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址
學校地址:上海市楊浦區政修路215號
文化氛圍
復旦二附中背靠復旦,享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又注重打開眼界擴大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學校請來英、美留學生開英語口語課,常請大學的專家學者給學生作科普報告,並於每年與新加坡的學生舉辦聯誼活動,學校努力為學生的成長營造優質的文化氛圍。
教育設施
復旦二附中2000年前後在改善教育設施方面跨出了大步,1998年與復旦附中合建了在全市中學中首屈一指的有先進設施的文體館;1999年又建立了楊浦區首家中學校園網路。2000年還建設了一幢擁有各種現代化設施、使用面積達二千餘平方米的教學輔助樓。
師資力量
學校有著系統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又有一支業務精湛、努力投身於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他們本著為學生負責、為家長負責、為復旦負責、為社會負責的辦學宗旨,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積極從事教育教學科研,認真落實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建校三十年來創造了豐碩的成果:96年97年,各科教師與上海市教育電視台聯手編撰了供上海市中學生假期與休閒之用的書籍《暑假兩個月》;99年初始,由二附中語文教研組首發,聯合十四所中學,合編了在上海市各初級中學影響較大的作文雙月刊《小荷雨》,至今已發7期。還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在市級刊物發表論文,在市區級公開課中獲獎。二附中的教學質量在全區名列前茅,學生在全國市區級的各類比賽中獲獎者更是不勝枚舉。儘管校齡不長,但二附中的畢業生已有三百餘人先後成為碩士、博士。
辦學特色
著力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學生有各種方面的能力,有的長於文,有的長於理;有的長於藝術,有的長於機械。在學校眼中沒有好生差生之別,學校就是搭建舞台,使各類學生的長處得以充分發展。因此學校除了在主課堂著力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外,還致力於發展第二課堂。學校常年設有 20 多個興趣小組,讓學生髮展特長,尋得自信。二附中的第二課堂培育出了累累碩果, 2000 年 10 月《解放日報》曾以《潛能在這裡開掘》為題作過專版報導。
近幾年來,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學校實施“分層走班”的教學模式,即到初二、初三,在數學、外語兩科,根據學生能力與程度,進行分層,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中獲得適合自己的教學。“分層走班”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給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發展拓開了空間。
據統計自 1989 年至 2002 年,歷屆學生參加全國性各類競賽獲一、二三等獎的有 26 人,其中一等獎獲得者有 8 人;參加市級各類競賽獲一、二、三等獎的有 127 人,其中一等獎獲得者有 24 人。突出的有: 1989 年朱正獲上海市“宇宙、地球的未來和我們”知識競賽一等獎; 1992 年張震宇獲全國第六屆數學聯賽一等獎; 1998 年張乃真獲上海市國中英語競賽一等獎; 2001 年屈銘志獲第六屆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優秀項目全國英特爾少年英才獎; 2002 年,閻灝獲上海市首屆國中學生科普英語競賽一等獎。
打金字塔塔基,著眼學生髮展後勁
學校教學不能只圍繞競賽或應試轉。學校培養學生應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應是金字塔型的,國中階段是打金字塔的塔基,塔基部應該寬大厚實,從教學角度說也就是要基本功紮實,興趣廣泛,知識面寬闊,這樣將來才能較穩健地達到一定高度。所以對整個國中階段我們實行“先放開後收攏”的策略,在低年級我們要求“放開”,除了抓聽課習慣、作業習慣外,就是放手發展學生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我們絕大多數學科都有拓展學習的計畫。學校每年都舉辦讀書節和科技節活動。我們提倡學生讀的書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而到高年級,則將學生注意力“收攏”到如何周密嚴謹地整理知識上來。這樣就將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培養的學生既能在升學考中出成績,又有充足的發展後勁。
努力營造研究的氛圍
