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港村

後港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園鎮,地處泉州彎秀塗港區北岸,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村南側有港通海,海運船舶多泊於此,故稱後港。

基本信息

後港村

後港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園鎮,該村一條連線海港與縣城的寬闊公路穿村而過,一座座新落成的現代化小樓造型別致,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驟然躍入眼帘。但誰能想到,直到1998年時,後港還是全縣10大薄弱村之一,村財只有幾百元,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短短的十年里,該村緣何能發生如此巨變?“中國特色村”究竟特在何處?從以下一組數據便可窺見一斑:一個人口僅1800多人的小村莊卻擁有8家船務公司,航運總噸位達到23萬噸、年產值達5億元、上繳國家稅費1000萬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後港村地處泉州彎秀塗港區北岸,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村南側有港通海,海運船舶多泊於此,故稱後港。該村地處臨海,人均耕地面積不到3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漁業,八、九十年代因海洋資源枯竭,捕撈技術落後導致漁業生產滑坡,淪為半漁半農的貧困村,還是縣定的“村建薄弱村”,不僅村級班子人心渙散,而且村容村貌髒、亂、差,村民生活更是艱難。俗話說,窮則思變。為謀求生路,儘快摘掉“貧困”的帽子,後港人把眼光瞄準了自身得天獨厚的沿海地理優勢,經過對海運的地理、人文、技術和市場預期收益的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從特色產業入手,發展海上運輸業才能出路。事實證明他們的眼光是對的,創辦船務公司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出路,而且當時的海上貨運費用相對較低,貨源也十分充足,後港人開始嘗到了發展的甜頭,但隨即新的困難又擺在他們眼前。由於後港的海運業是在傳統家庭式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船運力噸位偏小,導致企業運力規模普遍偏小,抗禦風險能力差、無法產生規模效益,而購建大噸位航舶卻又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資金”一時成為阻礙後港人實現致富夢想的最大攔路虎。後港海運業的發展可謂底氣十足、一年一大步。如泉州順達船務有限公司,以前只有兩艘載重1500噸的小貨輪,船舶運力偏小,經營效益不高。自98年在信用社貨款150萬元用於購建大噸位貨輪後,公司很快就搶占了市場先機,在短時間內便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成為了當地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目前,公司擁有4艘載重2.27萬噸的貨輪,年產值達4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法人代表陳松堅還是泉州市船東協會的副會長。現公司正與船廠商討2萬噸級貨輪的建造事宜,謀划進一步擴大海運規模。其實像“順達”這樣的例子只是一個很好的縮影,從98年至今,惠安縣農信社累計向該村發放船運貸款4.2億元,先後幫助“順達”、“興達”、“盛達”、“鴻安”等船務公司新購5000噸級以上運輸船十幾艘,產生良好的規模經濟效益。後港村迎來了勃勃發展的生機,他們自豪地稱:“只要能行船的地方,都是我們運輸的路線!”,全村的男人幾乎都成了駕海馭濤的高手,海運業已經成為後港村的支柱產業,更為他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全村工農業年產值達6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村財收入60萬元。在經濟上發展的同時,後港人不忘精心打扮他們安居樂業的家園:建設自然村的水泥路,實現全村道路水泥化;建設九曲溪,使原來堵漲為患的污水溝成為一道秀麗的風景線;完成全村近100幢別墅型新房的綠化,形成了一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設施齊全、衛生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有實力才有魅力,後港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他們贏得了無數榮譽:“中國特色村”、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聯繫點”、福建省“民主法治先進單位”、泉州市“市寬裕型小康村、文明村”、泉州市“海上運輸第一村”、惠安縣“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