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輝祖(1368年~1407年)濠州(治今 安徽鳳陽)人。 明代大將 徐達的長子,初名允恭,
長八尺五寸,長得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以勛衛署 左軍都督府事。達薨,嗣爵。以避 皇太孫諱,賜今名。數出練兵 陝西、北平、 山東、河南。元將 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 異志,捕誅之。還領 中軍都督府。建文初,加 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輝祖甥也。王將起兵,高煦方留京師,竊其善馬而逃。輝祖大驚,遣人追之,不及,乃以聞,遂見親信。久之,命帥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及燕兵渡江,輝祖猶引兵力戰。成祖入京師,輝祖獨守父祠弗迎。於是下吏命供罪狀,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 永樂五年卒,年四十。萬曆中錄建文忠臣,廟祀 南都,以輝祖居首。後追贈太師,謚忠貞。
人物生平
徐輝祖,濠州人,明朝大將徐達的長子,最開始名字叫允恭,身高八尺五寸,英俊瀟灑還有才氣,在勛衛署左軍都督府做事。徐達過世後繼承了爵位。因為避諱皇太孫朱允炆的名字被賜名為徐輝祖。數次在陝西、北平、山東、河南練兵。燕王府的阿魯帖木兒別有所圖,被他抓捕誅殺了。回來之後掌管中軍都督府。
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燕王王子朱高煦是徐輝祖的外甥。燕王起兵之前朱高煦被留在南京,偷了徐輝祖的好馬逃跑。徐輝祖驚聞派人去抓,沒有追上,皇帝聽說了,就把他當做親信。後來命令他率師支援山東,在齊眉山把燕兵打敗,燕人都很怕他。不久他被召回朝廷,其他將領勢力薄弱了,就逐個打敗仗。等到燕兵過江打南京時候,徐輝祖還在帶兵抵抗。等到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輝祖一個人守在徐達的祠堂不去迎接。成祖想要治罪於他,便要求他供出自己的罪狀,可徐輝祖卻把免死鐵券中的文字寫了下來。成祖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並且幽禁在自己家裡。
徐輝祖在永樂五年去世,享年四十歲。
萬曆年編寫建文忠臣時候,在南都建廟祭祀,徐輝祖排在第一個。後來追贈太師封號,諡號忠貞。
軼事典故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朱棣派朱高煦與兄長朱高熾一同入朝。徐輝祖對建文帝說:高煦為人兇悍,將來必為朝廷大患,宜留京師,嚴加管束。後來被徐不幸言中,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隨軍出征,經常作為前鋒。
朱棣與徐輝祖的關係
徐輝祖是朱棣的舅兄。可以這么說,徐輝祖是朱棣在整個靖難之役過程中遇到的最難纏的對手。當時朱棣軍隊見山東濟南守軍眾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輝祖。齊眉山一戰,這個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滿地找牙,以致諸將紛紛要求"發工資,回老家"。就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建文帝怕徐輝祖因親戚關係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無守軍為藉口調回徐輝祖,削了他的兵權。朱棣就在此等鬱悶之時聽到這個訊息,不禁大喜過望,帶領軍隊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後,朱棣召見,徐不發一語。當知,徐若投降,則是國舅,尊貴之至,然始終保持了一個做臣子的忠誠,足見其高風亮節。朱棣也沒有殺他,將其軟禁終身。
建文帝為何不重用徐輝祖
首先是機遇問題。
南軍的統帥,最早是耿炳文,因為他是朱元璋時代遺留下來的老將,大家都認為他能打仗,可惜敗在朱棣手裡。然後是李景隆,他和朱允炆從小關係就非常好,甚至做到了太子太傅,可見他和朱允炆的關係。皇帝總是信任自己的老師的,加上他平時發表了一些軍事上的見解,所以朱允炆認為他帶兵打仗有一套,就讓他繼任統帥。事實證明,李景隆完全是軍事草包,任用他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還不如用耿炳文呢。於是南軍遭遇慘敗,一潰千里,幸好有鐵鉉和盛庸守住了濟南,擋住了朱棣的攻勢。濟南保衛戰的成功,讓盛庸這位將領開始嶄露頭角,後來南軍的統帥就換成了盛庸。盛庸的能力其實是不錯的,後面表現也都不錯。於是徐輝祖一直沒有機會當主帥。
