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塞·男兒生世間

此詩是《後出塞》第一首,這首詩寫士兵懷著建功立業的壯志應募入伍,親友送別,以壯遠行。詩歌描述了少年意氣風發,希望通過軍旅施展報復的雄心壯志,以及出征前的備裝壯行情況;作者用的是歡快的氣氛,顯示開元初年民眾對於唐玄宗的靖邊安民政策的支持,在必要的邊防情況下,此時與邊境的少數民族大多都有和平協定,政治也比較清明,故普通百姓中的年輕人都希望通過軍旅來改善政治地位,施展報復。當時讀書科舉雖已實行,但書絕非大多數平民百姓能讀得起的,所以軍旅依然是一種最直接、實用的途徑。

作品原文

後出塞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
閭里送我行,灼縈檔樂堋?
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作品注釋

⑴丘:有版本為“邱”。
⑵薊(jì):地名,今在北京西南。
⑶馬鞭:有版本為“馬鞍”。
⑷閭(lǘ)里:鄉親,街坊。
⑸庶(shù)羞:美味佳肴。

作品簡析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後出塞》五首寫的從唐玄宗開元(713-741)初年,到唐玄宗天寶(742-756)末年間幾十年的歷史縱向歷史變遷,通過一個軍人的一生反映出來。

作者簡介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