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民族中學

德昌民族中學

四川省德昌縣民族中學始建於1976年,原名“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81年更名為“德昌縣民族中學”,是涼山州一所重點全日制少數民族寄宿制示範學校,也是德昌縣唯一一所重點寄宿制學校。 學校2002年榮獲“涼山州國中教育綜合考核二等獎”,“涼山州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年教學成績位居全州寄宿制學校前列。2004年,全國少數民族教育工作會在西昌召開,學校作為大會定點參觀的學校,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讚揚。2004年被評為“涼山州重點寄宿制校風示範性學校”,2006年被為“涼山州綠色學校”,2007年,被評為“科技示範學校”。首屆畢業生邱富元現已成為美國社會學博士,就職於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不少畢業生現已擔任各級各部門的領導或成為農村勤勞致富帶頭人。

中學簡介

學校以“常規立校、科研強校、創新興校”為辦學理念。全校教師愛崗敬業,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不斷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努力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以“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人民走出去”為辦學宗旨,以“樹德立業、自強不息”作為優良校風,大力發展民族教育,始終堅持科研興校、科研強校,走教研訓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深入開展課題研究,以校本研訓引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遵循民族教育的特點,積極探索民族教育發展規律,努力使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形成特色,創州一流的民族寄宿制學校。
目前,一所由歐式建築群構建的花園式中學正在安寧河畔茁壯成長。舒適的學生公寓,寬闊的運動場,讓莘莘學子在這裡時時放飛夢想。優質的基礎設施,優秀的師資隊伍及優良的管理,必將讓民族教育之花時時綻放。相信,四川省德昌縣民族中學的明天必定更加璀璨。

德昌民中當今現狀及今後的發展

德昌民族中學 德昌民族中學
德昌民族中學 德昌民族中學
自建校以來,我校一貫重視素質教育。學校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每期均安排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並著力為有特長的學生架設成功的橋樑。學生業餘生活豐富多彩,經常組織運動會、藝術節、文藝匯演、文藝晚會、會操比賽、演講賽、拔河、書畫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業,學校還主辦了“德昌縣月末廣場”的演出。民中人在這裡播種理想,耕耘希望,三十年春夏秋冬,三十年風雨兼程,為千萬家庭的致富,為涼山經濟的振興,拚卻心血千萬點,換得新綠百千重。
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學校辦學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學生由7年前的485人增加到現在的60個教學班(國中47個,國小13個),在校學生3939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同學2560人,占65%,其餘為農村的漢族貧困生,學生全部住校。學校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熱愛民族教育、關心、愛護少數民族學生,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師資隊伍;湧現了一批業務能力強的學科帶頭人。
20多年來,民中教職員工在歷屆學校行政的帶領下,一直在努力、在奮鬥、在拼搏,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勤勞和智慧,鑄就幾多輝煌,創造無數奇蹟。一項項殊榮授予銳意進取、果敢創新的民中人。自2002年以來,我校連續榮獲“涼山州國中教育綜合考核獎”。2004年我校被涼山州教育局評為“涼山州重點寄宿制示範學校”。在全校教職工的辛勤耕耘下,學校近7年連續在全州寄宿制中國小教學成績評比中名列前茅。
 我校2001級二班連續兩年榮獲“涼山州先進班集體”稱號,首屆畢業生邱富元現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攻讀博士,部分學生考入全國名牌大學,還有不少畢業生在縣內擔任了各級各部門的領導,或成為少數民族民眾的致富帶頭人。
作為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德昌民中在2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探索著一條富有民區特色的辦學之路。總結了許多寄宿制管理的經驗,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管理規程:《德昌民中食品安全衛生工作制度》《寄宿制金費管理細則》《生活區管理規章》《內務管理準則》等等,無不凝結著民中師生的智慧與心血。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科學、規範。從學生入學開始貫徹學校的辦學理念,從點滴做起,使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與成才,具備今後就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學校制訂了詳細的班級量化管理細則和學生量化管理細則,規範學生的起床、上操、升旗、上課、課外活動、作息等行為。
現在的德昌民中正在省、州和縣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拚搏下,趁勢而上,與時俱進。力求把德昌民中構建成:州內知名、縣內著名,能在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中起帶頭、輻射作用的一流學校,是民中未來發展的目標。進入新世紀,我們將秉承既定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方針,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的自身發展能力、重要的社會影響和民族教育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寄宿制中學。
滿懷信心,放飛希望。在新世紀的史冊上,民中將續寫它光輝的歷史,迎來它意味更濃的“春天”,我們堅信,只要有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拚搏,有各級領導、各屆人士及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新時代的樂章中,民中的步伐將會和出最強音,德昌民中的寄宿制特色辦學之路將會無比寬闊,德昌民中的未來將會更加璀璨輝煌。