其次徐輝祖的成分也很有問題。朱棣的老婆就是徐輝祖的妹妹(明朝那些事裡提到徐輝祖是朱棣的大舅子),雖然徐輝祖一直堅定的站在朱允炆這邊,但朱允炆和他手下的大臣(特別是齊泰和黃子澄)哪裡敢用他為帥呢?就算敢用他,他也要避嫌,推辭掉。所以,徐輝祖一般都出現在戰後收場的時候,他也真的很無奈。
就算徐輝祖擔任了主帥,一樣打不贏朱棣。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允炆的一道命令綁住了前線將領們的手腳。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讓他背負傷害叔父的罵名。都已經處於敵對狀態了,居然還有這樣的命令,真是莫名其妙。這道命令綁住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多位統帥的手腳,使得朱棣多次從險境生還,再次和南軍作戰,影響非常惡劣。耿炳文和李景隆就不說了,盛庸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不能徹底打敗朱棣,換了誰都一樣。徐輝祖也一樣,何況他一直沒有機會去當主帥。
侯爵世襲
第一代魏國公徐達 (1332~1385),1370年朱元璋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
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1368-1407年),徐達去世後,嗣爵。朱棣靖難後,不便殺他,便把他削爵及禁錮在家中。
第三代魏國公徐欽(1407–1424),徐輝祖死後一個多月,明成祖仍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理由,由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永樂九年,以縱恣為言官所劾。永樂十九年來朝請求辭職,明成祖大怒,罷其為民。明仁宗繼位後,恢復爵位。
第四代魏國公徐顯宗(1425–1448),徐欽去世後,繼承魏國公爵位,正統十三年去世。爵位傳弟徐承宗。
第五代魏國公徐承宗(1448–1464),正統十三年七月,徐承宗繼承其兄徐顯宗的魏國公爵位。天順初年,擔任南京守備,併兼領中軍都督府,任內公廉恤士。死後,其子徐俌繼承爵位。
第六代魏國公徐俌(1465–1517),成化元年,徐俌繼承魏國公,擔任南京守備,因懷柔伯施鑒以協同守備為上位,徐俌感到不平,於是上奏,詔書令以爵為序,遂成法律。弘治十二年,給事中胡易、御史胡獻因上奏而下詔獄,徐俌上章論救。正德年間,上書反對明武宗郊遊。徐俌曾經與無錫百姓爭田,賄劉瑾,為時論所譏嘲。徐俌死後贈太傅,謚莊靖。
第七代魏國公徐鵬舉(1518–1571),徐俌之孫,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繼承爵位,守備南京兼中軍都督府僉事。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統領中軍都督府。嘉靖十七年四月,守備南京。隆慶五年二月去世。徐邦瑞繼承爵位。
第八代魏國公徐邦瑞(1572年–1589年),徐鵬舉死後,隆慶六年四月,徐邦瑞承魏國公。萬曆二年,擔任南京中軍都督府僉事,萬曆十七年去世。徐維志繼承爵位僉事,萬曆十七年去世。徐維志繼承爵位。
第九代魏國公徐維志(1589–1593),徐邦瑞之子。萬曆十七年九月,繼承爵位。萬曆十九年,擔任協守南京兼領後軍都督府。萬曆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徐弘基繼承爵位。
第十代魏國公徐弘基(1595–1645),徐維志之子。萬曆二十三年七月,繼承爵位。萬曆三十五年,協守南京兼領後軍都督府。萬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啟元年,以疾辭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禎十四年,再次鎮守南京,加太傅。謚莊武。徐文爵繼承爵位。
第十一代魏國公徐文爵(1645–1645),徐弘基之子。明亡後,弘光元年被弘光帝封繼魏國公,同年歸降清朝。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