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徐用儀出生於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二十二日(10月22日),鹹豐九年(1859年)通過順天鄉試。同治初年,擔任軍機章京,兼職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升鴻臚寺少卿。光緒三年(1877年),擔任太僕寺少卿,並升職為大理寺卿,跟過去一樣掌管軍機處。後來升職為工部侍郎,並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並歷任兵部侍郎與吏部侍郎等職,最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曾上《整頓圜法疏》,提出整頓錢法建議,並奉旨議行。
宦海沉浮
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加封為太子少保。
當時在甲午戰爭前夕,整個朝廷都在爭論要和還是要戰,主和派樞臣孫毓汶被彈劾罷免之後,由翁同龢接任,翁同龢是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徐用儀在討論政事時起了衝突,徐用儀被趕出樞廷,並解除所有官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再度親政,徐用儀復職,並推薦太常寺卿袁昶,剛好許景澄回到京城,兩人都被命令與徐用儀一同任職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徐用儀並任會典館副總裁。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並為兵部尚書。
庚子五忠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最早是光緒帝推動的百日維新新政讓中外都贊同,而王儲卻一直沒有人選(光緒帝無子女)。端王載漪掌權之後想要廢掉光緒帝,可是害怕外國人反對,聽聞義和團“拳民”有神奇的力氣,又仇恨西教,想要以此來協助壓抑外國人,並召他們進入北京,而義和團因此受到官方的保護而更加壯大。徐用儀提議希望嚴格禁止義和團的行動,但是不被接受,而在德意志帝國的公使克林德被殺害後,徐用儀害怕的說:“災禍將由此開始!”,並勸告慶親王奕劻,厚葬克林德。
後來,各國兵艦到達津沽,朝廷召集廷臣一起討論是和或戰。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及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等五人一起上書說:“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認為要嚴逞肇事的義和拳民,並與八國聯軍議和。但是載漪等人主戰甚力,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主張。徐用儀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到使館討論緩兵的事宜,被主戰派認為是奸邪。
7月29日,許景澄與袁昶先被殺害,徐用儀自知也即將被殺害,但是依然意氣自如。8月11日,徐用儀被逮捕,並送到莊王載勛府邸。徐用儀並沒有辯駁,只說:“災禍來臨了,死又怎么樣呢?”就和立山、聯元一同於菜市口被處死。過了三天,聯軍就進入北京,而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往西離京。
死後昭雪
慈禧後悔當初不聽徐用儀等人之言,才招致如此巨大的損失。於是在同年12月,對徐用儀等五大臣“開復原官,以示昭雪”,光緒帝下詔為徐用儀等人平反,恢復舊有的官稱。宣統元年(1909年),追謚“忠愍”。浙江人為他設立祠堂於西湖,與許景澄、袁昶並稱“三忠”。
軼事典故
資助張元濟
戊戌政變(1898年)後,維新運動失敗,積極主張變法維新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張元濟,被“革職永不敘用”。當時張元濟三十一歲,遂攜家離京南下,這是張元濟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臨行前,時年七十二歲的徐用儀贈銀二百兩。這筆銀子解決了張元濟全家遷居上海的費用,張元濟畢生感戴,晚年每每念及此事。
編纂縣誌
光緒二年(1876年),徐用儀丁憂在鄉,纂成《海鹽縣誌》(與海鹽縣令王彬合編)二十二卷,加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六冊,傳本尚多。今大陸、台灣均將其收入方誌影印叢書發行。徐用儀序云:“合圖表、考錄、傳記儲體,成書二十有四卷。五考:首輿地,卜方域也;次食貨,有土斯有財用也;次典禮,既富而後教也;次武備,禮樂不廢兵戎也;次祥異,即天變以驗人事也。輿地考中,水利、海塘二事關邑利害,志之特詳。後之覽者,庶幾知所重乎。”這部光緒版海鹽縣誌,資料豐富翔實,幾乎包羅了清以前海鹽縣各方面地情資料。
歷史評價
《清史稿》:清代優禮廷臣,罕有誅罰。拳禍既起,忠諫大臣駢首就戮,豈獨非帝意哉?觀用儀諸人所論事勢利害,昭昭如此,乃終不能回當軸之聽,何其昧焉?世傳大節,並號“五忠”,不數日而遂昭雪,允哉!
嚴復:善戰不敗,善敗不亡,疏論廷諍動關至計;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鑒精忠。
朱福詵:嗚呼!公之死節,重於泰山,既蒙朝旨昭雪,士大夫聞之涕洟,海內識與不識,莫不同聲悼惜,及靈輿南鏇,自京師以至鄉里,沿途設祭,中外人觀者,鹹太息泣下,何其忠義之氣深入人心,如是之甚也。生榮死哀,在公宜可以無憾,然公出處語默之大節,所謂君子之道,焉可亡也者。唯福詵知之最深,蓋有他人所不能言者,在詵烏可以無言乎!當甲午東事之起,公在樞府,時主戰儀者蜂起,率皆集矢於濟寧,公獨持平,言者遂並及公。
楊逸明:綠池終日映閒雲,石獸蒼涼草色新。冤死老臣蒙擢用,聖恩添得尚書墳。
墓址
徐用儀墓是海鹽縣內規模較大的古墓葬,全稱“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忠愍公徐用儀墓”。占地約1500平方米,形制宏大,氣象肅穆,中軸線上依次為墓道、華表、石牌坊、石亭、半月池、祭坊、墓廬、石獸、石翁仲和祭桌、墓碑、墓冢等。石牌坊上書“聖旨”兩字,兩旁石柱上楹聯為“宏濟艱難臣事盡,乘機陷害聖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