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區志

德州地區是1950年5月建置的。 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等。 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齊州等。

德州地區是1950年5月建置的。新編《德州地區志》工作始於1982年4月,1992年出版。《德州地區志》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至1985年底止,個別方面的內容有所下延,其中大事記延至1990年底。編排順序首為概述、大事記、縣(市)簡況,中為專業志,末為附錄。專業志部分共有26編:建置、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城建·環保、商業、糧油、土特產品、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黨派群團、政權·政務、公安·司法、民政、軍事、文化、教育、衛生·醫藥、體育、科技、宗教·民情、人物。
德州地區位於黃河下游北岸、山東西北部,北以四女寺減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地區相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地區毗連;西南與聊城地區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靠惠民地區。總面積為12700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8.33%。本地區夏屬有鬲氏、季則氏等部落。西周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等。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齊州等。明屬濟南府。清朝分屬濟南府、武定府等。民國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5月建德州地區,系由原渤海的滄南、濼北兩專署合併而成。1985年,德州地區轄有1個市、12個縣,257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10617個自然村;人口屬19個民族,共569萬人。
德州地區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出土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傳說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就有五條。禹王亭遺址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三國時期文學家彌衡是臨邑縣彌家村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顏公祠院內。宋代古建築--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 德州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西漢末年,群雄四起。新王莽地皇二年 (公元21年) ,平原人遲昭平(女)聚眾數千人起義,抗官稅,盪官衙,殺土豪。隋末,夏津縣人張金稱、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聚數千人起義於高雞泊(今武城大窪),轉戰於山東、河北一帶。齊河人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在平原、齊河一帶興起,後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齊河縣的賈乃甫、馬馥塘,參加了1921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發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賈、馬是本區最早的共產黨員。德州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新編《德州地區志》,突出記述了農業、交通部類,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使德州特點更為鮮明。德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尤適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瓜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其中宜棉面積達53萬公頃之多,是全省、全國商品棉基地之一。水資源豐富,地上黃河水可供利用;地下可供開採的淡水有147765萬立方米。交通方便,京杭大運河由此穿過;津浦鐵路縱貫南北,德石鐵路在德州市區與津浦鐵路交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東北的木材,山西的煤炭,江南的柑橘,沿海的水產品可通過這裡向華北、華東等地疏散。地下還蘊藏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料。這裡瓜果栽培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分布廣,品種多,產量大,質量優。西瓜、 棗、梨、蘋果、桃、杏、沙果、柿、葡萄等果樹品種資源達300多種。德州西瓜馳名南北,備受青睞。樂陵金絲小棗核小皮薄,果肉豐滿細膩,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夏津縣素有小雜果之鄉的美稱,所產的杏、李子、桑椹等果品是罐頭食品的主要原料。德州市的無核柿歷來是皇家貢品。陵縣等縣的胎黃梨、鴨梨暢銷全國。德州的天然草場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牛、馬、驢、騾、豬、羊、雞、兔、鴨、鵝、鳥、蜂種類多,品種優。德州大驢以個高、力大、耐性強,被列為國家三大名種驢之一。夏津縣的芙蓉鳥以體形優美、鳴聲嘹亮婉轉而聞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馳名全國,1956年、1981年兩次被省商業廳和國家商業部評為優質食品。還有齊河縣的大鯉魚,濟陽縣的白蓮藕等,舉不勝舉。1978年以後,德州地區農村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布局,實行“以棉促糧、以糧保棉”的戰略方針,擴大了棉田,農業生產從惡性循環轉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來,出現了棉興、糧興、百業興的好局面。 新編《德州地區志》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