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微電子風格因為微電子技術發展到電子時代早成大量的電子產品湧現而導致新的設計範疇,重點在於如何把設計功能、人體工學、材料科學、顯示技術和造型技術統一起來,達到良好的功能和形式的統一。
嚴格地來講,微電子風格並不是一個統一的設計風格,它的形成與意識形態方面的探索、與對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設計的挑戰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它是因為技術發展到電子時代,造成大量新的採用新一代的大規模積體電路晶片的電子產品湧現而導致的新的設計範疇,重點在於如何把設計功能、人體工程學、材料科學、顯示技術和策型化技術統一,在新產品上集中體現出來,達到良好的功能和形式效果。評論家約翰·格羅斯(Joohen Gros) 說這個風格是“小但是複雜”的。這個設計與數理研究關係密切。德國在70 、80 年代出現了統計派設計理論,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赫伯特·奧爾(Herbertohl) ,他提出了“設計是可以計量的”這個理論,從而把設計引人定量分析的範疇。德國設計委員會非常支持這個理論,對乾德國的理性主義傳統和功能主義基礎來說,理性化的研究和接觸設計,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對於他們來說,設計中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基本的功能要求的滿足。因此,定量化的設計方式,可以簡單明了地取得良好的功能設計效果。但是,這種簡單否定形式和造型的設計方式,在實際中受到市場很大的牴觸,到80 年代以來開始式微了。
定性和定量的設計方法在80 年代的消退造成追逐形式特異的一系列形式主義運動發展,五花八門的新形式顯示了設計上理性主義以後出現的無政府主義狀況。1986 年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辦的展覽“情感的拼合”上,就可以看出這種統一的理性主義設計。比如德國的巴贊·布洛克提倡的“新社會承諾”,容根· 哈博瑪斯提倡的“對未來的可認識的問題的回答”, 等等。總的來說,設計在新形勢下面臨必須形成新的標準的挑戰。
後現代主義應該被視為一種對設計新標準的探索,其它的一些運動也是這種努力的組成部分。但是,後現代主義等風格顯然沒有可能使用到微電子產品上,如何在新的產品上建立一種新的標準,是世界各國的設計師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看來,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是最理想的方式,形式主義沒有可能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而理性主義、功能主義則可以。
另外一個問題是關於產品所表達的企業形象。產品設計與企業的總體形象是密切關聯的,產品設計是所謂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之一,產品設計與企業形象的一致性,可以促進產品的銷售和價格的提高,因此,8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企業形象的角度重視產品設計,並且希望能夠形成一個企業的產品形象。理性主義的、功能主義的產品設計與企業的穩定、國際化形象自然相通,因此,理性主義在產品設計上,特別是“高科技”產品、電子產品上被再次提倡。與80 年代家具設計上、建築設計上後現代主義和其它各種激進設計風格的探索形成鮮明對比,同一企業的產品越來越統一化,而設計上採取理性主義方式,也就是現代主義的方式,成為80 年代末期和90 年代設計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發展。
因為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產品的尺寸越來越小,越來越薄,設計上必然順應這種發展,越來越簡單明快,大量日本、德國和美國企業的新一代電子產品設計,都具有這種設計特色。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型企業大部分採用這種新的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的方式,比如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克魯伯公司(krupps)、布勞恩公司(Braon)、日本的新力公司、松下電器公司、美國的通用電器公司(GE)、IBM 公司、蘋果公司等等,都採用了這種新功能主義和新減少主義設計模式。重要的微電子設計集團除了以上這些大企業以外,還有一些傑出的設計家,他們大多數設計電腦,特別是小型個人電腦、錄影機、攜帶型電話以及其它各種“高科技”的電子設備,都普遍具有超薄、超小、多功能、輕便、便攜、造型簡單明快的特點。
設計人物代表
比較重要的微電子風格設計人物包括有:托馬斯·斯塔克(Thomas stark)西莫與包威爾(seymour / Powell )
西門子公司設計部(siemens Design studio)
佩利·金(Perry A . King)
漢斯-容根·艾什勒(Hans-Jurgen Escherle)
青蛙設計集團(Frog design)
丹尼·威爾(Daniel Weil)
哈蓋·什瓦德隆(Hagai Shvadron)
蘋果電腦公司設計部
羅伯特·納卡塔(Robort Nakata)
利莎·克勞恩(Lisa Krohn)
D·M·格里沙姆(D·M·Gresham)
後現代主義在平面設計上沒有真正形成什麼流派,平面設計在80 、90 年代的發展趨於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更加個人化、自由化、非國際主義風格化;第二個發展是日益新興的設計媒體的結合,特別是電腦設計的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