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0年 獲美國南加州大學套用數學碩士、電腦工程碩士等。
1990-1993年 任世界500強美國百老匯控股公司財務經理和信息經理。
1994-1995年 任美國最大娛樂房地產投資基金公司SantaAnita財務總監。
1995-1997年 任美國統一投資公司營運長。
1997年至今 創辦並任美國太平洋之家APH董事長。
2004年至今 創辦格林豪泰連鎖酒店品牌,任董事長兼總裁。
創業理念
徐曙光白手起家創業,從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孩子到留學美國,從世界500強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到連續自主創業成功。在僅僅14年時間裡,成為8家公司的董事長,創業足跡橫跨兩大洲,涉足近10個不同的行業。徐曙光的創業理念:拋開“藍海”,拋開“捷徑”。選擇大機率事件,堅持下去,就能迎來成功;堅持信念、團隊、人才、成功經驗的複製,連續的成功創業沒有其他秘訣。這是一個需要創業者的時代。
個人榮譽
2013年07月:榮獲“中國客戶服務突出貢獻榮譽大獎”
2013年05月:榮獲全國誠信人物光榮榜“中國誠信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 :榮獲品牌中國產業聯盟頒發的“2012品牌中國酒店行業年度人物”
2011年11月:榮獲中國酒店金龍獎“2011年度中國酒店先生”
2011年3月:榮獲第六屆中國酒店星光獎“中國酒店業傑出總裁”獎
2010年12月:榮獲201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2010年11月:榮獲“亞太企業精神獎”頒發的“卓越企業家獎”
2009年3月:獲“中國酒店業新領軍人物”
2007-2008年度:當選“中國特許企業十大優秀管理者”
出版著作
《做父親,不許失敗的創業》2010年
該書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的親職教育原創作品,是傳奇人物徐曙光先生十多年對子女教育的精彩記錄,是一本在當下中國的親職教育有著巨大意義的書籍。
《我就是喜歡創業》2009年
該書以徐曙光先生為主人公,記敘了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成長為8家公司的董事長的歷程,報考大學、出國留學、進入職場、連續創業、管理企業,書中為讀者呈現了這位成功人士的種種人生經驗與智慧: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何準備出國留學、如果在美國生存、如何在職場高升、如何創辦自己的企業、如何管理自己的企業、如何能夠同時成功地做很多件事情……
人物事跡
上世紀80年代,從北京工業學院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徐曙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數學系就讀。一個人拖著個大皮箱,來到無親無故的美國。當他下了飛機,踏上美國國土的第一步時,內心還略帶緊張。“記得當時是一個不熟悉的人來接我的。”
但很快,適應力很強的徐曙光融入了校園生活,由於有全額獎學金支持,一年可讀三個學期,他很快完成了數學系課程獲得碩士學位,同時他還攻讀了計算機專業,並提前獲得該專業碩士學位。第三年,他又攻讀商業管理博士學位,是少數獲得南加大商學院最高博士獎學金的學生之一。
此時出現了人生轉機。1990年夏天,徐曙光進入美國500強大型百貨連鎖企業百老匯連鎖控股(BWY.NYSE,後和美國最大的連鎖百貨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Inc.合併)任實習財務分析員,由於表現出色,公司力聘他為財務和信息部經理。經過考慮,徐曙光認為機會難得,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加盟百老匯,他的母親為此還耿耿於懷。
4年後,徐曙光跟隨百老匯CFO跳槽到美國紐約上市公司Santa Anita娛樂房地產投資基金(SAR.NYSE)任財務總監。其後又被聘請到美國統一投資公司任營運長,2年間,該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和良性資產提高了若干倍。
“一系列的職場經歷讓我懂得,不管什麼產業,其發展都違背不了經濟規律。看清市場供求是關鍵,在供求關係以及市場價格之間出現不對稱時,低風險、高回報機會就會出現,如果再能將內部的管理效率同時提高上來,那你的業績就會比同行高出幾倍。”
1997年,已在商圈小有名氣的徐曙光進入美國太平洋之家APH。這是一家社區開發公司,其產品是大眾化別墅小區,公司在三個州都有不小規模的投資。當時加州地產類投資從1991年開始下滑到全面走入最低谷,很多的地產投資公司經營不良,其中包括APH。公司被迫重組,徐曙光買下了公司100%股份,成為APH董事長,並帶領其走出低谷。