學校目前正在完成一個區級重點課題 —— 《大學城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楊浦區提出科教興區的方略,建設大學城正是區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而二附中作為復旦大學的子弟中學,正處於大學城的典型環境中,得天獨厚地具備搞這一課題的條件。管理層與廣大教師以科研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推動了並將進一步推動辦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在學生中則倡導探究性學習。我們的探究性學習以環境教育為突破口,長期以來該校在生物與環境科學等方面組織學生開展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如:生物學科組建生物興趣小組,地理學科組織學生自編環保小報,撰寫環保論文,化學學科充分利用復旦大學的資源和設備進行空氣品質的檢測,並寫出論文獲市二、三等獎。這些年來該校先後有 10 多位同學分獲市區環保論文一、二、三等獎。甚至有學生被評獲“上海市百佳環境之友、綠色衛士”、“全國青少年明天小小科學家”等榮譽稱號。因此, 2001 年該校被楊浦區命名為“楊浦區青少年環境保護實驗站”, 2003 年學校又被上海市命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成員學校”。
倡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愛”
1997 年學校成立了幫困助學基金,資助學校生活困難但又學習刻苦的同學,基金都來源於學生和教師的自捐贈。 2001 年該校又與復旦大學外文系聯手與河南易縣貧困山區的學校建立了希望書架,並且每個班級資助一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共 17 位,雙方一直保持通信往來。
學校要求人人有服務崗位,班班有服務隊,並且每人有一本社會實踐活動記錄卡,德育處定期檢查交流,每學年評選優秀志願者和優秀服務隊,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 2003 年起該校又和
復旦二附中模擬聯合國活動開展情況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是上海市知名的公辦國中,也是上海市較早開展模擬聯合國活動的國中。從2012年10月以來,復旦二附中已經開展了一屆校內模擬聯合國大會,並有數十位同學擔任了復旦大學國際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FDUIMUN2013)以及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主辦的聯合校級模擬聯合國大會(CMUNC2013)的志願者,還開設了模聯第二課堂,均獲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評。
2014年3月,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模擬聯合國會議(EFZMUNC2014)在復旦附中博學樓扇形教室舉行。本次會議的會場為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後續會議,在三個會期中,代表們就此議題闡述觀點、磋商、撰寫各類檔案、投票表決,以一個外交官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次活動,代表們對模聯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期待他們在進入高中後能夠繼續參與到模聯之中。
校史
復旦二附中坐落於復旦大學邯鄲路校區,與復旦附中比鄰而居。復旦二附中的前身為復旦子弟學校中學部,1978年成立,1985年改為現名,但作為子弟學校的性質仍不變:仍接受復旦大學和楊浦區教育局的雙重領導,學生仍以復旦子弟為主體。
二附中是一所完全中學,國中部每年招收新生約160 人,高中部每年招新生40人。全校現共有7個年級19個班級,學生數約700人。
學校外觀質樸,但樓館內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齊備。“望道樓”為教學樓,“步德樓”為綜合輔助樓,而“相輝樓”則是復旦二附中與復旦附中共建合用的文體館。三座樓以復旦老校長陳望道、蘇步青、謝希德、馬相伯和李登輝等各位先生的名字命名,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復旦二附中最值得自豪的是它擁有一支強大的師資陣容。教師業務精湛,工作責任心強,歷年來為學校屢創佳績。二附中目前已是眾所周知的楊浦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幾所學校之一,在全市也享有較高的聲譽。
第一階段1978——1985年,“艱難奠基”
1978前,復旦大學教職工子弟主要是到江灣地區上中學,多有不便。1978年正逢粉碎“四人幫”後百廢俱興的時代,大學部決定在復旦附小的基礎上設國中班(時稱“戴帽子學校”),以解決知識分子後顧之憂。當時附小在國權路681號(現“復旦皇冠假日酒家”所在地),而國中班就借居在復旦附中靠近政修路的一個角落裡。建校之初,國中部只是區區三間平房,只有一個班級,近20人,建制上委託復旦附中代管。
1980年因中學部規模擴大而改名為“復旦大學子弟學校”,並增設高中班。這時附小校址遷至政修路130號新落成的校舍 (現附小),中學部併入新校舍。同一校區內有國小部、中學部。一樓二樓是國小部,三樓四樓是國中部,高中則設在草坪邊上的平房裡。大學派潘保根任“復旦大學子弟學校”校長,高小燕為支部書記,郭於和任副校長和中學部主任。
初創時期,舉步維艱。學校辦學條件極其艱苦,僅有一小片場地作為操場,每天學生做廣播操都需要在時間上分批進行,領操台是用木板搭建的;教學設備也很簡陋,就連三角尺一類的教具也從復旦附中帶來,全校圖書藏書量只有1407冊。
