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夷狄論

《御夷狄論》是唐代杜佑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御夷狄論

秦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今竭萬方之財,上奉京師,外有犬戎憑陵,陷城數百,內有兵革未寧,三紀矣。豈制置異術,古今殊時乎?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伙,誘三晉之人耕而優其田宅,復及子孫,使秦人應敵於外,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故兵強國富。其後仕宦途多,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餘皆習佗技。又秦、漢鄭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中,兩渠灌寖不過萬頃,大曆初,減至六千畝。畝朘一斛,歲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漢時,長安北七百里即匈奴之地,侵掠未嘗暫息。計其舉國之眾,不過漢一大郡,鼂錯請備障塞,故北邊妥安。今潼關之西,隴山之東,鄜坊之南,終南之北,十餘州之地,已數十萬家。吐蕃綿力薄材,食鮮藝拙,不及中國遠甚,誠能復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擇險要,繕城壘,屯田蓄力,河、隴可復,豈唯自守而已。

作者簡介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附近)人,生於世宦之家,長期為官,及至宰相,政績頗豐二杜佑歷經玄宗到憲宗的六朝,所處的時代正是唐王朝南盛轉衰的時期,他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同勢的衰頹,密切關心著唐朝的命運,對朝政的弊端懷有清醒的認識,杜佑以“富同安人之術為己任”,針對時弊.提出節省開支、裁減冗員等一系列積極的政治主張,同時在政治實踐上也很有作為,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敬重。出於“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目的和理想,杜佑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湖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以36年的功力撰成200卷的史學巨著《通典》。《通典》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專史,不僅開創了後世編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而且電是同類史書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