此後,徐曙光陸續投資美國醫療辦公領域、在家鄉建設服裝出口工廠、在遼寧投建舊城改造產業……一系列投資收益,讓徐曙光身價百倍,也讓其成為擁有數家企業的“董事長專業戶”。
隻身闖蕩南加州大學
徐曙光20歲便從北京工業學院畢業了。那是1984年,整箇中國尚處於一種懵懂、混沌、萌動著開化因子的狀態,所有人都在焦慮而急切地找尋出路。
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和鄧小平作出了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這是一項重要而影響深遠的決策,但在當時,這又是一項非常艱難的決策。辦經濟特區在中國乃至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先例,沒有經驗可循,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必須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精神勇於“試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引來了全世界的矚目,國內外的反應非常強烈。
1984年1月24~29日,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並題了詞。為深圳特區題的詞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為珠海特區題的詞是:“珠海經濟特區好。”鄧小平的視察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特區的發展,也正是由於這一顆“定心丸”,使急於擺脫困境的人們看到了生生希望。
當時的大學畢業生,都是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成績優秀的徐曙光順理成章地留在了北京,在國家航天部實驗室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這裡工作有保障、有面子,在當年乃至現今的中國,都是令人羨慕的。
在隨後的工作中,徐曙光接觸了很多國外的科學家和回國的教授,這些“海外來客”在給同事們作培訓的過程中展現出了高超的水平。徐曙光發現,“洋人”和“海歸”遠比本土人才的視野開闊,在很多方面都比國內的研究人員高出一籌,自然也要吃香得多。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他決定要出國深造。
然而,徐曙光發現自己首先碰到的一個“攔路虎”就是英語。當年在讀工科時,大家都嚴重偏向數理化,對文科只是敷衍了事,這導致他對外語的重視度遠遠不夠。而在之前的高考中,滿分為30分的英語試卷,他僅僅得了9分,大大拖了他的後腿。這樣一來,他更加將學英語視為畏途了。
但客觀事實是,通不過英語考試,徐曙光就申請不到學校和獎學金,更不可能漂洋過海前往美國。沒有辦法,徐曙光的準備工作只能先從英文開始,一邊工作一邊複習。經過三年的準備,他終於通過了托福、GRE考試,並在航天部一些熟識的外籍專家的幫助下,爭取到了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以下簡稱“南加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學校口試過關後,還得到了助教獎學金。
從此,徐曙光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將完全擺脫在中國時那種既有的發展路徑,到一個神秘的國度去找尋新的機遇。當他再度回到中國時,將以完全不同的面貌示人——他將被稱做“創業家”。
南加州大學是獲得美國聯邦政府“研究與發展”經費最多的10所美國私立大學之一,並且為全美大學的前30名。在佛羅里達大學調查中心,南加州大學被列為全美第12名頂尖研究型大學。南加州大學在商學、理工及傳播等方面極負盛名。南加州大學共有學生30000多人,其中約有外籍學生4000名,是全美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
在南加州大學,徐曙光獲得了套用數學碩士學位和電腦工程碩士學位。隨後,他又在這所學校攻讀了金融與運營研究博士學位。
在當時,對比中國的高考,其實出國留學才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了能順利出國深造,經專家支招,徐曙光採用了一個非常討巧的方式——申請了套用數學專業。他之所以申請這個專業,主要是因為美國學生選擇套用數學的不多,相對比較偏門,外國學生比較容易被錄取,獎學金也相對好拿。
“只能先進去了再說,你只有在打開了一扇門之後,才會發現新的機會。你也只有在這個新的領域裡展現自己,別人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如果從一開始就追求盡善盡美,非此不要,那就很可能連第一關都過不了,所有關於以後的美好構想,也都只是空中樓閣。人生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而不是老讓自己在兩個極端之間進行選擇。”
