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68優201

徐68優201

徐68優201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2007年參加黃淮粳稻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4.8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8%(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650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3.2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7%,增產點比例83.3%。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徐68優201
品種類型:水稻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43
選育單位: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科所
品種來源:徐91068A×徐恢201

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7.7天,與對照9優418相當。株高122.3厘米,穗長19.7厘米,每穗總粒數193.5,結實率77.3%,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3.8,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條紋葉枯病最高發病率6.8%。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3.7%,堊白米率27%,堊白度2.2%,直鏈澱粉含量16.2%,膠稠度82.5毫米,達到國家《優質稻穀》標準3級。

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黃淮粳稻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4.8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8%(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650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3.2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7%,增產點比例83.3%。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8.6千克,比對照9優418增產4.2%。

栽培要點

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播種量10—15千克/畝。
2、移栽:秧齡30~33天移栽,中肥條件下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高肥條件下行株距28—30厘米×13厘米,穴插1—2本,每畝基本苗6—8萬。
3、肥水管理:本田畝總施氮量18—20千克,有機肥占20%以上,基、櫱、穗粒肥比例以4︰4︰2為宜。淺水插秧,薄水分櫱,適時烤田,以後間歇灌溉,忌斷水過早。
4、病蟲防治:根據病蟲預測預報及時防病治蟲,高肥條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優,中感稻瘟病。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區種植。

選育單位

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徐州市農業科學院,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四個名稱一套機構,以下簡稱徐州農科所。前身機構銅山農事試驗場創於宣統二年(1910年),7度遷址,20餘次更名,百年延續未斷,是國內創立較早、連續時間最長的農業科研機構。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原僅一座10畝地的簡陋廟址,發展成現在千餘畝場地、基礎設施齊全、專業優勢顯著、科技成果豐碩的現代農業科研機構,躋身於全國農業百強院所。
科技創新體系分國家甘薯科研和區域科研兩大系列共10個研究室,建有各類實驗室9個,每年課題80項左右,年科研經費1000萬元左右。建有國家甘薯改良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農作物品種區試站等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平台17個。2009年103名科技人員,研究生占23%,大學本科占43%,高級職稱占44%,博士6人,碩士24人,初步形成由高學歷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為主的甘薯科研國家隊和區域科研麥、稻、棉、油地方隊。2007年全國啟動第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徐州農科所獲準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水稻、棉花、大豆、花生5個徐淮(州)綜合試驗站;2008年,農業部啟動第二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定為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託單位。 科研方向幾度調整,著重套用開發研究,啟動部分套用基礎研究。育種目標由以往以高產為主調整為高產、優質、多抗、專用型品種為主;栽培技術研究從以往高產為主調整為超高產、輕型、高效、安全、集約栽培為主。育種方法由以往系統選育為主過渡到以雜交育種為主、系統選育為輔,啟動分子標記生物技術用於輔助育種的研究。至2009年止,累計自育各種農作物新品種187個,其中17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1個品種在不同時期成為黃淮地區糧棉油作物主體品種,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14.95億畝,新創社會經濟效益243.9億元;研創和利用栽培新技術203項;引進鑑定推廣的外地品種98個;在省級以上刊物累計發表論文1190篇,其中學報級167篇,主編或參加編寫專著127部;獲各級成果獎204項、259項次,其中國家級獎19項次,部、省級獎123項次。獲國務院表彰1次,省政府3次嘉獎,市政府4次“先進單位”稱號,連續3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百強農業科研單位,在600餘個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中一直名列前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