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861—1939),字莞珊,莞城人。幼年在父親指導下讀書,成年後,在塹頭做私塾老師。光緒十九年(1893年),鄉試中舉。次年,會試中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即赴山東候補知縣,因父親去世,棄官返回東莞。徐夔揚在東莞創辦了男子工藝廠、女子工藝廠、農林試驗場、農工商半夜學校、勸業、勸學所等,任實業所所長,不領取任何報酬。對於邑中公益之事,均能任勞任怨,極力促成。戊戌維新時,全國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徐夔揚在東莞倡導辦起了東莞學堂(東莞中學前身),並親任校監(1902—1911年)。同時,又創辦了十多所國小,莞人中有不少出自他門下。徐夔揚不僅受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更受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思想影響,思想較開明進步且無黨派之見。
當廣東法政學堂成立時,徐夔揚毅然入校讀書,希望能為國出力。中學裡有同盟會會員的教師、學生。他還保護黃俠毅、林直勉等學生(同盟會會員)宣傳革命。1914年,徐夔揚出任南海初級檢察廳監督。
1919年,被推選為廣東省第二屆省議會議員,並被督軍公署、省長公署聘為高等顧問。曾提出整頓吏治、推廣教育、振興實業、禁菸禁賭等六項建議。1924年,議員任期屆滿,遂返鄉里,與楊錫光等十二人結為鳳台新社。“七·七”事變後,徐夔憂國憂民,他支持組織鐵血劇社,演出抗戰救亡話劇。莞城淪陷,徐夔揚到了香港。1939年4月於香港去世,享年80歲。在其影響下,子女都參加了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