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清華起航:千名校友訪談錄(第4輯)》可供高等院校的師生及廣大校友、中學教師、中學生及家長閱讀。
圖書目錄
曾經聯大學子,而今國之棟樑——訪談李良駟、郭景純[1938級]
平凡而無悔的清華人——訪談塔拉[1953級]
國家為先,做人是本——訪談金洪生[1954級]
鋁業專家的崢嶸歲月——訪談林浩[1955級]
磨礪白虹的人——訪談李劍白[1957級]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備至關懷後輩受益=——訪談張英源[1959級]
辦實事興西部——訪談張淼[1959級]
共念清華好韶光——訪談王俊仁[1960級]、葛玉芝[1974級]
踏實能幹的設計能手——訪談馮孝康[1960級]
滴水穿石——訪談徐修立[1961級]
基礎過硬,積極上進——訪談費書平[1962級]
踏踏實實工作——訪談阮於珍[1965級]
計算機領域的導航人——訪談溫文雅[1967級]
自強蘊於心,厚德造功績——訪談殷佩霖[1970級]
西部藍圖設計師——訪談郝連應慶[1973級]
“清華精神”融於一身——訪談車志軍[1974級]
工作中生活,生活中生活——訪談李洪斌[1978級]
才行高遠不拘俗追求真理心如初——訪談宮宇[1980級]
做一個真正傾聽內心聲音的歌者——訪談劉穎[1981級]
上大舞台幹大事業——訪談張啟德[1981級]
紮根水利奮鬥不止——訪談農衛紅[1982級]
“始於責任,成於先行”的國企管理者——訪談雍瑞生[1982級]
轉型發展的成功校友——訪談張惠寧[1983級]
紮根西部的電氣工程師——訪談沈龍華[1983級]
行走在創業路上的勇者——訪談嚴文交[1984級]
踏實、勤奮、專注——訪談鄭小平[1984級]
重劍無鋒——訪談陳西峰[1985級]
在平凡中詮釋人生價值——訪談孫格平[1985級]
從基層水利工作一路走來——訪談邵榮[1985級]
“活到老學到老”的創業能手——訪談吳光洲[1985級]
平凡崗位,行勝於言——訪談楊揚[1985級]
以勤為本的發電專家——訪談鄭外生[1986級]
“團隊至上”的傑出企業家——訪談張雅林[1986級]
做一個追求幸福的學者——訪談袁勤[1986級]
腳踏實地,切實者成——訪談胡濱[1987級]
投身重點行業——訪談王勇[1987級]
深教育,高起點——訪談張祖強[1987級]
從象牙塔到核爆基地——訪談黑東煒[1987級]
樂觀好學,嚴謹務實的專家型領導——訪談蹇興超[1989級]
規劃事業方向,踏踏實實工作——訪談黃曉波[1990級]
要不斷地自我發現——訪談萬榮[1990級]
理工出身的金融英才——訪談周福民[1990級]
無悔奉獻的環境人——訪談金彪[1991級]
坦然心態平和人生——訪談李可文[1992級]
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訪談羅小峰[1992級]
在充滿強人的環境中不斷前進——訪談沈睿[1992級]
堅定走在化工路上的實幹家——訪談張曉晗[1993級]
敏銳才思,鋒芒初露——訪談陳曦[1994級]
服務一線的基層幹部——訪談徐傳峰[1994級]
不平凡的選擇,不一樣的經歷——訪談薛輝[1999級]
“立身西部”的教師新生力量——訪談溫沛涵[2000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訪談師峰軍[2000級]
踏踏實實的清華學子——訪談丁華[2002級]
自強不息的基層法律工作者——訪談周偉平[2003級]
祖國西部的一線奉獻者——訪談胡建平[2003級]
非凡選擇,非凡成就——訪談潘曉勇[2004級]
基層有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訪談石磊[2004級]
西北熱土上的追夢人——訪談曾寧豪[2004級]
自強樸實,行勝於言——訪談張煥君[2005級]
追求科學真理,崇尚思想自由——訪談劉彬[2006級博士後]
金子總會發光——訪談張帆[2006級]
奉獻基層,紮根甘肅——訪談孔祥明[2007級]
成功的本質是卓越——訪談李偉[2008級]
紮根西北的清華人——訪談甘肅四名校友
編後語
後記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我校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清華“培養了17萬名優秀人才,湧現出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樑”。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寶貴經驗,踐行了清華精神。這些優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既是百年來清華大學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也是“新百年”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寶貴資源。
為將校友的發展經歷和人生感悟與在校學生的培養工作緊密結合,使校友資源成為清華大學學生教育工作的珍貴財富和重要力量,清華大學於2009年4月啟動了百年校慶“千名校友訪談”活動,計畫用兩年時間,組織全校學生積極參與,分階段、分重點地訪談各年代、各行業和各地區的典型校友約1000人。據統計,截至百年校慶時,全校共有萬餘名同學親身參與,總計訪談各行各業校友1500餘名。百年校慶後,學校決定將這項工作持續開展下去,使之成為利用校友資源服務於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各訪談支隊在採訪之後都留下了文字和影像資料,記錄下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同學訪談的感受,大量可讀性與教育意義兼具的材料讓我們產生手以學生的視角出發來編寫一本訪談文集的想法。
