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個冬天之後的神話(旅德紀實)

德國――一個冬天之後的神話(旅德紀實)

《德國――一個冬天之後的神話(旅德紀實)》是199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邱震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震海,1962年11月出生於

上海。1984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

學德語專業,1987年畢業於同濟

大學德語系,分別獲文學學士和

文學碩士學位,曾任同濟大學德

語系講師。80年代中期開始兼職

從事新聞工作和德國問題研究,

並有譯作發表。

1991年2月赴德學習,並任

香港文匯報駐波恩特約記者和上

海文匯報駐德國特約撰稿人。

1996年5月在德國圖賓根大學獲

傳播學方向哲學博士學位。現任

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

作品目錄

目 錄
一片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土地(自序)
第一章 從侏儒到巨人
一 1990年10月3日:難忘的統一之夜
狂歡的廣場,狂歡的人民 惡夢醒來是早晨分
裂的德國並不屬於德國人
二 德國東部:科爾的恥辱與憤慨
德國東部:蓬頭垢面的婦人要重新梳理 科爾受辱記
政治家:具有生命危險的職業
三 一種語言,兩種思維
咖啡廳里竟無人去過東部 東部街頭印象
小巷深處的即興採訪 前人民軍中尉雷內
美麗、典雅的柯杜拉 變化從一年後開始
四 昔日盟友今何在
採訪萊比錫市長 哀怨、惆悵的德梅齊埃
“進口政治家”在東部
第二章 遲到的世界大國
一 振聾發聵的總統就職演說
爭總統,各大黨互不相讓 質樸的新總統語出驚人
二 “黑色星期三”:西歐金融市場狂風驟起
金融風暴突如其來 丟英鎊:變闊的奴僕要奚落昔
日的主人 保法郎:哥哥牽著弟弟的手 呼風
喚雨的德國人
三 阿登納與科爾: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巨人
任期最長,影響最大 均出生於小公務員家庭
成才環境天壤之別 職業政治家的生存之道
科爾軼聞不斷
四 布蘭登堡門前:柯林頓難與當年甘迺迪媲美
甘迺迪:“我是一個柏林人” 33年後柯林頓遭冷遇
歐洲大陸:美國面臨強勁對手
五 亞洲:德國不再坐失良機
敏感的地理環境 德國人如夢初醒 科爾飛往
遠東 全面展開亞洲戰略
第三章“如果德國人笑了,世界將為之顫抖”
一 精細的德國人
什麼是國民性格 238遍稱呼博士 世界名人
看德國國民性格 直線式思維與社會大棋盤
國民性格與法制化 可怕的“灰色區域”
二 再嚴密的系統也會有漏洞
系統之間的“真空地帶” 聰明還是愚蠢 喜歡
還是尊敬
三 精神和人格的雙重性
――德意志精神世界透視(之一)
大器晚成的民族 視野偏窄、僕從精神與“民眾正義
感” 普魯士道德觀
四 德意志:一塊特殊的土壤
――德意志精神世界透視(之二)
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說開去
從“民族運動”到費希特演講 好人乎?壞人乎
第四章 法西斯―――一個令人不寒而粟的字眼
一 正義在哪裡
一戰前:法西斯萌芽已經產生 一戰後:思想“萬花
筒”攪亂人心 希特勒上台:某些西方國家和左派
力量的共同錯誤
二 難民營燃起熊熊烈火
霍爾斯維達:排外暴力終於開始 兩個並不成立的邏輯關係
羅斯托克火光沖天 默恩和索林根:德國人重又背上十字架
三 “你們為什麼襲擊外國人?”――來自東部的報告
冒險踏上東部之行 18歲的光頭士
從少先隊員和青年團員到新納粹分子
四《青年自由者》周報――知識界的極右精神支柱
德國的極右報刊和政黨 《青年自由者》試析
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
五 “我們是愛國者”――極右政黨領導人如是說
自然風光與民族心理 “共和黨”:愛國主義還是民族主義
情緒激昂的“共和黨”議員
第五章 德國屬於誰――敏感的外國人問題
一 歷史沒有忘記
模糊的“外國人”概念 1964年:科隆火車站一幕
寬容、開放的普魯士 解近憂而未能消遠慮
從開放走向保守
二 “德國不是移民國”
從左派國際主義到自由主義和綠黨
多元文化社會和移民社會
三 大門為誰開――德國的外國人政策透視
保守的基民盟 綠黨比社民黨更開明
游移不定的自民黨 等級森嚴的“居留許可”
微妙的“安全通道”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 同處歐洲的法國:相異與相似之處
