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鰓目(Opisthobranchia)是一類較為特化與分化的海生蝸牛與蛞蝓(海棲腹足綱軟體動物)成員的分類,在異鰓總目中。後鰓目生物包括很多科有外殼的泡狀蝸牛,及頭楯亞目(Cephalaspidea)中的泡螺。此外亦包括其他亞目,有囊舌亞目(Sacoglossa)、無楯亞目(Anaspidea)海兔、海棲的海天使(英語:sea angels)及海蝶(英語:sea butterflies),以及含有多科的裸鰓亞目(Nudibranchia)。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 腹足綱 Gastropoda
亞綱: 直腹足亞綱 Orthogastropoda
總目: 異鰓總目 Heterobranchia
目: 後鰓目 Opisthobranchia
Henri Milne-Edwards, 1848
定義
後鰓目生物的特徵為有兩對觸手及一個鰓在心臟的右邊(此分類的英文名稱由希臘文opisthen引申出來,後面 + brankhia,意義為鰓)
命名歷史
後鰓目生物的英文名稱"opisthobranch"是由約翰尼斯·提艾利(Johannes Thiele)在1931年所命,當時他認為後鰓目生物是腹足綱的三個子分類之一,其餘兩個為前鰓類(Prosobranchia)及有肺目(Pulmonata)。
分類歷史
後鰓目生物曾經為一個嚴謹的分類目,低近期在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顯示出後鰓目生物的復系群(polyphyly)特性。後鰓目生物因此不再為一個嚴謹的分類目,而被切割成為九個不同的目,合起來稱為下異鰓類(lower heterobranch)。
外表
外殼
後鰓目生物主要為軟體海棲生物,擁有一個已縮小或不存在的外殼,沒有鰓蓋(operculum)。
頭部
後鰓目生物的套膜(mantle)與頭部的分界並不明顯。其近口的觸手用作導向。觸手的後方有鼻通氣管(rhinophore),通常為一個複習的嗅覺器官。
身體
後鰓目生物的身體經歷矯正扭轉,進化的以180°逆轉其最接近的祖先的扭轉(Torsion)。
足部
足部的中央為腳底,用作移動。足部的側面進化成疣足(parapodia),為翼狀肉質的發展物。 在部分亞目如有殼翼足亞目(Thecosomata)及裸體翼足目(Gymnosomata)等,她們的疣足會用作游泳。
顏色
很多後鰓目生物都有鮮艷的顏色及刺般的細胞,用意為告知獵食者去避免以她們為食物。
後鰓類與肺螺類
兩者的關係
後鰓目估計為側系群(paraphyletic)(Haszprunar, 1985),雖然仍然有爭議,但估計後鰓目引致有肺目的出現。
分類群組的改變
有肺目可能為個別後鰓目分類的姊妹群(sister group)。所以後鰓目並不是一個單系群(monophyletic group)的分類,而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分類單元(taxon)。後鰓目現在被認為是直腹足亞綱的亞目中。但現在後鰓目的舊分類仍然可以在很多說明書及網站中找到。
其中一個分類版本
後鰓目亨利·米爾魯·愛德華(Alphonse Milne-Edwards), 1848(海棲蛞蝓 sea slugs)
頭楯亞目(Cephalaspidea)P. Fischer, 1883(泡螺 headshield slugs)
囊舌亞目(Sacoglossa)von Ihering, 1876(吸液蛞蝓 sap-sucking slugs)
無楯亞目(Anaspidea)P. Fischer, 1883(海兔 sea hares)
背楯亞目(Notaspidea)P. Fischer, 1883(側鰓蛞蝓 sidegill slugs)
有殼翼足亞目(Thecosomata)Blainville, 1824(海蝶 sea butterflies)
裸殼翼足亞目(Gymnosomata)Blainville, 1824 (海天使 sea angels)
裸鰓亞目(Nudibranchia)Blainville, 1814 (裸鰓海蛞蝓 nudibranchs)
Infraorder Anthobranchia Férussac, 1819
Infraorder Cladobranchia Willan & Morton, 1984
一個在2004年出版,新的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後鰓目七個主要世系的新定義。
圖片
外部連結
[1] 後鰓目 http://www.itlearner.com/google_commonweal_ad/zh_TW/what_is_opisthobranch_mollus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