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履歷
徐梵澄(1909-2000),湖南長沙人。著名的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書畫家、藝術鑑賞家和評論家,被譽為“中國新興版畫第一人”。毛澤東也曾當過他的地理老師。1926年考入武漢中山大學歷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由於追求進步,不滿學校當局的腐敗,寫出《談談復旦大學》,並投稿於魯迅主編的《語絲》,由此結識魯迅先生,也因之得罪當局,進而出國留洋,從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回國後在中國最早成系統地翻譯尼采的著作。抗戰期間,他先任教於中央藝專,後任中央圖書館編纂,兼任中央大學教授。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爾國際大學教授。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翻譯、著述、講學27年。
1978年底隻身回國,經任繼愈先生推薦,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徐先生精通8種古今語言,會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嘗試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闡釋古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其學術成就多方面、多領域,但他從不張揚,絕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視名利地位如浮雲,不以出現於公眾視野為務,不以聽不到掌聲喝彩為意,只是竟日為學不輟,筆耕不止,不聲不響地做著“接續”精神傳統的探討,直至90多高齡生命的終點。
人物生平
湖南省長沙人1909年10月生於長沙東鄉。從小受到嚴格的親職教育,也接觸到許多西學知識,上國小時毛澤東教過他幾年地理。後入雅禮中學。
1926年考入武漢中山大學歷史社會學系。
次年又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
1928年5月15日聽魯迅演講受到教益,開始同魯迅建立聯繫。
1929年8月赴德國留學。在海德堡大學哲學系攻讀藝術史專業,研究美術史,練習木刻藝術。代魯迅購買文學和版畫作品,並創作一幅中年魯迅像,被譽為中國新興版畫創作第一人。
1932年8月,做完博士論文答辯時,因父喪回國,在上海從事寫作,經魯迅推薦,為《申報》副刊《自由談》撰寫雜文,出版了《泥沙雜拾》。
1934年翻譯出版了尼采的《蘇魯支語錄》、《朝霞》、《快樂的知識》、《尼采自傳》和《歌德論自著之浮士德》等著作,是中國最早的尼采研究專家。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期,他牢記魯迅關於青年應“稍自足於其春華”的教誨,腳踏實地走著自己的學術和人生之路。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執教於中央藝專,輾轉於滇、渝等地。
1940年任重慶中央圖書館《圖書月刊》編輯,兼任中央大學教授。1945年初,他受國民政府教育部委派,參與中印文化交流,到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並研究古印度哲學,譯成《安慧三十唯識疏釋》。
1950年在貝納尼斯學習梵文,譯出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迦里達薩《行雲使者》。
1951年任南印度捧地舍里的室利阿羅頻多學院國際教育中心華文部主任。期間英文名為F.C. Hsu。執教之餘,他致力於研究精神哲學,注重探討法相唯識之學,著書立說,很有成就。1978年底回國,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回到祖國後的20年,是他學術生命的又一高峰,對豐富中國現當代學術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相關介紹
個人作品及榮譽
徐梵澄的學術貢獻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有規模地翻譯尼采著述,譯成《蘇魯支語錄》、《尼采自傳》、《朝霞》、
徐梵澄文集
《快樂的知識》等。
第二,系統地翻譯印度吠陀—吠檀多哲學之古今經典,如《五十奧義書》、《薄伽梵歌》、《行雲使者》及阿羅頻多之《神聖人生論》、《薄伽梵歌論》、《社會進化論》、《瑜伽論》等。
第三,用英文著述中國古代學術精華介紹給印度和西方,有《國小菁華》、《孔學古微》、《周子通書》、《肇論》、《唯識菁華》、《易大傳——新儒家入門》等。
第四,以精神哲學重新闡釋中國古典思想,如《老子臆解》、《陸王學述》等。
可是,正因為他的甘於寂寞,從不張揚的個性,在國內,除了哲學、宗教和魯迅研究等極少數學術領域的人尊敬並崇拜他之外,其它領域的人,從官方到民眾,幾乎沒人知道他,就更別提對他的精神財富的愛護與傳承了。
曾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談會上,人們都在奇怪“徐梵澄是誰?他是做什麼的?”年輕學者不知道,中年學者不知道,許多資深的老專家也不知道!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竟然鮮為人知!然而,正是了解了這位大師“安靜得甚是寂寞”的一生後,令幾乎所有與會者的心頭猶如電閃雷鳴般,震撼不已。
他被譽為著名的東方哲學大家。他是系統地把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奧義書》介紹到中國來的先驅者。早在南印度任教時,他就利用室利阿羅頻多學院豐富的藏書,遍識《奧義書》百餘種,陸續擇譯成中文,1984年出版。他也是印度精神哲學大師室利阿羅頻多的思想和著述的研究者和傳播者。1954年出版《室利阿羅頻多事略》,1959年出版譯著《綜合瑜伽論》三部,1973年出版譯著《玄理參同》,1984年出版譯著《神聖人生論》,1987年出版譯著《綜合瑜伽論》第四部,1991年出版《周天集》。他的另一翻譯成就是室利阿羅頻多學院法國院母密那氏有關瑜伽等問題的答問和釋義,共6輯,題為《母親的話》。
他致力於向世界介紹中國哲學和宗教。曾出版多種英文著作,如1966年的《孔學古微》,1976年的《國小菁華》,1978年的《周子通書》,1985年的《肇論》,1990年的《唯識菁華》。他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介紹具有深刻與獨到之處。1988年即由中華書局出版《老子臆解》一書,是根據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二種,斟酌其它諸本完成的,在文字、句讀上有異於別人。在思想內容上,參以《周易》及先秦古說和古、近印度與西方哲學家的見解,疏釋疑難,寓以新意,闡發隱理,大暢玄風。1994年出版的《陸王學述》亦與前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存世的著作還有文藝評論和詩歌,集有《異學雜著》、《蓬屋詩存》等書。