雖然艱苦,但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還是很有所作為,曾榮獲“全國少先隊創新發明獎”等可引以為傲的榮譽稱號;學校還盡全力開展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項活動,1982年的“六一”晚會“吸引了幾乎半個復旦大學的家長,當時大學校長蘇步青在北京開會,沒能親自參加還表示甚覺遺憾”。(老領導回憶實錄)
中學的建立與發展得到了復旦大學的傾力支持:蘇步青校長曾親自與潘校長一起討論學校的發展規劃,並且從經費到設備都給與了大力的支持,周邊協作單位也及時施以援手。1983年,原國中部那三間平房升高為兩層樓房,初高中都遷了過去。同年潘保根調往大學部,郭於和為校長,李嵐為黨支部書記。
1985年學校又將樓房向西擴大為五間,向上增高為三層,校舍容量更大了。同年,子弟學校中學部正式更名為“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簡稱“復旦二附中”)
第二階段(1985——1998年)“氣象初成 ”
1985年郭於和退休,新任校長為吳迪惠。
吳校長的遠見卓識使得學校成為當時全市僅有的擁有計算機房、有專業計算機教師的國中學校。他還善於藉助各方力量改善辦學條件。1986年,學校在復旦大學、復華公司的資助下,購置了10台C64計算機;同時復旦大學還資助了一批圖書;1988年復華公司又捐贈了12台長江學習機。
考慮到辦學效益問題,1988年1月由復旦大學校長辦公會議決定將高中部交給復旦附中委託培養。每年招收一個班,40人。
1990年,復旦二附中遷入政修路215號(即現在的學校所在地),擁有3024平方米的新校舍。新校園規劃時,校領導重點強調了多媒體教室和階梯教室的建設,投入資金,購置設備,並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上一節電化教學的公開課,有力地推動了電化教學進程,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大有裨益。雖然當時體育場地還比較狹小,各種設施還相對比較落後,但已基本能滿足師生體育活動的需要。
由於學校的性質,經費主要來自大學部,還有一部分來自各方募捐。當時“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捐贈了一批課桌椅,大學圖書館資助了一批圖書。198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盧鶴紱先生捐贈一筆2萬元的基金,以其利息作為 “盧鶴紱獎教金”,獎勵優秀教師,如此實行了三年。
1991年,吳迪惠調回大學工作,陳金珠接任校長,直至1998年退休。
前後兩位校長都很關注素質教育,走出去,請進來,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體育活動精彩紛呈——1985年,學生自發成立了校足球隊。這支隊伍快速成長,1988年取得楊浦區國中生足球比賽第一名,1989年獲得上海市“新民晚報杯”國中生足球比賽第五名,1996年——1998年期間,校足球隊每年代表上海市中學生參加“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的“日、韓、港、滬四地中學生足球交流活動”。1998年成立的校籃球隊也屢獲佳績。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是活躍。
科技教育獨樹一幟——為配合學校的計算機教學,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了復旦大學計算機房。1988年9月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在當時的國內是一件很大的喜事,學校立即組織學生到科研所聽有關學者講登攀科學高峰。1990年國家宣布浦東開發,學校立即組織學生乘著輪渡去考察浦東。學校還經常請老革命如徐毓英、老勞模如蔡祖泉、老科學家如謝希德等給學生座談或做講座,使學生深受教育,明確方向。
這些做法在當時都是很前衛的,有力地推動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階段戴德嫻、黃虎英先後任支部書記。
第三階段(1998——2012年)“高歌猛進”
1998年始,復旦二附中黨支部納入復旦附中黨總支,二附中正校長由復旦附中副校長兼任。是年,復旦附中副校長陳克明兼任復旦二附中校長;常務副校長鬍愛珠主持學校工作,併兼任校黨支部書記。2001年陳克明退休,復旦附中副校長吳小新兼任復旦二附中校長。2002年胡愛珠退休,復旦附中黨總支副書記孟燕燕兼任黨支部書記,姜乃振接任常務副校長並主持學校工作直至退休。2008年孟燕燕退休,瞿麗紅接任黨支部書記。
復旦附中代管二附中帶來了更具高度的管理理念,在之後的學校發展中其效果顯而易見。
1998年與復旦附中合建了當時在全市中學中首屈一指、設施先進的文體館;1999年建立了楊浦區首家中學校園網路。2003年建成一幢擁有各種現代化設施、使用面積達二千餘平方米的教學輔助樓(即今日的“步德樓”)。同時營造校園軟環境,“讓不會說話的東西說話”。我們建設了校訓牆、以“科學與文化”為主題的
校園雕塑小品“放飛”、“晨讀”等,布置了各樓面的名人畫像、名言書法,同時重新布局了綠化,使整個校園滲透出健康儒雅的氣息。
這階段教育教學的各種舉措較多:
1998年出台“教師考評細則”、系列的教師獎勵政策;
1999年“分層走班教學”起步,隨後逐漸成為該校教學特色,頗有成效。
1999年開始,全校舉辦首屆“科技節”。以此為推動,又廣泛開展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科學研究等頗具特色的實踐活動。2001年,學校被楊浦區命名為“楊浦區青少年環境保護實驗站”。這階段的環境科學實踐活動中湧現出了以屈銘志為代表的一批人才。