徐曙光把這種方式總結為:做事一定要做大機率的事情。
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留學生,剛到美國的徐曙光其實處境相當艱難。初到洛杉磯,他遭遇了接機人遲到的尷尬:孤身一人,身在異國他鄉,語言不熟悉,拖著一個大皮箱在機場足足等了一天,連求助的地方都沒有。當時他的心情非常鬱悶,還花了一美元,從一個黑人手裡買了半包駱駝牌香菸。他說:“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讓我非常討厭接人遲到,並且將心比心,養成了接人從不遲到的習慣。”
到學校之後,第一學期,這個留學生還在課堂上大大地出了一回洋相。當時,一位德國籍的老師、原數學系系主任Dr?Markovitz給他們上大班課,徐曙光舉手向他提了個問題,沒想到,老師根本聽不懂他那磕磕巴巴的英語,幾次重複之後,老師不耐煩了。
“你把他的問題翻譯一遍!”老師指著徐曙光旁邊的一個台灣學生說。
徐曙光的臉馬上漲得通紅,整個學期下來,他再也沒敢提過一個問題。
但這位德國系主任沒有料到的是,期末考試的時候,滿分100分的試卷,英語結巴的徐曙光竟然得了148分,他連60分的附加題都差不多全答對了。而第二名,分數只有他的一半。
從此以後,Dr?Markovitz對他刮目相看、照顧有加。每逢徐曙光需要什麼推薦或者證明的時候,老師總是積極地幫助他。這倒讓徐曙光感到很不好意思。從這件事情徐曙光看出,贏得別人的尊重靠的是業績,而不是金錢和關係。
初出茅廬(短暫的遺傳工程學生涯)
等到徐曙光獲得套用數學專業碩士學位後,當時的美國正要開始發展人體基因解析學,也就是對DNA進行解析,這是個投資規模達20億美元的“遺傳工程項目”。
人體共有5萬~10萬個遺傳基因,由20多種胺基酸組成,這些基因組成了人的“生命設計圖”。破譯這張“生命設計圖”,找到引起各種疾病的基因,就能夠確立治療諸如癌症、愛滋病等疾病的辦法。被破譯的“生命設計圖”幾乎在所有的產業都有著廣泛的用途。因此21世紀被稱為“生物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被視為“新的戰略物資”,成為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的高新科技領域。
由於基因解析更多時候需要數學知識去推導、演算,成績優秀的徐曙光大有用武之地,導師Dr?WatermanDr?Waterman:美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套用細胞學》雜誌創始人兼主編,目前還是清華大學客座教授。Dr?Waterman運用數學來研究基因資料庫,主攻老年痴呆症遺傳方面的問題。他的思維非常廣泛、新穎,也是從美國國家衛生局每年得到研究基金最高的一位科學家。便希望他往這個方向發展。為了使這個對生物學一竅不通的數學系學生儘快上手,導師還特地安排他去進修遺傳工程學。
當時美國遺傳工程學的領軍人物Dr?Finch,也在南加州大學任教(他被稱為對南加州大學最有貢獻的12名教授之一)。Dr?Finch十分看重徐曙光,只要徐曙光一進實驗室,不管有沒有開始幹活,就按8美元/小時的規格付費給他。徐曙光簡直算是個小富翁了,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人們一個月的工資普遍才幾十元人民幣。
當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這使徐曙光認識到中美之間的價值觀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一天,徐曙光走進實驗室,看見一個平時和自己關係不錯的女博士正在埋頭做實驗。他走過去,從後面輕輕拍了一下對方的肩膀,想跟她打聲招呼。沒想到對方竟然驚恐地回過頭來,神情大怒!徐曙光嚇了一大跳,連連向她解釋和賠禮道歉。
“要是在中國,這只是一個很小的玩笑而已,但在美國情況就不同了。美國人很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私人距離,如果處理不得當,很簡單的一件小事都可能引發大糾紛。”
到了期末考試,遺傳工程學的課程共有150人選修,但只有7個學生得到的成績是A,徐曙光便是其中之一。Dr?Finch很高興,打算繼續好好培養他。不過,這些“一相情願”的老師們沒想到的是,徐曙光其實並不喜歡做生物實驗。他覺得,一個小實驗就要花好幾天時間,很難即時看到結果,非常枯燥無聊,他很沒有這個耐心。更何況,千百次的實驗,得到的或許依然只是失敗的結果。在當時的徐曙光看來,這樣的“浪費”他是不喜歡的。
一件小事促使徐曙光下定決心離開。一次做實驗時,他不小心弄斷了裝滿試劑的試管,碎玻璃在他手上拉出了一道長長的傷口,鮮血淋漓,裡面的試劑也灑了一手。
徐曙光當時嚇了一大跳:“如果是傳染病細菌或病毒,那就完蛋了!”大家都知道,生物實驗裡培養的細菌,誰也搞不清到底帶了什麼病毒,會有什麼危害。到時候,能不能治療,還是個問題。
幸虧這只是非病毒類試劑,這次經歷對徐曙光來說只是一場虛驚。
但是,這件小事促使徐曙光最終下定決心:不再在這個“乏味”、“危險”的實驗室里待下去。