辦學歷史

德昌縣民族中學坐落在旖旎秀美的安寧河畔,富饒古樸的香城之東,毗鄰108國道,她創建於1976年,其前身是“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這裡芳草萋萋,綠樹成蔭,花香四溢;這裡美輪美奐的歐式建築輝宏典雅;這裡人文思想與自然生態有機的融合著。如此美麗的學校曾經經歷了哪些滄桑,讓我們一同走進民中,來回顧它的發展歷程吧!
一、學校發展史(1976~2009)
(一)三棵樹會戰(1976)
在川滇公路南端,安寧河畔,有一亂石壘壘、荒無人煙、也是舊社會土匪出沒的地方,它沒有地名,中間孤零零地站著三棵黃角樹,附近老鄉就把這個地處德州鎮(當時五一公社)大坪和鳳凰兩村之間的地方叫做“三棵樹”。
在當時“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強勁東風鼓舞下,縣委決心改造這一荒坡,組成了“三棵樹會戰指揮部”,於1975年11月24日完成規劃,這裡共1421畝土地,計畫開田地639畝,培植果園340畝,牧場300畝,防風林52畝,縣級機關、廠礦、學校自1975年12月初投入了會戰:且縣公、民辦教師727人,經過45天的艱苦奮戰,深挖運土28500m3,搬石14300 m3,砌埂2485 m3,造成水平梯田46畝。
(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奠基(1976-1979)
縣委規劃共大占地174畝,可耕面積83畝,教育系統於1976年元月一日正式開工,727人參加了這次戰鬥,於2月28日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造田46畝。1976年7月共大籌備組成立,縣委副書記吳世相同志任組長,吳金相同志負責日常事務,1976年9月招收首屆高中班。
1977年6月1日,縣上批准改“共大”為抗中,決定成立革命委員會,同時撤消“共大”籌備組。
1977年7月15日成立抗中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由顧德修、張邦菊、秦大友、劉光祥組成,顧德修同志任主任,張邦菊同志任副主任,1977年8月21日啟用印章。
1978年8月23日將“抗中”更名為“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王和孝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何克勇任總務主任,1978年11月22日啟用新印章。1978年8月成立中共德昌共大支部,顧德修同志任書記。
(三)德昌縣民族中學初創(1981-1982)
1981年7月,縣上規劃在德昌“共大”校址辦“德昌民中”。9月調虎正才同志到“共大”任副校長,負責做少數民族師生的思想工作;同月開始面向本縣少數民族地區招收國小和國中畢業生。
1981年12月8日,直屬黨委批准支部改選結果,王和孝同志任民中支部書記。
1981年12月22日正式將“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更名為“德昌縣民族初級中學”。1982年2月,任命王和孝同志為德昌民中校長,虎正才同志為民中副校長。於1982年4月21日啟用“德昌縣民族初級中學”印章。
(四)德昌民中的發展(1981-2007)
1981年:招收四年制兩個國中班,一個高中班;
1982年:招收四年制兩個國中班,繼續開展“創三好”活動,堅持“五講四美”;
1983年:開辦三個年級,五個班,學生193人,發動師生員工種植銀樺樹350棵;
1983年7月:王和孝同志調進進修校,王科恩同志任副校長,主持民中工作。副校長虎正才同志兼任黨支部書記;
1984年:認真抓好民族團結工作,被涼山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84年7月:最後一個高中班畢業,民中成為德昌縣的全日制重點寄宿制,單設國中;
1984年7月:王科恩同志調德中,副校長肖壽元同志主持民中工作;
1985年8月:馬發祥同志任民中校長,肖啟信同志任教導主任;
1986年:城區中國小業餘舉重選拔賽中,民中榮獲團體總分第三名,城區國中學生籃球比賽女子組男子組均獲第一名;
1987年:認真抓好師德教育,獲縣文明單位稱號,獲87年度女子舉重選拔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團委被評為“先進團委”;