2002年開始,全校開展為時五年的科研項目“百年復旦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07年結題。該課題全面梳理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並獲楊浦區“科研課題評比一等獎”。
在科研中,學校提出“把培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旨在使學生基本功紮實,興趣廣泛,知識面寬闊,創新意識強。為此,學校提出在整個國中實行“先放開後收攏”的策略,即在低年級“放開”,除了抓聽課習慣、作業習慣外,就是放手發展學生興趣、創新意識,拓寬學生知識面,並且重視學生德育實踐。到高年級,則逐漸將學生注意力“收攏”到如何周密嚴謹地整理知識上來。這樣就將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能在升學考中出成績,又有充足的發展後勁,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高中學校的反饋讚譽有加。
2010年,學校的“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類課程相融統整”的課程計畫在區教育局舉辦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校長論壇”上做了推廣性介紹,反響熱烈。 學校著意於課程改革。除拓展性學習外,2006年開始組織探究性學習,先是長作業探究;2011年開始試行進入常規教學的短探究,希望通過探究性學習的推行適度改造課堂,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探究性學習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教育,2008年以來,上海市創新大賽每年的評獎項目,二附中在全市的國中類學校中總是遙遙領先,獨占鰲頭。學校先後培養出上海市“小院士”6名。 學校經常邀請學者來做講座,作家王周生、石磊教授、鄧景發院士等都是座上客。“學者講座”到2006年被楊浦區教育學院整合為全區學校共享的網路課程“漫遊星空”,惠及全區莘莘學子。“漫遊星空”每月一講,國中四年,每個學生應能聽到30來個講座。請來過的學者有楊福家、王迅、葛劍雄、王安憶、秦文君、楊雄里、趙東元、鄒世昌、安芷生、王威琪、鄭時齡、賀鶴勇、劉旦初。聽聽這個名單就知道學生們有多幸福了。 在拓寬方面,各學科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拓展性學習計畫,如古詩文閱讀、英語報閱讀、數理化提高、鼓樂、課外閱讀指導等等;還建立了第二課堂的二十多個興趣小組,如“鼓樂”、“根與芽”、“武術”、“走進航海”、“電子技術”、“茶藝”、“小復旦人報”等。
學校同時進行德育改革,提出常規德育和校本德育一起抓的理念。
在常規德育方面, 2002年開設“道德評議台”。在試行“德育測評”初顯成效的基礎上,2003年9月正式制定《復旦二附中學生德育考核評分細則》。“一日常規”的評比內容涉及了學生從早晨進校到離校一日在校活動的 全過程,對全校各班的常規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003年以後,“我與大學城共成長”的主題活動成為校本德育的主要抓手。學校推出了“採訪”系列,預備年級採訪父母;初一年級採訪學長;初二年級採訪學者。又推出了“行走體驗”系列,從校園走向社區、走向全市、走向外省貧困地區(雲南、貴州等地)、走向國外(新加坡、美國)。這兩個系列的推行對學生而言是開闊了視野,鍛鍊了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理想信念與對祖國對人民的責任感。
為了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樑,使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校先後組織了數次“親職教育家長談”的徵文交流活動。家校合作的理念到2006年就進一步發展為家長義工制。《讓家長義工走進校園文化》入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編寫的《上海市素質教育活動方案100例》。(下圖為義工組織參觀風洞試驗室、消防隊,組織機器人比賽)
2011年,學校又引進了“綠橄欖”數字平台,促進集體備課、監控作業布置,減負增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階段學校先後評獲楊浦區團建工作先進單位、楊浦區雛鷹大隊、楊浦區五四紅旗團組織標兵、楊浦區科技教育特色校、區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雛鷹大隊、上海市紅旗大隊、上海市少先隊工作示範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連續六年評獲楊浦區辦學先進單位,2011年學校黨支部被評為復旦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而學科競賽獲獎項目則是數不勝數。
2008年朱啟洪老師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輔導員。學生黃欣悅當選為共青團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成為本屆主席團年齡最小的成員。
