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簡介
墓門石刻一組:門楣刻翼龍、蓮台、火焰及寶珠紋。門楣、門框、戶樞上的紋飾均用陰線鏤刻, 間以減地法突出主要花紋;門枕石刻兩臥獸圓雕。陶俑均灰陶, 手制,施朱墨色,間以青綠或鉤金。武士俑兩個;騎馬武士俑兩個, 馬的造型圓渾小巧, 腿短,身短,甚肥壯。騎士別具風格 ,身披軟鎧,戴卷沿帽,面帶微笑。尚有殘女俑二十多個,陶馬、鎮墓獸雕刻均極精工。 隋代的壁畫墓發現不多,山東嘉祥徐敏行墓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墓,此墓的過洞繪武裝侍衛,墓室內有四神、牛車、女侍、犬、傘蓋、鞍馬,後壁為墓主人夫婦坐帳內飲宴,帳前列樂舞。穹頂繪天象圖。墓室北壁繪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西壁畫備騎出行圖,上方殘存白虎的部分軀體。東壁畫徐侍郎夫人出遊圖,上方殘存青龍軀體。南壁墓門兩側各畫持劍武士。門洞橫楣上畫1奔馬。門洞內左右牆面各畫門下小吏和侍僕2人。門洞外東西牆上各畫1守門人。墓主夫婦身後屏風上所畫山水,用墨後著地,敷彩近於淺絳,這種畫法未見畫史記載。天象圖所畫月中桂樹,用落茄點或濃淡相間的水墨畫法,也是一種較特殊的畫法。是最早發現的隋代墓室壁畫。
墓室壁畫
墓室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壁畫。墓室後壁為墓主人夫婦坐帳內飲宴,帳前列樂舞。穹頂繪天象圖。墓室北壁繪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西壁畫備騎出行圖,上方殘存白虎的部分軀體。東壁畫徐侍郎夫人出遊圖,上方殘存青龍軀體。南壁墓門兩側各畫持劍武士。門洞橫楣上畫1奔馬。門洞內左右牆面各畫門下小吏和侍僕2人。門洞外東西牆上各畫1守門人。墓主夫婦身後屏風上所畫山水,用墨後著地,敷彩近於淺絳。這種畫法未見畫史記載。天象圖所畫月中桂樹,用落茄點或濃淡相間的水墨畫法,也是一種較特殊的畫法
《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徐侍郎出行儀仗圖》《徐侍郎夫人出遊圖》
,以及侍衛、門吏諸像。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畫人物都用鐵線描,平塗顏色。著色以重彩為主,個別處兼施淡彩。這些壁畫的出土,填補了國內隋代壁畫空白。
彩繪武士陶俑
嘉祥徐敏行幕出土,是專門用於隨葬的鎮墓武士。通高41厘米,為泥質灰陶,經模製燒制而成,其燒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這件武士俑的造型為立姿,雙目深凹,高鼻樑,頭戴護耳烏首形盔,身穿褥褶服,外披魚鱗甲,前胸及後背各置有兩塊圓形鎧甲,脖領部圍有網紋護頸,腰間系寬頻,足登薄底靴,左手按住高於胸部的獸面紋盾牌,右手下垂作持物狀,手心中空,原來手中可能握有某種木質模型兵器,武士俑立於方形底座上,通體及盾牌上面分別施赭石、大紅、粉紅、深綠、白、黑等彩繪。這件武士俑的形體造型勇猛威嚴,人體比例適當、優美。
彩繪陶俑是古代人在燒好的陶俑上面,根據其陶俑的造型特點,用各種顏色描繪出其突出部位,使其顯得更加形象逼真。古代富有人家在生前過著豪華的生活,並使用大批的門衛武士為他們日夜守護站崗,他們夢想死後到了地下另一個世界,還要繼續享用生前那種榮華富貴的生活。因此,他們就把生前所使用的門衛武士,製成模型,隨葬其墓中,讓這些門衛武士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為他們服務,時刻守在墓主人的身旁。這些墓中隨葬陶俑的習俗,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人民對前代埋葬習俗的推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封建迷信極為盛行。
帶托泥大榻·
發現的更早、更成熟的漢化椅子圖像應見於隋墓壁畫《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墓主人徐敏行卒於584年)。坐椅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用材瘦勁,比例勻稱,這兩點近於明式家具; 扶手和搭腦均出頭,搭腦中間向上凸起,兩端向上微微勾卷,這種搭腦形式對後世影響很大。假如其搭腦兩端向上勾卷得再厲害一些,就成為宋、元時期盛行的“牛頭形”搭腦; 細圓柱狀椅腿有“收分”,即從下到上由粗逐漸變細,是受到我國傳統木建築中常用的“收分”技術的影響。這些都成為後來漢式椅的一些基本要素,明顯要比前面提及的,比它晚了近兩百年的唐代高元墓室壁畫中的椅子更成熟一些。 這是今天能見到的最早的漢化椅圖像的兩把椅子之一(另一把是唐天寶十五年756年高元墓室壁畫中),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在接受外來思想而使之適應於國情的非凡能力和手段,這一點是令人尤為驚嘆的。當時的中國家具雖受到了外來家具的巨大衝擊,但經過一番吐故納新後,中國古代的家具設計者和製作者們成功改造了外來家具,並使之順應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形成了隋、唐和五代家具的新格式,同時也為宋代家具的發展和明式家具的昌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