未完成之作
2000年3月逝世,終年90歲。可惜他正在進行的從古梵文譯註的《佛教密乘研究一一攝真言義釋》一書終未完成。
徐梵澄年表
原名:琥,譜名:詩荃。字季海。湖南長沙人。生於1909年10月26日。
1925年以前就學於家塾,師湘中巨子王闓運之門人,讀漢魏六朝古文;後入新式修業國小,毛澤東為地理老師;再後入長沙雅禮中學。
1926年入湘雅醫學院。
1927年入武漢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歷史社會學系。
1928年入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同年5月15日,因記錄魯迅為復旦中學的講演“老而不死論”,而與魯迅通信,並為《語絲》撰稿)。
1929~193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留學,修藝術史專業,並為魯迅搜購歐西名家版畫。
1933~1936年寄寓上海,為自由撰稿人,受魯迅之囑翻譯尼采著作。
1937~1938年教職於同濟大學。
1939~1940年教職於國立藝專。
1941~1945年任中央圖書館編纂,主持《圖書月刊》,兼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6~1950年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教授。
1951~1978年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國際研究中心華文部主任。
1979~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2000年3月6日示寂於北京。
徐梵澄主要著·譯述目錄
徐梵澄主要著·譯述目錄
《尼采自傳》(德譯漢),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朝霞》(德譯漢),商務印書館,1935年。
《蘇魯支語錄》(德譯漢),生活書店,1936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再版。
《快樂的智識》(德譯漢),商務印書館,1939年。
《葛德論自著〈浮士德〉》(德譯漢),商務印書館,1939年。
《佛教述略》(英譯漢),上海佛教協會,1939年。
《母親的話》⑴(法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6年。
《教育論》(法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6年。
《薄伽梵歌》(梵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7年。
《行雲使者》(梵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7年。
《伊莎書》(阿羅頻多疏釋本)(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7年。
《由誰書》(阿羅頻多疏釋本)(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7年。
《母親的話》⑵(法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8年。
《瑜伽的基礎》(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8年。
《瑜伽論》⑴(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9年。
《瑜伽論》(2、3)(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59年。
《瑜伽論》(書札集)⑴(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60年。
《社會進化論》(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60年。
《孔學古微》(英文),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60年。
《南海新光》,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1年。
《神母道論》(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2年。
《玄理參同》(英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3年。
《國小菁華》(英文),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6年。
《周子通書》(漢譯英),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8年。
《母親的話》(3、4)(法譯漢),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8年。
《五十奧義書》(梵譯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神聖人生論》(英譯漢),商務印書館,1984年。
《肇論》(漢譯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安慧〈三十唯識〉疏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87年。
《瑜伽論》⑷(英譯漢),商務印書館,1987年。
《異學雜著》,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
《老子臆解》,中華書局,1988年。
《唯識菁華》(英文),新世界出版社,1990年。
《周天集》(英譯漢),三聯書店,1991年。
《陸王學述--一系精神哲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
《蓬屋詩存》,線裝自輯,1998年。
《薄伽梵歌論》(英譯漢),商務印書館,2003年。
《蓬屋詩存》(繁體豎排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徐梵澄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梵澄文集》(16卷),上海三聯書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古典重溫--徐梵澄隨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未出書目
《宗教論》(德譯漢)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天竺字原》
《母親的話》(5~8)(法譯漢)
《中國古代小說》(漢譯英。此從魯迅校勘之《唐宋傳奇集》及《古小說鉤沉》中選出)
《超心思的顯示》(英譯漢)
《佛教密乘研究--攝真言義釋》(梵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