學校先後和新加坡南洋女中、新加坡中正中學、貴州烏江復旦中學、江蘇丹陽馬相伯學校、義烏陳望道中學、廣東南海佛山教育學院建立友好關係。
第四階段(2012年9月——)“再攀高峰”
2012年9月,復旦附中副校長楊士軍兼任復旦二附中校長。強調學校倡導“推進素質教育,踐行綠色指標,實現科學發展”,力求把二附中建設成為復旦家門口一所交口稱譽的優質學校。
為了更好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學校出台了2013-2015年三年事業發展規劃,完善了教職工獎勵條例,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聘請了創新素養培育校外導師團。提出要以“綠色引領,實踐創新,全面提升辦學績效”為指導思想來開展工作。
學校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為教師培訓,舉辦 “綠色引領,實踐創新,全面提升辦學績效系列專家講座”。同時就鼓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為老師發表論文與展示才華提供平台。教師們以研促教意識得到強化,本年度多位教師在各級各類教育期刊上發表論文;並有校本課程《漫遊星空》、《打擊樂》參加市的展評,《綜合閱讀》課程參加區展評。《聽大師講課 ——中學通識教育名師講壇(專輯1)》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學校還很重視教師的交流與學習,2013年初舉辦了闊別多年的“青年教師大獎賽”。並先後組織班主任老師赴南京市第三初級中學考察學習及接待南京仙林中學班主任一行20多人來該校參觀交流;又與山東臨沂實驗中學締結為友好學校;與育鷹學校,鞍山實驗中學以及復旦實驗中學等四校舉行聯合入團儀式。師生的國際交流通道也進一步得到拓寬。
2012年9月以來,該校成為“復旦大學高教所教育碩士生培養基地”,有8名教師被聘為復旦大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校外兼職碩士生指導教師,9位教師被聘為楊浦區新一屆學科中心組成員,並有6名教師分別被評為區骨幹教師、市名師後備、名師基地成員、“全國優秀科技輔導老師”。另有9名教師經過選拔參加了市區各類名師工作室。學校還開設了“漫遊星空”區本教師培訓課程,主動把“漫遊星空”作為資源型課程向區域輻射。
本年度進一步關注了師生關係的和諧,關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的創設,關注圖書、實驗室設備的完善,大力倡導創新教育。通過試點三課融合、短探究和長探究的有機結合等途徑、方法,培育學生的創新素養。在教師精心指導下,今年有17個學生課題申報第28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其中有四項課題獲得上海市一等獎,創下新紀錄。《我們的蔬菜安全嗎?——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農藥殘留比較研究》在全國第八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課題研究活動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指導教師也在這次活動中獲“全國優秀科技輔導老師”稱號。特別是推出了“創新工場”和著眼於初高中有效銜接的“數學與科學素養”實驗項目。學校與上海滬杏科技圖書公司合作,引進了14萬冊電子圖書和數千部自然和科技類電視片,開設了電子閱覽室等,拓寬孩子們的閱讀視野。這些措施保證了二附中學生在校園有寬度、深度的學習,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012年,學校聘請家長、學生、老師、校外專家13人共同組成“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傾聽學生呼聲,關注學生德育成長,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諮詢、保障、審議、指導和決策。以“秉承復旦精神,胸懷家國天下”為主題,設定四個年級的梯度活動,呈現校園文化、城市文明、國家意識、國際視野在學生成長中的德育滲透,並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最佳化“我與大學城共成長”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推進初高中在德育特色課程項目上的銜接。其中特意編制了《行跡上海活動手冊》,選擇了60個德育基地,有計畫地引導學生參觀訪問體現城市文明與發展的相關場館。並在全市國中中第一個推出模擬聯合國的活動。我們希望小復旦人中應能走出一批批的具有世界眼光的英才豪傑。學校德育目標是培養“有責任,勇於擔當”的小復旦人。
三十五年,彈指一揮。 近幾年來,學生培養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捷報頻傳。學生“四大名校”錄取率、市重點高中錄取率在全市公辦國中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對人生而言,35歲正由青年走向中年;而學校呢?35歲卻正應充滿少年豪氣。我們對未來自信滿滿:復旦二附中從出生那天起就帶上了復旦的高邁博雅的血統,而成長途中又不斷獲得“知識楊浦”的有力扶持,我們必將再展我們青春勃發的風采,奏響我們精彩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