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淡定過一生

從容淡定過一生

《從容淡定過一生》 從李叔同 “初到世間的慨嘆”出發,感受到他遇到精神出生地時的興奮和在藝海暢遊的樂趣,驚訝於他在南閩十年間精神世界的脫胎換骨,同時從李叔同與豐子愷的詩信交流中,體會師徒情深。 如今,我們身處喧譁浮躁的現代社會,或許你已經遺失了生命里那份曾經純淨的初心,或許你依然在緊張忙亂的節奏中尋找自我。 走近弘一法師李叔同,讓他用佛思禪語解讀現實人生,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與苦惱,學會“不迷於心,不亂於神,不困於情”,做到“從容淡定”,懂得“看透,看開,看淡”,如此便可靜坐水流處,笑看風雲起,享受自己“小確幸”的人生。

目錄

第一章 初到世間的慨嘆

初到世間的慨嘆

遇見精神的出生地

藝海暢遊的樂趣

遁入空門的修行

斷食日誌

追求律學的真諦

第二章 南閩十年

南閩十年之夢影

南閩十年之佛緣

惜福,習勞,持戒,自尊

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誓度眾生成佛果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

第三章 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

從容弘法感悟

余弘律之因緣

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

初發心人

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

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

第四章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

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性常法師掩關諸事

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無垢濁心,無怒害心

習慣有善有不善

第五章 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

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

弘說三皈

弘釋三寶

遠離驕慢,增長悲心

念佛勝於水陸經懺

傳戒之美備

第六章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眾生請我發心,我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猶謂是歡娛,娛情盡日啼

茲四事感慰

母之羽

愛慕畫法嶄新,研玩不釋手

代朽人迎請弘祥師

第七章 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

惟願世界安寧,眾生歡樂

須知生西後,無苦但樂

凡夫之心,不能無依

人生誰免余情繞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荊棘種,長成為荊棘

回入塵勞,同歸秘藏

不求名利恭敬,在師自己

臨終助念

第八章 詩為無形之畫,畫為無聲之詩

詩為無形之畫,畫為無聲之詩

弘一法師鑒圖

弘一法師詩詞十首

初到世間的慨嘆

在清朝光緒年間天津河東有一個地藏庵,庵前有一戶人家。這是一座四進四出的進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乎此使李家在當地的聲名更加顯赫了。但是,他為官不久,便辭官返鄉了,開始經商。在晚年的時候,他虔誠拜佛,為人寬厚,樂善好施,被人稱為“李善人”。而這就是我的父親。

我是光緒六年(1880年),在這個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生我時,我的母親只有20歲,而我父親已近68歲了。這是因為我是父親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雖然父親很疼愛我,但是在那時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我作為庶子,身份也就無法與我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相比。從小就感受到這種不公平待遇給我帶來的壓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著,也許這就為我今後出家埋下了伏筆。

在我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了。沒有了父親的庇護,我與母親的處境很是困難,看著母親一天到晚低眉順眼、謹小慎微地度日,我的內心感到很難受,也使我產生了自卑的傾向。我養成了沉默寡言的內向性格,終日裡與書作伴,與畫為伍。只有在書畫的世界裡,我才能找到快樂和自由!

聽我母親後來跟我講:在我降生的時候,有一隻喜鵲叼著一根橄欖枝放在了產房的窗上,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而我後來也一直將這根橄欖枝帶在身邊,並時常對著它祈禱。由於我的父親對佛教的誠信,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到佛教經典,受到佛法的薰陶。我小時候剛開始識字,就跟著我的大娘,也就是我父親的妻子,學習念誦《大悲咒》和《往生咒》。而我的嫂子也經常教我背誦《心經》和《金剛經》等。雖然那時我根本就不明白這些佛經的含義,也無從知曉它們的教理,但是我很喜歡念經時那種空靈的感受。也只有在這時我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詳!而我想這也許成為我今後出家的引路標。

我小時候,大約是六七歲的樣子,就跟著我的哥哥文熙開始讀書識字,並學習各種待人接物的禮儀,那時我哥哥已經20歲了。由於我們家是書香門第,又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官商世家,所以一直就沿襲著嚴格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哥哥對我方方面面的功課,都督教得異常嚴格,稍有錯誤必加以嚴懲。我自小就在這樣嚴厲的環境中長大,這使我從小就沒有了小孩子應有的天真活潑,也疑我的天性也遭到了壓抑而導致有些扭曲。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這種嚴格施教,對於我後來所養成的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是起了決定作用的,而我後來的一切成就幾乎都是得益於此,也由此我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當我長到八九歲時,就拜在常雲政先生門下,成為他的入室弟子,開始攻讀各種經史子集,並開始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在我13歲那年,天津的名士趙幼梅先生和唐靜岩先生開始教我填詞和書法,使我在詩詞書畫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功力也較以前深厚了。為了考取功名,我對八股文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得以在天津縣學加以訓練。在我16歲的時候,我有了自己的思想,因過去所受的壓抑而造成的“反叛”傾向也開始抬頭了。我開始對過去刻苦學習是為了報國濟世的思想不那么熱衷了,卻對文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戲曲,也因此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票友。在此期間,我結識過一個叫楊翠喜的藝人,我經常去聽她唱戲,並送她回家,只可惜後來她被官家包養,後來又嫁給一個商人作了妾。

由此後我也有些惆悵,而那時我哥哥已經是天津一位有名的中醫大師了,但是有一點我很不喜歡,就是他為人比較勢利,攀權倚貴,嫌貧愛富。我曾經把我的看法向他說起,他不接受,並指責我有辱祖訓,不務正業。無法,我只有與其背道而馳了,從行動上表示我的不滿,對貧賤低微的人我禮敬有加,對富貴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對小動物我關懷備至,對人我卻不冷不熱。在別人眼裡我成為了一個怪人,不可理喻,不過對此我倒是無所謂的。這可能是我日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的決定因素!

作者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