2011年百年校慶前夕.訪談文集的第一輯、第二輯成功出版,第三輯也於2012年出版,選錄的200餘位校友中,遵照“兩覆蓋”原則,不僅包含知名校友,也包含在基層崗位上堅持奉獻、默默無聞的典型校友。在前三輯訪談錄的基礎上,利用百年校慶和寒暑期實踐的契機,研究生_丁作部和研究生團委又積極組織廣大研究生同學將校友訪談與就業引導緊密結合,繼續推進工作,並從豐富的訪談成果中遴選出近70篇作為本文集第四輯的主體內容。
本輯校友訪談錄以清華研究生的視角,描述了校友的為人品格、奮鬥歷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經歷、每一篇訪談錄都是影響清華研究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業”。本文集也將配合學校的人才戰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導學生規劃人生道路,鼓勵學生將個人發展同國家社會發展相結合,成長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中的棟樑之才。千餘篇校友訪談錄均為我校同學認真撰寫,行文樸實無華,真摯親切,滿溢對前輩的尊敬。同學們在訪談前都經過了全面細緻的培訓和準備,面對成長路徑各不相同的校友,同學們更是不拘泥於形式,以特有的風格創作完成作品,這種以學生視角完成的文集也更容易在更廣泛的青年群體中引起共鳴。
在文集的編纂過程中,校友總會郭棵、孫哲、崔劍、田陽等老師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項目開展、經費支持、修訂意見等方面給予了幫助。各院系、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團委的領導老師高度重視,打通了院系兩級的溝通反饋渠道,參與校友訪談的同學在過程中經歷了3~4輪的深入修改,態度積極,工作認真;校研究生團委的黨帥、藥寧、李鍾順、王文暉、張元智、李浩、李國超、李施軍、賈倩倩、王川、崔洋、張弛、孫碧波、蔣春雨、李哲翔等同學,利用緊張的學習之餘,在編訂方面付出了努力,在此對所有參與和支持文集編訂的領導、老師、同學和社會人士表示敬意。
我們將把校友訪談工作堅持開展下去,也會繼續出版校友訪談文集。但限於編撰人員的水平,文集在文字和結構上難免出現疏漏,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文集謹獻給為祖國建設孜孜不倦的17萬清華校友,謹獻給百年巍峨的清華大學。
百年校慶“千名校友訪談”工作小組
百年校慶“千名校友訪談錄”編委會
2013年3月
序言
序言
2008年6月,我參加了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和研究生會組織的一次校友論壇活動。那次活動邀請了與我同年級的校友童媛春參加。在會上,作為主持嘉賓的童媛春建議,應該創造條件,讓校友與在校同學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我在致辭中,回應了童媛春的建議,提出開展千名校友訪談活動的想法。之後,經過學生部、研究生部和校團委仔細、周密的策劃,“千名校友訪談”作為百年校慶的重要活動之一,於2009年春季正式啟動。
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之所以擁有令人尊敬的社會聲望,我想,主要來自於其一代代畢業生,來自於他們以優秀的表現為社會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由於校友在這所大學長期學習和生活,大學的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深深浸潤到這些校友的思想和言行中,在他們畢業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反映,會影響家庭,會影響他的周圍環境,因而使大學的文化精神引領了整個社會。清華大學辦學的百年歷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世界上知名的其他大學也莫不如此。
校友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校友們的經歷和經驗,可以為在校的學生提供各種借鑑和幫助,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指出方向。同學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院系,畢業後在不同地域工作的校友進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起談論在同一校園裡的大學生活,雖然相隔了十年甚至幾十年,但那些熟悉的建築及名稱,那些熟悉的學習、生活模式,會使同學們大大強化對傳統的感受與體會。校友們亦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為在校的同學提供對清華大學傳統和文化的理解。
讀大二的時候,作為一名學生通訊社的記者,我曾經有機會去採訪老校友。至今我仍記得,在經歷了“文革”後,他們所表現出的樂觀而積極的工作從清華起航和生活態度。那種精神到現在一直鼓勵著我。
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同學們參加“千名校友訪談”活動,客觀上也促進了班級集體的建設。班裡同學們對採訪校友感受的分享,又加強了這項活動的影響。“世紀清華人”系列訪談的出版,是在更大的範圍內讓同學們了解和學習校友們的工作、生活以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這是一種激勵。
我們會進一步總結“千名校友訪談”工作的經驗,探討以多樣化的方式,進一步推進校友與在校同學的互動,以校友們的成長經歷激勵在校學生,在清華未來新百年的歷程中,為我們的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培養出一代代優秀的骨幹人才。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201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