1987年9月:馬廷貴同志任副校長,主持民中工作;
1988年:獲舉重選拔賽中學組第一名。獲第二屆城區中學生“四有流動杯”籃球賽男子組、女子組各第一名;
1988年:木里縣政協民族教育考察組到我校考察。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專集的選編工作中發動學生採集作品,取得顯著成績,受到德昌縣委組織部表彰;
1988年9月:馬廷貴同志任民中校長;
1989年:獲第三屆城區中學生“四有流動杯”籃球賽,男子組、女子組各第一名。被中共德昌縣委、政府評為88年度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90年:中共德昌民族中學支部被德昌縣直屬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1990年8月:肖啟信同志任民中校長;
1991年:被體委、教育局評為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學校;中共德昌縣委、政府授予民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第七個教師節城區教職工籃球邀請賽獲男子組優勝獎、女子組第三名;德昌縣人民政府頒發“重點消防安全工作十項標準達標證”;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化妝遊行活動中獲一等獎;民中團委被縣團委授予先進集體稱號,學校獲入學率、鞏固率、優生率獎和學校管理獎;
1992年:學制由四年改為三年,招生三個班。這年獲入學率、鞏固率獎,獲教學質量綜合獎第三名,學校管理一等獎;教職工齊動員改造鳳凰堰,漿砌50m;
1993年:獲教學質量綜合六等獎,縣總工會扔予民中工會“先進職工之家”稱號;獲“五一”節文藝演出三等獎;財務管理受到教育局表彰;彝族考生楊德祥會考724.5分,取得全縣第一,中考569分獲全州少數民族考生第一;楊從芬成為我縣第一個傈僳族女中專生;
1994年:獲縣“三優一學競賽先進單位”稱號,獲教學質量綜合三等獎,常規管理二等獎;
1995年:民中工會被縣總工會授予“先進基層工會”稱號;第二屆中學生英語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優勝團體獎;縣園藝協會、德州鎮鳳凰、大坪村民委贈送“治校有方”的錦旗;
1996年:獲財務管理先進集體;
1997年:獲教學常規管理二等獎,實驗裝備省級驗收合格;
1998年:通過省州政府普九驗收,涼山州人民政府授予“涼山州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民中南教學樓建成;
1999年:學校團委評為“涼山州‘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2000年:虎正才同志退休,肖啟信同志任民中支部書記;
2001年2月:沈長生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同年9月學校進行改革,由縣委政府同意,面向全縣開始擴招,學生數由485人猛增至850人,班額由原來的6個班增加到12年班,其中新增設1個小五班,改善校舍,新修學生宿舍一幢1116m2。修建了2500㎡的綜合大樓、1100㎡的北教學大樓、4000㎡的學生宿舍、1100㎡的學生餐廳,二個設施齊備的一伙食團;
2002年-2003年:開始改善辦學條件,修建二幢學生宿舍,面積2236m2,改建學校大門,鋪設4000 m2團結廣場,綠化校園,修建7000 m2面積的花圃;
2004年:獲州級“寄宿制示範學校”;
2005年:又新建二幢學生宿舍,面積2236m2。並多次承接各級民族教育現場觀摩會。承辦“德昌縣月末廣場活動”。申報州級“綠色學校”;
2006年:又承辦“德昌縣月末廣場活動”;
2007年:規劃修建一幢“教學大樓”和二幢學生宏偉宿舍,每幢樓可同時容納1000名學生;
2008年:“德昌民中國小部”單獨成立,命名為“四川省菸草希望國小”;
2009年:辦學規模擴大:中學部47個教學班,3093名學生;國小部13個教學班,900餘名學生,二幢宿舍投入使用,規劃修建教學樓和宿舍的二其工程,學校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規劃中……

