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塘河社區

後塘河社區,成立於2006年9月,屬市政府推出的限價商品房。

望春街道後塘河社區

簡介

望春街道後塘河社區成立於2006年9月。目前現建成的有2個小區,陽光天地陽光嘉園小區,屬市政府推出的限價商品房。其中陽光天地小區於2006年6月交付使用,安置居民598戶,其中共安置低保家庭約80戶,位於徐家漕路228弄。小區東至徐家漕路公車站及關愛小區北區,南至徐家漕路,西至包家路,北至後塘河綠化控制線。小區占地62700平方米,由30幢多層和小高層住宅及四個地下車庫和商鋪等配套組成,總戶數1042戶。
陽光嘉園小區於2006年12月底交付使用,安置居民546戶,位於徐家漕路419弄。小區東臨廟洪路,南至春池路,西起柳鳴路,北至徐家漕路,總建築面積109052平方米。小區共有31幢多層和小高層住宅及地下車庫和商鋪組成,總戶數1108戶。
在市、區、街道等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社區自2006年9月正式掛牌開始為居民服務,2007年一月成立社區黨支部。社區工作以黨總支為核心,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宗旨,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力打造服務型社區,已成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社區聯合工會、社區共青團、社區老年協會、社區勞動保障站、社區殘疾人協會、社區各志願者隊伍等各類組織機構。
社區辦公室地址:徐家漕路451弄33號

浙江省餘姚市泗門鎮後塘河社區

[社區概況]後塘河社區位於泗門鎮建成區北部,距鎮政府駐地 0、5公里。元至正元年(1341),餘姚州葉恆修築大古塘,並沿大古塘北開挖了一條河流,曰後塘河,社區因以為名。2001年4月行政村合併,後塘河村、後塘河居委合併,仍稱後塘河村。原後塘河村,解放前設有泗門鎮八、九、十一保,1950年改稱泗門鎮八村、九村、泗北鄉九村,1961年稱塘後鄉友誼大隊、群聯大隊、群勝大隊,1966年合併成塘後公社紅升大隊,1983年稱塘後鄉後塘河村,1989年稱泗門鎮後塘河村。東與東大街社區接壤,南與西大街社區相鄰,西接泗北村,北連鎮北村,面積1、5平方公里。原有後塘河、牌軒下、塘後岸等自然村,現均改作街弄。總戶數947戶,常住人口2533人,設16個居民小組。2005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888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5029萬元,農業總產值402萬元,第三產業總值3452萬元。社區集體經濟收入54、1萬元,居民人均收入10008元。
[產業經濟]農業歷來是稻棉輪作區。1965年起,陸續創辦石棉製品廠、塑膠廠、電鍍廠、印鐵制罐廠、酒廠、包裝用品廠、菜類製品廠等十餘家社隊企業。1993年後,逐步轉制為民營企業。到2005年,境域內有各類企業42家。
[社區建設]宋末,泗門謝氏始祖謝長二奉理宗皇后謝道清之旨,自台州臨海避難來此,子孫繁衍,逐漸在今龍舌橋一帶形成四門市。至今,社區內仍有謝氏宗祠、蘭草堂等一批明清古建築。1965年,境域內住戶開始用電燈照明。1984年,所有居民喝上了自來水。2004年進行第二次電網改造,全社區配置變壓器5台,合計865千伏。到2005年,80%以上的居民翻建或新建了樓房。境域內所有道路安裝了路燈,新建公共廁所18隻,全部消滅了露天糞缸。
[社會事業]清末,謝黼平在謝氏宗祠西南創辦東山義莊慈善機構,有莊田1400餘畝,獲朝廷“樂善好施”匾。民國時,謝氏存著堂在十二房祠堂興辦學堂,解放後改為塘後國小。文化大革命期間,後塘河紅升紹劇團曾紅遍方圓百里。社區內現有塘後國小、泗門鎮初級中學、社區合作醫療室等。
[社區景觀]社區內的龍舌橋,即是古汝仇湖第四門舊址。大通路東端的開原橋,自唐至清末,一直是東山、開原兩鄉的界橋。開原橋西有初鑿於元代的琵琶漕,漕東為元代史教諭花園遺址,漕西是泗門謝氏五世祖、六世祖墓地,現為塘後公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謝氏宗祠是餘姚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蘭草堂是清代金華教諭謝煒的舉人府,堂前有一棵銀杏樹,樹齡在250年以上,已被列入省二級古樹保護名錄。
[發展目標]利用鎮政府在社區內興建商貿新區的大好時機,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壯大集體經濟,規劃在商貿新區開發居民住宅200幢,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居民安居樂業的生態環保型社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