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哥本哈根時代

後哥本哈根時代是指在簽訂了《哥本哈根協定》後,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態。在“後哥本哈根”時代,治理氣候危機和金融危機的解決良方在於轉型到低碳經濟,氣候治理背後也有各國爭奪世界經濟主導權的較量。

背景

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的排放

過去的40年,北極冰層厚度縮減40%。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過去的100年超過以前的3000年。世界範圍內,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高溫、乾旱、暴雨不斷襲來。最高氣溫、瞬間雨量突破氣象記錄的現象司空見慣。同時,氣候不再是一個僅限於氣象部門關注的問題。預估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繼續變暖。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極端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快速上升,諸如冰川退縮、凍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匱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受損等,這些氣象災害將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擴大;當喜馬拉雅山主峰上的景觀因為冰川的消融而發生改變,從而給包括尼泊爾在內的整個南亞地區造成了嚴峻的生態挑戰;當全球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威脅到太平洋小島上的原居民的生活時,位於南太平洋上的吐瓦魯,也許將成為首個由於氣候變化而沉入海底的國家。因此,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敲響警鐘。

現在有一種2℃的“地球升溫底線”的拯救地球的觀點。以歐盟國家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近年來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不斷提出地球升溫必須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否則地球將遭遇嚴重環境災難。為此,到2050年要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以上。關於這一問題,雖然國際上還存在諸多爭議。

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2009年12月7日~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當地時間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後閉幕。儘管《哥本哈根協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開發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但期望墨西哥會議解決所有的問題顯然過於樂觀和不現實。

表現

徵收碳關稅

後哥本哈根時代,已開發國家將積極或者變相推進碳關稅進程,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按照該法案,從2020年起將針對來自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邊境調節稅”,就是碳關稅。另外就是從2012年開始,2000多家航空公司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屆時,只要飛機經過歐盟的天空,就必須為排放的溫室氣體付費。我國幾十家航空公司均被納入了徵稅範圍。更有甚者,法國從2010年1月1日起,將針對法國國內企業和家庭徵收碳稅,同時還意欲藉此推行碳關稅。

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了已開發國家構造新的貿易規則的藉口和理由,甚至WTO也放風支持碳關稅,說是碳關稅符合WTO規則。因為世貿規則裡面有規定,出於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避免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節約可耗盡的自然資源的目的,是受WTO認可的限制貿易的理由。

打壓開發中國家

據統計,占全球23.6%人口的已開發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占全世界累積排放總量的79%。因此,已開發國家對於開發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不是那種可以討價還價的贈予,而更多帶有歷史補償性質,應該是無條件的。即便是現在,占全球23.6%人口的已開發國家年均能源消費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64.6%,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65%。已開發國家仍然在侵占公共資源中屬於開發中國家的那份。因此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為占用開發中國家資源而付費。
再加上,已開發國家由於在資金和技術研發上的雄厚實力,在低碳經濟領域已經有相當的技術儲備和社會民意基礎。如果在強大的內外政治壓力下,已開發國家承諾大幅度減排並且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可能會對其國內低碳轉型產生強大的倒逼效應。已開發國家或許會“因禍得福”,在低碳經濟時代重新獲得長期持續發展的潛力,並且重新拉開與開發中國家的差距。屆時,開發中國家不僅將面對已開發國家減排成功之後更大的全球減排壓力,並且將面對低碳經濟時代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更大的技術和產業鴻溝。
因此,開發中國家必須很清醒地認識到,即便已開發國家按照開發中國家的要求大幅度減排了也是遠遠不夠的。按照《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已開發國家要為開發中國家提供額外、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直到今天,已開發國家並沒有作出實質性承諾和切實行動,相對於減排行動,已開發國家的援助更像是一張空頭支票。
其實,在後哥本哈根時代,開發中國家更迫切需要的,不是已開發國家的減排承諾,而是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來補償在石化能源時代的“後發劣勢”,換取低碳經濟時代的“後發優勢”。

中國的應對措施

低碳革命

作為開發中國家,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期,且經濟成長很大一部分由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產業所牽引。2008年,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8.6%,並且,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比例在不斷提升。相應地,第三產業的比重只有40.1%。而美國目前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不到20%,第三產業的比重則達到近80%。
因此,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國政府在低碳革命中面臨的最大課題,這一過程將是艱巨而漫長的。2008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也是自2003年以來增幅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中,能源結構升級將是實現碳減排的一個重要途徑,即提高低碳能源比重,主要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利用量占比,發展清潔煤燃燒技術。
而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全球可再生能源與核能利用量占比在2007年就達到12%,美國為11%,歐盟達到16%,日本為14%。為此,中國政府表態稱,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利用量比重力爭提高到15%,其中,水電、核能、風電、光伏發電都存在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此外,中國作為煤炭供應大國,煤炭作為第一能源的現狀甚至在中長期都無法逆轉。因此,發展清潔煤燃燒技術同樣至關重要。
低碳革命中,最為有效和可行的碳減排途徑是節能。
而中國能耗水平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間。事實上,中國已經顯示出了很強的降低能耗潛力。2009年上半年,國內有色金屬和化工行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別大幅下降了20%和15%,鋼鐵、建材和石化行業的能耗水平分別同比下降8.4%、9%和8.2%。

開發新能源

到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比將達到15%左右,這將超過目前美國、日本以及全球平均水平,接近歐盟。
實際上,中國非化石能源供應非常豐富,未來增長空間巨大。目前國內水能僅開發了20%;陸地風能開發2.4%,海上風能則幾乎沒有開發,太陽能、核能的開發量也非常少。
而到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以及核電總裝機容量將分別從3000萬千瓦、180萬千瓦和4000千瓦大幅調高至1億千瓦、2000萬千瓦和7000萬千瓦,這給了中國新能源產業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節能降耗

節能降耗也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最有效手段。而且由於中國能耗水平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節能降耗有非常大的潛力和空間。
節能潛力主要來自四大領域:輸配電領域節能降耗、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以及交通節能。
工業節能的意義同樣重大,由於中國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產業對GDP貢獻比重非常大,因此,電機節能、鍋爐餘熱利用、鋼鐵廢棄利用、化工熱氣利用、水泥餘熱利用等領域的增長空間非常大。

減少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

減少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也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最直接手段。具體來看,一方面,針對高污染行業的除煙除塵以及脫硫將繼續推進,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碳匯。另外,增加對碳捕捉技術的研發投入也是重要途徑。
根據中國國家環保部的統計,到2008年底,全國已建成脫硫設備的火電裝機累計3.63億千瓦,形成年脫硫能力約1000萬噸,脫硫裝機占火電總裝機的比例由2005年12%提高到了60.4%。根據國務院的規劃,2009年,全國新增燃煤電廠煙氣脫硫設施5000萬千瓦以上。照此計算,火電脫硫裝機比例將提高到68.7%。
未來幾年內,脫硫設備在火電領域將受政策引導而進一步提高裝機比例,另外,針對煙塵粉塵的排放污染,除塵器也將得到政策的鼓勵推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