“遺傳學最需要數學家,如果你能堅持,5年之內你將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Dr?Finch非常惋惜地說。徐曙光是他發現的一棵很好的苗子,他正打算把自己的畢生經驗都傳授給他,師徒倆聯手在遺傳學界大大作為一番。
然而,一切剛剛開始,卻又戛然而止,徐曙光去意已決,Dr?Finch已經無法達成這個“一相情願”的心愿了。
“對於這一段經歷,我回過頭來想都覺得比較可笑。”徐曙光回憶上述經歷時說,“我是從1988年開始研究遺傳工程的,這是一門非常艱難的學科,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當時在世界範圍內非常少,但技術卻非常領先。那時候人體基因還沒有被解析出來,我們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解析人體基因,但是我不喜歡在實驗室里做一些生物實驗、化學實驗,我覺得做一個實驗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了,就漸漸失去了耐心。我選擇了離開,我覺得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美國商界嶄露頭角(加盟百老匯)
1990年5月,徐曙光在攻讀博士期間,經過導師的推薦,獲得了到美國百老匯連鎖控股公司(BWY?NYSE)實習的機會,成為了一名實習財務分析師,負責處理公司財務方面的事務。
百老匯是一家名列世界500強的大型百貨連鎖企業,也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百年老店。當時,公司擁有2?5萬名員工,每年的營業額達到25億美元。然而,來自遙遠東方的實習生徐曙光,卻只趕上了這個商業帝國落日的餘暉。
事情得從頭說起。20世紀80年代,百老匯風頭正健,是全美第六大零售連鎖商,也是美國股市的一顆新星。1984年,另一家同業公司——The Limited希望收購百老匯。當時,百老匯的股價是每股20美元左右,The Limited給出的收購價是每股35美元,但百老匯的董事會沒有同意。請求被拒後,The Limited在二級市場上發起了惡意收購。為了對抗,百老匯啟動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毒丸計畫”毒丸計畫:毒丸(poison pill)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最初是指目標公司向普通股股東發行優先股,導致新股充斥市場。一旦“毒丸計畫”被觸發,其他所有的股東都有機會以低價買進新股。這樣就大大地稀釋了收購方的股權,繼而使收購變得代價高昂,從而達到抵制收購的目的。(在徐曙光個人看來,這是對市場極其不好的工具,是保護少數人利益的工具。),終於打退了來勢洶洶的The Limited。1986年,百老匯的股價漲到每股50美元,The Limited又捲土重來,給出了每股60美元的收購價格,但百老匯董事會還是拒絕出售,同時還第二次啟用了“毒丸計畫”。這一次,公司把大量好的資產變賣,給了股東每股17美元的分紅,把大量的現金分紅出去,兩次“毒丸計畫”下來,百老匯所有的現金、資源都用完了,董事會雖然保住了公司,但元氣大傷,公司的發展從此舉步維艱。徐曙光剛剛加盟百老匯的時候,公司股價還是每股十幾美元,但半年之後,每股只有2美元了。
百老匯旗下有125家大型百貨商店,每家商店有50萬種不同商品,這裡面的數據非常複雜。百老匯的IT部就有700名員工,專門處理各種數據,但還是滿足不了管理層的需求。管理層所需要的,是能夠綜合看到問題所在的分析。當時,徐曙光正好學過電腦工程學和商學,他的任務就是銜接IT部的分析和管理層的需求這兩個方面。
上班之後,徐曙光就開始做數據分析的工作,把成果提供給老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成本部分,因為公司每天的營收是看得見的,但成本卻要考慮很多折舊、稅費、工資等因素,相比而言要複雜得多,需要耗更多的心思去分析。“一家公司越是在緊急關頭,越是要把握好現金流,控制好成本。”徐曙光這么說道。
三個月的實習期很快過去了,徐曙光要回學校上課了,他的老闆、公司的CFO Brian則希望他留下來工作。
“你願意留在百老匯工作嗎?”一天下班後,Brian留下了徐曙光,單刀直入地問道。
“……”徐曙光一下子沒能反應過來,他被Brian毫無鋪墊的問話“嚇”到了,只是滿臉疑惑地看著對方。
Brian看到的,卻是徐曙光滿臉為難和艱難抉擇的表情。
“如果有需要,公司可以幫助你辦下綠卡!”Brian急急地補充說。他是一個很直接的人,習慣於美國式的說話方式,經常毫無顧忌地把心底的話說出來。他想,既然那么多公司都爭著聘請徐曙光,可見自己並沒有看走眼。
不僅是當時,直到現在,對於外國留學生而言,獲得美國綠卡,留在美國大公司工作,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心愿。
