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站簡介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
西藏是地球上獨立地理單元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勢高峻,地形複雜,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這裡不僅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


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寶貴的自然財富,對

從地質地貌來看,定位研究的區域巨觀上屬於高原夷平面下切和高山坡面起伏的溝谷湖盆相間的區域。在高原地質構造運動下,外加冰川及流沙的作用,使得該區域的地貌類

在氣候上,研究區域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徵,尤其是在垂直分帶上,隨著山體海拔的升高,整個區域從山地亞熱帶至高山寒帶的氣候類型甚為齊全,這對於山地土壤從黃壤至棕色森林土、直至高山草甸土的完整發育,以及多種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形成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承印度洋暖濕氣團的浸潤,研究區域的乾燥度指標一般介於濕潤至半乾燥度量之間,對於森林植被的正常發育十分有利。
定位研究區域的生態系統主要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受地形地貌、海拔梯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區內生長發育著多種多樣的森林植被類型。海拔由低及高主要分布著山地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山地溫帶松林、亞高山寒溫帶暗針葉林直至高山灌叢、草甸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再從種子植物組成來看,本區域集中了整個藏東南地區(含非本站研究範圍的熱帶區)已知物種的二分之一強,達1100餘種,溫帶分布型屬

林芝站地理條件
自然條件
林芝生態定位站址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縣八一鎮尼洋河畔及色季拉山。地理坐標N29°35′~29°57′, E94°25′~94°45′,地處藏東南濕潤氣候區與半濕潤氣候區的分界面上,站點設在海拔3900米左右的冷杉林內。氣候特點
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冬溫夏涼、乾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0.73℃,最
主要植被
色季拉山區地帶性植被應屬亞熱帶植被帶,主要植被類型為山地溫帶暗針葉林,以林芝雲杉和急尖長苞冷杉為建群種。由於本山區受西南季風和複雜地形的影響,其東坡與西坡水熱條件的差異,在植被群落上反映出明顯的差別,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僅種子植物就有1 091種(含種下等級),其中裸子植物2科7屬13種,被子植物101科(占西藏總數的61.6%)468屬(占西藏總數的40.9%)1 078種(占西藏總數的20.4%),分屬於15個分布區類型,包括熱帶分布類型屬91屬,溫帶分布類型309屬,特有分布8屬;其中特有種的比例高達12.4%。東坡海拔24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優勢種為通麥櫟(Quercus tungmaiensis)、察隅潤楠(Mschilus chayuensis)、絨葉含笑(Michelia velutiana)等。東西兩坡海拔2700~4100米繼續分布著落葉闊葉林,群落優勢種有白樺(Betulapla typhylla)、山楊(Populus davidiana)、少齒花楸(Sorbus oligodonta)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等。海拔2600~3900米處分布高山櫟林(硬葉常綠),優勢種為川滇高山櫟(Q.aguifoliolioides),常成純林。東坡海拔2700~4200米、西坡海拔2900~4300米,組成色季拉山區主要森林植被,群落優勢種叢低海拔至高海拔大致有華山松(Pinus armandi)、高山松(P.densata)、林芝雲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急尖長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在森林上限與高山灌叢的交匯處有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高山柏(S.squamata)等,在西坡海拔3050米局部地區有以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為主流的疏林。處在海拔3600~4600米,群落優勢種有掃帚岩須(Cassiope fastigiata)、雪層杜鵑(R.nivale)、鱗腺杜鵑(R.lepidot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位於海拔4600~5300米,植物稀少,主要有鳳毛菊屬(Saussurea)、紫堇屬(Corydalis)、虎耳草屬(Saxifraga)、紅景天屬(Rhodiola)等植物。林芝站歷史沿革
林芝站依託單位為西藏農牧學院高原生態研究所,開展西藏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的構想始於1978年。在高原生態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徐鳳翔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
1985年西藏自治區教育科技局列為重點課題,並被原林業部列為“七五”期間全國森林生態定位研究布局點之一,正式啟動野外站觀測,以季節性半定位觀測研究為主。
1992年國家林業局接納林芝站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FERN)的成員。
1996年,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在色季拉山東坡海拔3800m處建成長期定位研究野外觀測站。 1997年全面啟動全年逐日定位觀測研究,定期為CFERN提供觀測數據。
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納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CEORN)。
研究方向與目標
西藏地區擁有獨特的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它為維持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穩定農牧林業生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原廣泛分布的河流、湖泊、沼澤
I 高原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與功能及其動態變化規律;
II 高原各種類型森林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調控與恢複方略;
III高原濕地的動態監測技術與保護規範;
IV 高原荒漠化發生髮展的動態監測與控制措施;
V 高原森林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發展的科學理論與技術措施。
其最終目標是:針對本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有的高原氣候條件、較原始而脆弱的生態環境、西部大開發、創建和諧社會和西藏鐵路民航交通條件的改善等一系列現實條件,以現代環境監測技術與方法為先導,把已有的農牧林業研究理論與先進的環境科學有機結合,跟蹤國內、國際發展水平,建立高原地區以西藏森林為主的資源環境研究體系與脆弱地區環境評價體系,實現對西藏高原森林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研究、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以及荒漠、濕地等監測與評價研究和管理政策研究,服務於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促進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注重學科間的交叉配置和協同發展,使林芝站成為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
研究課題規劃
I 森林以及荒漠、濕地等分類系統和演替規律研究
(2)選擇典型系統,研究生態系統的演化或演變規律及其環境功能的變化,系統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資源與環境的影響;
(3)建立西藏森林、荒漠、濕地等資源、環境特徵基礎資料庫。
II 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與生物生產力的過程研究
(1)從系統、過程與景觀三個層次,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特徵;
(2)揭示各種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生態學特徵和典型生態系統的退化機理。
III 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特徵及其保護技術研究
(1)以關鍵地區典型的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對象,綜合分析生物和群落類型的發展變化及其與生態條件的關係;
(2)以關鍵地區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規律的探索為主軸,發展和完善有關的理論,構建較為完善的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的理論體系。
IV 鄉土瀕危樹種的繁育技術研究
(1)瀕危樹種的繁殖技術研究;
(2)瀕危樹種的栽培管理與技術示範。
V 森林、荒漠、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
(1)建立森林、荒漠、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價的指標體系;
(2)建立研究不同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價的技術體系;
(3)建立分析計量森林等生態資產價值的評估體系。
VI 荒漠、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1)選擇典型生態系統,從保護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角度,綜合試驗和研究典型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技術;
(2)建立不同生態系統持續利用最佳化模式建設的技術體系和試驗示範。
VII 森林、荒漠、濕地資源管理規章與政策研究
(1)研究西藏森林、荒漠、濕地資源在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農牧林區、生態脆弱區的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
(2)提出西藏資源、環境、經濟、人口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策略,以指導西藏的森林和濕地等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