產的這位公子可不是一般人。他生性聰穎,出類拔萃。就在他年僅七歲的時候,他的叔父一命西歸而去,屍體陳列在靈床之上祭奠。蔡公子見了,就大惑不解地問父母:“‘死'是從哪裡離開的呢?”不久,他看見有人家生產了小孩子,又問父母:“‘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就好像他在這樣小小的年歲便已經在思考生、死這些人生大哲理似的。
等到他年才舞勺(未成年,一說十三歲)的時候,終於是辭別了對他抱有厚望、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家人,來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市)報恩寺,依從西林和尚剃染出家,做起了和尚。內江(今四川內江縣)人趙文肅公一次看見了他,就用手輕輕地撫摹著他的頭頂說:“這孩子日後一定會成為一代大師!”
趙文肅的預言果然不是虛妄之辭。我們的主人公後來終於成為明代的得道高僧,與蓮池、紫柏、蕅益三位大師齊名,並稱“明朝四大高僧”!
他,便是鼎鼎大名的憨山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