上述的對話過程,其實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短到徐曙光自始至終都沒怎么“醒”過來。但他下意識地感覺到,這對自己是個極好的機會,將成為自己在美國企業界起跳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而且,這個工作非常有趣,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這下子,徐曙光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還在公司大樓第35層的拐角處擁有了一間自己的辦公室。
其實,那個時候,徐曙光還沒有修完博士學位,但這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中國人知道,機會不等人,如果自己還按部就班地等到畢業再找工作,那么眼前的這個好機會肯定會成為昨日黃花。
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徐曙光的博士生導師Dr?Conway對此不是很贊同,她堅持認為,徐曙光只要好好地將書念好,在這個領域中有所突破,在學術上同樣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但這個假設已經無法在現實中得到驗證了。
在美國商界嶄露頭角(30歲的財務總監)
由於在公司重組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使得公司能夠在短時間內重新煥發生機,百老匯的財務團隊在業界獲得了高度評價,一些大企業也紛紛把他們列入了挖角的名單。
百老匯宣布與梅西百貨合併之後,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人事變動,“覬覦已久”的企業們看到了機會,向百老匯的財經團隊伸出了招賢的橄欖枝。
不久之後,徐曙光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百老匯的CFO Brian,被邀請到美國紐約上市公司Santa Anita娛樂房地產投資基金(SAR?NYSE)任總裁,全面主持該公司的工作。
Santa Anita娛樂房地產投資基金(以下簡稱Santa Anita基金)董事會對新任總裁Brian說,很欣賞他們在百老匯重組過程中的表現,希望他能再帶一些精兵強將過去。
於是,Brian邀請徐曙光一起過去,徐曙光答應了。
其實,從百老匯決定要與梅西百貨合併以來,徐曙光也一直在思考自己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合併之後,兩家公司的業務肯定要重新整合,併入到同一個部門。而百老匯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人員方面肯定得根據對方的規劃來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整和換血。這時候,僅憑工作勤奮、業績突出就能留下來,甚至獲得一個好職位嗎?如果跟著Brian一起跳槽去Santa Anita基金呢?徐曙光很清楚主管的為人,在整個百老匯重組工作過程中,Brian對他照顧有加。如果繼續留在百老匯,還能碰到這樣賞識自己的領導嗎?恐怕不一定。更何況,Santa Anita基金在業界也是赫赫有名,擁有100多年的歷史,能夠為自己的簡歷添上很有分量的一筆。
於是,徐曙光跟隨Brian進入了新公司,他也獲得了提升,新職位是財務總監。這時已是1994年,1964年出生於山東乳山的徐曙光正好30歲了。
20世紀初成立的Santa Anita基金擁有一個排名美國前三強的賽馬場,名為Santa Anita Race Track(聖塔安妮塔賽馬場),位於南加州的亞凱迪亞市,是全美最有名的純種馬賽馬場之一。自1934年以來,陸續引進的各種昂貴的高科技電子儀器,如磁控式柵門及電子定時器等,使聖塔安妮塔賽馬場更被南加州成千上萬的馬迷們視為賽馬季節中每天必到的朝聖之所。
聖塔安妮塔賽馬場每年有兩次熱鬧非凡的賽馬季,分別為10月上旬~11月上旬,和12月下旬~4月下旬,入場費依等級和日子,分為5~20美元不等。每逢此時,場內滿坑滿谷的人,嘶吼聲震耳欲聾。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雖然會被複雜的賭馬規則搞得一頭霧水,但賽馬季的聖塔安妮塔賽馬場也正是一般遊客湊熱鬧的好地方。
賽馬場在剛剛流行起來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台賺錢機器。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聖塔安妮塔賽馬場每年的投資回報率為100%,並且持續了20年。但到徐曙光加盟時,賽馬場的贏利已經遠不如當初了,這是因為現代人賭博都喜歡“及時反饋”,馬上下注,馬上翻牌,馬上見結果,但賽馬這種古老的方式,賽一場馬只需要2分鐘,等結果卻需要半個小時,年輕人都沒有這份耐心,所以這個行業的前景也就不怎么樂觀了。
正因為如此,聖塔安妮塔賽馬場需要開闢新的贏利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設立房地產投資基金。公司把賽馬娛樂所有的錢都交給房地產基金管理,用以發展其他業務。
徐曙光在投資基金待了一年時間,他協助Brian整理清楚所有投資項目,並設計了最優的投資組合。