辦學條件

四川省德昌縣民族中學占地面積15萬m2(約225畝)。學校抓住“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畫”歷史機遇,乘勢而上,突破傳統的民族教育思路,轉變觀念,大膽改革。2002年開始擴建校園,通過努力,現已建成可供5000餘學生(修建還在進行中,預計2010年達到6000學生、110個班的規模)食宿和學習,成為具有優良環境和優質教育的民族寄宿制示範視窗學校。
學校狠抓隊伍建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培養熱愛民族教育,關心、愛護少數民族學生,甘於清貧、樂於奉獻、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150名,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650名,占65%。教職工193人,專任教師172人,其中本科110人,學歷100%達標,中級職稱65人,高級職稱2人。

文化傳統

德昌民中重大事件紀要(1975-2009)
1975年底,中共德昌縣委、縣革命委員會規劃創辦德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76年6月成立“共大籌備組”,縣委副書記吳世相同志兼任組長,同年9月開辦高中班。
1977年6月,“共大”更名為“抗中”;7月,成立革命委員會,顧德修同志任主任,同時撤消“共大籌備組”。
1978年7月,“抗中”更名為“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王和孝同志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學校直屬德昌縣教育局領導,8月,成立中共德昌共大支部,顧德修同志任書記。
1981年8月,縣委決定在共大校址辦民中,9月開始面向民族區鄉招收學生,國中、高中同時開辦。
1981年12月,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正式更名為德昌縣民族中學,王和孝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1984年7月,最後一個高中班畢業後,德昌民中成為全日制重點寄宿制初級中學。1992年9月起,學制由四年制過渡為三年制,班級由8個班逐漸擴展為12個班,民中的行政組織設有教導處、總務處;教學組織有教研組和年級組;群團組織有工會和共青團委。
1997年,學校理化生實驗室達到全省普九裝備要求;
1998年,學校通過了省州人民政府的“普九”驗收。
2001年2月:沈長生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同年9月學校進行改革,開始擴招,學生數由448人猛增至850人,班額由原來的6個班增加到12年班,其中新增設1個小五班,新修學生宿舍一幢1116m2。修建了2500㎡的綜合大樓、1100㎡的北教學大樓、4000㎡的學生宿舍、1100㎡的學生餐廳,二個設施齊備的一伙食團;
2004年:獲州級“寄宿制示範學校”;

學校領導

繼王和孝同志之後,肖壽元、王科恩、馬發祥、馬廷貴、肖啟信、沈長生等同志相繼主持德昌民中的行政工作;繼顧德修同志之後,王和孝、虎正才、沈長生同志相繼主持民中的黨務工作。

校園環境

德昌民族中學 德昌民族中學

2000年以來,在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重視下民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001年,“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投入專項資金260萬元,縣財政投入450萬元,為學校修建了2500㎡的綜合大樓、1100㎡的教學大樓、4000㎡的學生宿舍、1100㎡的學生餐廳,二個設施齊備的一伙食團。配備了音像電視、室內廣播、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演播室等一系列現代教學資源。學校還開發了占地60畝的勞動教育實驗基地,是學生體驗生活、培養技能的理想環境。2006年3月學校安裝使用校園 “一卡通”。為實現貧困學生的求學夢,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捐資助教,對寄宿制學生髮放必要的生活費,對家庭特困的學生減免雜費或給予生活補助,確保適齡兒童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學校狠抓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培養熱愛教育,關心、愛護學生,甘於清貧、樂於奉獻、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2009年,學校已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939名,其中國小部13個班900餘名學生。全校教職工173人,專任教師168人,其中本科70人,學歷100%達標,中級教師46人,高級教師2人。有縣優秀教師6人,州優秀班集體2個,州優秀教師2人,省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
學校已建成覆蓋主要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場所的校園網路和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微機管理辦公系統、校園音響系統,有多媒體教室和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400m標準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和6個標準籃球場、1個標準足球場、2個桌球練習場。校園區劃分明,芳草如茵,人文景點錯落有致,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統一。
學校確立“環境立校、質量興校、科研強校、特色辦校”的辦學理念和“高質量、高效益、有特色、示範性”的奮鬥目標,積極倡導“勤奮博學、自主創新”的校風,開放自主式教育,培育學生“人格健全,學業優良”,全面實施大眾教育。學校以“文明、誠信、團結、自強”為校訓,以“培養會做人、會學習,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時代新人”為育人宗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