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湖社區

後湖社區,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西部,書院街道在原後湖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新社區。

後湖社區

後湖社區是書院街道在原後湖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新社區,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西部,東起航空路,西至寶成路,北接文化西路,南抵後湖二路,面積1.5平方公里,共1707戶5121人,黨員257人,其中自管黨員56人,轄區內有市、區、街單位8個。近年來,按照社區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社區積極探索“村改社”新路子,推動三個創新,實現三個轉變,開創了社區建設的新局面。?原後湖村是一個城郊型農業村,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加快,村集體絕大部分土地被徵用,村民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大多進城入市務工經商,有的購房置業,成為“準市民”。加之孝感學院、長途傳輸局、孝南電大、書院中學、微波爐廠等企事業單位入駐,以及轄區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大量“單位人”、“生意人”和流動人口來此安家落戶,使後湖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城中村”,原有的行政村管理理念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求,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更好地為轄區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施“村改社”,實行社區管理,才是治本的關鍵所在。在實施“村改社”推進社區建設過程中,部分村幹部和民眾不理解,思想不通,有的認為後湖是個村,維持現狀日子可過,組建社區可能引發一些矛盾糾紛,沒有必要找“虱子咬”;有的擔心組建社區後原有村集體資產由社區共享,存在牴觸心理;有的害怕建立社區後,工作多,麻煩多。針對這些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我們先後召開全體黨員、村民組長會和村民代表會,學習有關社區建設的檔案精神,組織村民代表到周邊“村改社”型社區實地參觀,把上級政策交給民眾,把實際情況告知村民,承諾“村改社”後集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不變,講明“村改社”管理模式將給居民帶來的各種便利,消除疑慮,統一思想,使大家認識到“村改社”是大勢所趨,是現實所需,是發展所要。增強社區觀念。通過宣傳欄、橫幅標語多種形式,利用各種會議和活動,在轄區廣泛宣傳“村改社”的重大意義,並在《孝感晚報》等新聞媒體上對後湖社區建設情況進行報導,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強化村民的城市意識、市民意識,強化轄區單位的社區觀念,形成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共識,從而使轄區單位和居民理解、支持、配合併參與到社區建設。?加強陣地建設。按照“六有”標準,捨得出人、捨得出資、捨得出物,盡力加大社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利用後湖村集體投資300多萬元興建的面積達5000平方米原村辦公場所,追加投資10餘萬元進行重新裝修,配齊辦公設施,建成了“一廳式”社區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居務公開欄和集電化教育室、市民學校、人口學校於一體的社區活動室,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較齊備的學習、工作和娛樂場所,使社區居民切身感受到社區建設帶來的明顯變化。?社區黨建是社區建設的核心和紐帶。“村改社”後,新成立的社區不僅面臨著如何搞好原來自有黨員管理的問題,還存在著轄區外單位回歸黨員、流動黨員、下崗黨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員等管理的“真空”。為實現社區黨建工作的有效銜接,我們從轉變機制入手,調整工作重心,把原來的村級“小黨建”轉移到以社區為中心的“大黨建”上來。?通過選、轉、聘,加強社區組織建設。為適應“村改社”的工作要求和“大黨建”的工作格局,在原有後湖村黨支部的基礎上新成立了後湖社區黨總支,並通過選、轉、聘等途徑,配齊配強社區領導班子,充實社區黨總支力量,切實提高社區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按照身份、待遇不變的政策,街道黨工委選派綜治辦主任、人武部副部長石小強到後湖社區任總支書記;對原3名村支部成員進行考核和系統培訓,合格後直接轉任為社區黨總支班子成員,與社區居委會交叉任職,實現由村幹部到社區工作人員的轉變;對社區政治思想素質好、熟悉城市管理、善做民眾工作、熱心公益事業、支持社區建設的黨員積極分子,條件成熟的由街道黨工委聘任為社區黨總支班子,共吸納原後湖賓館下崗黨員鄒三福、民營企業漢源電子有限公司黨員陳強等2人進入社區黨總支。採取幫、掛、聯,健全社區黨建網路。為掌握準確情況,我們組織人員對轄區單位黨員、流動黨員、下崗黨員進行認真細緻的調查摸底,採取“幫、掛、聯”的辦法,在社區開展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幫”:即在有3名以上黨員的單位幫助建立獨立的黨支部;“掛”:即黨員人數不足3人的掛靠社區組織建立聯合黨支部;“聯”:即沒有黨員的由社區黨總支派駐黨建聯絡員。目前,後湖社區共建立集體經濟黨支部、聯合黨支部、非公有制經濟黨支部等3個黨支部,建立社區居民黨小組4個,派出黨建聯絡員3名,使社區黨組織向轄區單位、居民小區、企業、樓棟、市場延伸,實現了有黨員就有黨組織管理目標。[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