當時,Santa Anita基金旗下還擁有醫療中心、大型購物商場、大型公寓投資等項目,為徐曙光以後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然而,正當徐曙光打算大展拳腳的時候,他卻不得不抽身離去,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救火”。
成為南加州最大建商
由於新公司沒有錢,只能選擇合建,各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南加州分公司開張以來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從房地產投資公司手中接過來的合作開發項目。
當時,南加州華人中最大的房地產經紀公司是僑福地產(George Realty)。該公司建立於1984年11月,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投資美國土地,以開發華人社區為主。後來,僑福地產經過重組,在4位股東的辛勤努力下,現已成為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亞太地區最優秀的房地產經紀公司之一,年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
一次,僑福地產在南加州的一位股東拿到了40英畝土地,打算開發。然而,在美國做房地產開發,需要經驗和資質,也需要和市政等擁有良好的關係,而且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大,包括整地、市政交付等費用。當時,美國普通城市裡一幢中等價格的別墅才只要20萬美元,如果各項費用控制不到位,開發商很可能血本無歸。
此外,土地開發還存在著很多與環保有關的問題,遠比中國的煩瑣。比如說,如果土地上有水源的話,就需要由美國軍方的工程師來勘察,確認開發不會影響到環境和泄洪後,才能發放開發許可證。還比如說,當地如果有鳥類賴以為生的植物的話,建築商先為鳥類找到合適的可以替代的生存之地,讓鳥類可以隨時回去覓食或者“居住”,否則就無法開發。
至於市政的配套設施,更需要考慮水電、公路、交通、衛生、消防、公安、教育、噪音等各個方面的因素,評估對它們的影響以及需要的費用。一著不慎,很可能滿盤皆輸。
一塊有待開發的生地,需要有工程師作出規劃,將市政、居民、環境等進行通盤考慮。規劃書出來後,首先要召集當地社區的居民開展“鄰居會”,只有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同意,才能算是通過第一關。然後,規劃書要遞交到市計畫委員會討論(一座城市一般有5個委員),並取得多數票同意。接下來便是為期30天的公示期,接受各方的反對意見。很多時候,建築商都不得不為一些細節問題反覆地作出解釋和修改,而後提交給市議會討論通過。
這樣一整套程式下來,少則一年,多則若干年,足以拖得開發商心力交瘁。要完成這些事情,開發商需要極具溝通協調能力的發言人,在各個不同的團體和人群中往來周旋,說服他們接受開發方案。而通常情況下,擁有土地的開發商往往不具有這種專業能力,而是需要交給專門的公司來做。這樣一來,投資商往往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把土地轉賣出去(當時地產還沒有復甦,這樣加不了多少價錢),要么找有能力的公司合建。
徐曙光的公司,就有能力把他們的“短腿”補上。
“其實,這些事情並不是很難,只是非常煩瑣。我們既然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就只能多做點事情了。”徐曙光當時就是這樣想的。
僑福地產買下那塊地後,將近7年時間,一直都沒能開發。一是因為當時美國正處於房地產熊市,市場低迷;二是找不到合適的建設商一起開發。如果以一己之力開發的話,成本和需要承擔的風險都是巨大的。
正在幾個老闆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們通過別人介紹認識了徐曙光,知道這家房地產投資公司的老闆能夠把各個方面的優勢都結合起來,並起到協調、疏導的作用。而這時的徐曙光,也正在積極尋找投資項目。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合作開發。
徐曙光一直認為,協調是管理的精要所在,企業必須協調股東、客戶、社會、員工和管理人員之間的衝突。
老闆的任務是創造出一個大於其各組成部分總和的、真正的、富有活力的整體,他要將投入於其中的各項資源,轉化為較各項資源的總和更多的東西。
資金方面,由於徐曙光還在協和地產工作時,便與不少銀行相處融洽,信用良好,銀行也對他知之頗深,貸款自然就要容易得多。
徐曙光一直謙虛地說,自己屬於運氣比較好的,這筆生意做得頗為順利。實際上,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個細節問題,將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解決於萌芽狀態,而不是久拖不決,使之成為愈演愈烈的矛盾。這也就使得,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意沒有什麼特別跌宕起伏的過程,但其實裡面包含了他很多的良苦用心。