法國國籍要素及近代移民潮 現實的法國人和“浪
漫”的德國人 法國社會的右傾信號
五 “對不起,我沒有護照”――非法入境者在德國
外國人事務局見聞 舒爾茨警官的煩惱
叢察 一個來自秘魯的女人 結婚,導出人間悲喜劇
六 也許該有一份理解
第六章 歷史在敲門
一 600萬猶太人的冤魂
悲劇這樣拉開帷幕 兩個同等優秀的民族
歷史的嘲弄,歷史的不公
二 在聯邦十字勳章背後
盧卑克市新來的神秘人物 博士突然失蹤
從死亡到新生 罪人還是功臣
三 在天使與魔鬼之間
真實的故事讓德國人羞愧 天使還是魔鬼
四 “為什麼要由我們來背起十字架?”
50年後的心理煎熬 喔,老兵
怎么也丟不開的歷史
第七章 德國模式――社會漸進改良
一 馬克思的故鄉:工人運動曾經風起雲湧
從自由主義、早期工會到社會主義
拉薩爾和馬克思
二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社會民主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和平還是暴力――工人政黨的早期發展 艱難的
“自我更新”之路 今日不再轟轟烈烈
三 從俾斯麥的安撫到阿登納的順水推舟
――德國社會福利國家的漫長發展之路
一張1870年的素描 俾斯麥時代:最早的社會保險體制
魏瑪共和國:“社會憲法”得到確認
戰後:收穫的季節
四 社會福利國家一瞥
社會保障的三大原則 醫療(健康)保險 失業保險
養老保險 事故保險 從社會救濟金說開去
“企業共同決定權”
五 下一世紀:德國走向何方
罷工,又是罷工 如果每人都願意放棄一點舒適
從興盛走向衰落
第八章 理想依然不滅――共產黨人和左派人士在德國
一、黑夜裡一道耀眼的閃電――德共沉浮記
在風雲激盪中誕生(252) 從“布爾什維克化”到遭納粹
取締 戰後:光明稍縱即逝 曾經激盪的心
依然在跳動 又一次被遺忘
二 民主社會主義黨――德國政壇的新興力量
巧妙的政治藝術 激烈的黨內鬥爭 東部人民的代言人
左派勢力依然分裂
三 風雨交加,大浪淘沙
1991年:梅林研究所已不復存在
握著我的手,教授的眼裡放出了光彩 幸運的《萊比錫人民報》資
料部主任 1997年:教授的再思考
四 2年抗爭不息
――記一位曾被開除公職的共產黨人
三篇報導透露蹤跡 因堅持信念而命運坎坷
從自己陣營射來的暗箭 長夜裡的一盞燈
信仰的源泉
五 兩個西部老共產黨人
一對矛盾而又統一的形象 普通的居室,堅定的信念
坦誠回首當年 給人新意的報告會
一個老地下黨員的反思與構想
第九章 令人聞之色變的“城市游擊隊”
――“紅軍派”今昔
一 神秘的蘇姍
警察來敲門 普恩托血案 瘋狂歸於平淡的恐怖分子
二 60年代:國際形勢風雲變幻
從無序走向有序 年輕的心在騷動 乾柴上的一粒火星
“我們要挑釁”
三 幻想中的信念
《城市游擊隊手冊》 游離於現實之外
四 炸彈,在資本主義的心臟爆炸
中東受訓 恐怖系列終於開演 第一代“紅軍派”在獄中
第二代“紅軍派”與’77衝擊波”
斯德哥爾摩使館的槍聲 最高大檢察官命歸黃泉
施萊爾被綁案:驚心動魄的七個星期
五 一個時代結束了
8年後槍聲又起 法新分社收到神秘傳真
20年鐵窗生涯之後
第十章 德國的秘密情報系統
一 我不知道我的“檔案袋”里有什麼
“操行鑑定”:不僅記錄有無犯罪前科 一個公開的秘密
50年代的“無頭案”
二 德國情報系統初瞥
“三駕馬車” 風光的聯邦情報局 核材料走
私案與施密特鮑爾
三 我不能去中國”――漢堡憲法保衛局長對我說
“側身入行”的情報首腦 無處不在的情報人員
“國中之國”
四 沃爾夫: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秘密情報首腦
一張令西方情報部門喜出望外的照片 在紅色環境中成長
從名記者到諜報首腦 人格魅力
傾倒“超級女間諜” “雙重間諜”:又一枚釘子
間諜鑽進總理府 “沃爾夫神話”經久不衰
第十一章 萊茵河的倒影――德國人如何看
中國和中國人
一 許多年前一個美麗的童話
依然從馬可・波羅開始 從“文化熱”到政治宰割
文化上的滲透和融合 從不平等走向平等
二 萊布尼茨、歌德和黑格爾當年這樣看中國
萊布尼茨:系統研究中國文化的第一人 歌德:以
理想主義者的情懷擁抱中國 充滿批評的黑格爾
三 中國人聰明嗎
從真實的故事講起 德國教師看中國學生
淺談東西方文化傳統之不同 一切都從教育開始:
再也不要耽誤了
四 中國人文明嗎
一點反思 孔老夫子當羞愧無比 從不同視
角看生活環境的不同 不應成為託辭
五 中國人是良好的合作夥伴嗎
德國企業如何進入中國 投資額為什麼上不去
高素質人才在哪裡 中國輕工產品進入德國市場該注意些什麼
六 不了的中國情(附錄)
初見中國 任教國立同濟大學 迷人的上海,淳樸的民情
艱難的“孤島”和贛州生活
再見,上海 中國,心中一塊潔白的聖地
母校情,中國心 夢魂縈繞,無以遂願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