三年過後,一片漂亮的社區在這塊200畝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徐曙光善於團結合作夥伴,這次合作雙方都很滿意,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裡,雙方又聯手做了不少的事情。徐曙光後來隻身回國創辦格林豪泰的時候,統一投資集團、僑福地產的老闆們也都成為他的投資方,給予了他莫大的支持。
“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捨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
從此以後,協和地產南加州分公司的發展進入正軌,徐曙光提供的這樣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一切:1998年,公司的營收為零;1999年,便達到了1000萬美元;2004年已經達到了1億美元。
酣戰經濟型酒店(業界的黑天鵝)
對於需要急速擴張的經濟型酒店來說,規模很重要,而規模同時也就要求企業有良好的資金基礎。如果單純依賴負債的話,槓桿越大,風險也越高,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引發“雪崩”效應。因此,負債經營要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
自2003年到2007年,高盛、美林的槓桿率猛增到28倍,摩根史坦利增加到33倍,資本充足率約在3%左右,實質是“用風險賭收益”,風險控制文化缺失。在這種高槓桿的贏利模式下,投資銀行家可以用10美元做300美元的投資,只要有3?3%的收益率(接近於美國國債利率),投行就可以保本;相反,只要損失超過3?3%,就會血本無歸。正由於這樣,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美國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收購,高盛和摩根史坦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加上之前垮下的貝爾斯登,華爾街排名前五的投資銀行相繼破產和轉型,意味著“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
但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假如說已經有一定的規模,那么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這家企業的資金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假如需要資金,也就說明這家企業的自有財力不是很強,從側面也可以說明規模不大。規模不大,也就很難吸引看重連鎖業門店數量的風險投資者了。簡而言之,小打小鬧就拿不到資金,也就形不成規模。在這個講究規模為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連鎖行業,這可算是致命的打擊了。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這就需要創業者發揮自己的智慧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缺乏規劃和實力較弱的酒店企業並不能形成一定的市場影響力,經過競爭後能立足於江湖的無非也就是錦江之星、格林豪泰、如家、莫泰、7天、漢庭等。
縱觀這些頗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經濟型酒店的資本運作模式,除了具有國企背景的錦江之星以外,大多走的都是引入戰略投資者,然後上市融資之道。
如家可謂是這種模式的一個典型代表。由於其著名的四人創業團隊中包括有“投資界教父”之稱的沈南鵬,啟動資金融資的重任當然交給了他。引入投資者後,如家如願在2006年10月登入美國納斯達克,延續了攜程的創業神話。如家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交易的開盤價為每股22美元,高出前日定價59?42%。當天納斯達克收盤時,如家股價為每股22?50美元,較其每股13?8美元的IPO價格上漲了63%。
至此,經濟型酒店這個行業開始引起投資界熱捧,這一類中國概念股也成為海外投資者熱議的一個話題。一時間,海內外投資者都將目光放到了如家、經濟型酒店、新型經營理念的消費類企業身上,類似的企業也紛紛獲得了大筆風險投資。
就好像歷史上在沒有發現黑天鵝以前,大家都認為只要是天鵝,它一定就是白色的一樣,假如沒有意外,人們肯定也認為格林豪泰也會“循規蹈矩”,走上同樣的發展道路。實際上,也有很多風投慕名找到徐曙光,表示願意給格林豪泰投資。
但黑天鵝恰恰出現了,格林豪泰沒有引入風險投資,而是依靠自有資金維持和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