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腹地,北距泰山20公里,與之相稱姊妹山,也稱南泰山,南臨曲阜30公里,西靠大汶口文化發祥地20公里,總面積25萬畝,主峰海拔1027米,是山東省最大的森林公園之一。徂徠山交通十分便利,東有國防0九公路穿山而過,北有京滬高速公路臨山而建,西有京福高速公路、津浦鐵路,景區內有穿越東西的幹線公路30公里,可直達主峰--太平頂,並有通往各景點的分支路線。這裡歷史遺蹟眾多,相傳吳王伐齊魯曾在中軍帳駐軍紮營。老子、孔子也在此山會面談話,建有二聖宮,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徂徠山隱居。徂徠山是道教、佛教聖地,據傳“泰山老母"老家就是徂徠山,有古廟宇遺址30多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碑刻、刻石眾多,尤以"大般若經"、"波羅密經"聞名,與泰山經石峪、"金鋼經"同出一宗。徂徠山是山東省抗日武裝起義的革命聖地,並建有徐向前元帥題寫碑名的"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徂徠山自然景觀宜人,是建國後人工造林的全國先進單位之一,森林茂密,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盤亘崎嶇,秀水縈繞。有千年古松、古柏、古銀杏、古紫藤,有奇峰聞名的"鞦韆架"、"獨秀峰"、"貴人峰"等,山石多怪,山洞、山泉俱多,大汶河環繞徂徠山三面。泰山有日出,徂徠山有夕照,均屬“泰安八大景"之一,《詩經》記載有"徂徠之松"。徂徠山植物、鳥類、獸類、名貴藥材繁多,構成了大自然的完整體系,身處徂徠山,回歸自然之感油然而生。由於徂徠山地域廣闊,水、土、氣候獨特,在這裡可開發建設,潛力、優勢巨大。
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中部,東經117°16?@-117°20?@,北緯36°02?@-36°07?@,區域面積24萬畝,經營面積13.5萬畝,森林復蓋率達79.6%。徂徠山森林公園群峰疊翠,溝壑幽深,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最高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相對高度達800米。目前有植物797種,鳥類134種,獸類7種,西棲類3種,昆蟲700餘種。
特色景點
中軍帳,鞦韆架,天然大佛,千年古松,千年銀杏,徂徠夕照,汶水古渡。
資源情況
徂徠山自然景觀宜人,是建國後人工造林的全國先進單位之一,森林茂密,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盤亘崎嶇,秀水縈繞。有千年古松、古柏、古銀杏、古紫藤,有奇峰聞名的“鞦韆架”、“獨秀峰”、“貴人峰'等,山石多怪,山洞、山泉俱多,大汶河環繞徂徠山三面。泰山有日出,徂徠山有夕照,均屬“泰安八大景"之一,《詩經》記載有“徂徠之松”。徂徠山植物、鳥類、獸類、名貴藥材繁多,構成了大自然的完整體系,身處徂徠山,回歸自然之感油然而生。徂徠山森林公園群峰疊翠,溝壑幽深,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最高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相對高度達800米。目前有植物797種,鳥類134種,獸類7種,西棲類3種,昆蟲700餘種。 山區生物物種多樣,溫帶物種基本俱全,動植物種類達上千種。共有植物資源449屬789種。植被以常綠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主,復蓋全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水土保持較好,發生水土流失的小部分地區,流失程度在輕度以下。徂徠山多美松,《詩經·魯頌》稱“徂徠之松”,《水經注》記“山多松柏”,《鄒山記》載“猶有美松”。野生動物資源有狼、獾、山貓、雕、鷹、山雞、斑鳩等200餘種。物產豐富,出產大量名貴中藥材、山珍、茶葉和多種乾鮮林果,其中櫻桃居全國第一的優勢地位。公園內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史料記載,徂徠山歷史上曾是“松柏森森”(詩經有云:“徂徠之松,新甫之柏”)。“徂徠夕照”是著名的泰安八景之一。公園內有森林植物797種,隸屬131科,452屬,其中木本植物234種,草本植物563種,有國家級保護植物7種,如古銀杏、水杉、紅松、杜仲、核桃楸、黃連木等,有龍鳳松、迎客松等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千餘株;有何首烏、黃精等名貴中草藥。現有鳥類134種,隸屬14目、24科,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19種。有獸類7種,兩棲類3種。昆蟲多達700餘種,隸屬2綱、15目、120科。
主要景點
人文景觀
徂徠山人文景觀也很豐富。有四禪寺、光華寺、二聖宮、呂祖閣、大悲庵、隱仙觀等十幾處祠庵廟宇,有中軍帳、竹溪六逸堂、徂徠書院等十幾處名勝古蹟,有“大般波羅密經”、“煉丹爐”、“貧樂岩”、“臥龍”等隸、草、篆名人石刻15處,還有曹植、李白、杜甫等歷代文人的足跡、墨刻。值得驕傲的是,在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打響了山東抗日武裝鬥爭的第一槍。為紀念徂徠山起義勝利50周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於1987年10月建立“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建立以來,前來瞻仰憑弔者絡繹不絕,每年達上萬人次,已事實上成為我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間,擬規劃建設以下景區:
大寺景區
位於公園東首,面積1727.1公頃,是入園的第一景區。景區以近代人文景觀為主。具有游賞和生活管理兩種功能,屬二級景區。共有景點景物6個,其中主要景點3個,包括徂徠山起義紀念館,徂徠山起義紀念碑,萬英亭等。
該景區以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同時建設和完善公園管理和旅遊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新建徂徠山起義紀念館,萬英亭,跑馬場起點服務工程,靶場,修復法雲寺、青雲寺;開闢停車場,建設售票處及辦公服務等設施。同時,搞好入園道路整修和綠化。
望山
為徂徠山西園門南450米處的一座孤立小山。海拔258米。據傳,古時一外鄉人乞討至泉頭時,遇暴雨,四周一片汪洋,無奈爬到附近山上避難。外鄉人站在山頂向北看,發現一個村莊,向西看也發現一個村莊,於是便有了北望村和西望村,而他避難的小山便被稱為望山。後來,北望、西望的人不斷往南、往東搬遷繁衍,又形成了現在的東南望村和西南望村。
滄浪溝
從徂徠山西園門進山,團山溝、春陽坡溝、東山溝匯成溪流,流經大寺前折而西向,因溝窄且多巨石,水在石上激出飛浪渦流,故名滄浪。如今滄浪溝上下修了三座小型水庫,增加了新景點。
曬纓台
古時滄浪溝中有一巨石,屹立溝中,高約6米,石頂平闊,面積近80平方米。西漢王莽攝政時,赤眉軍移鎮徂徠山。王莽派出大將王匡、廉丹前來征剿,赤眉軍大獲全勝,凱旋迴歸徂徠山營地,在滄浪溝擦洗刀槍上的血跡,並在此石上晾曬纓槍,故稱此石“曬纓台”。1976年泉頭村民取石砌壩,蓄滄浪溝之水,曬纓台被毀三分之二,現所餘部分南北仍有7米左右,東西約4米。
寨山
位於徂徠山西園門北梁子400米處。據傳西漢王莽時,樊崇率赤眉軍曾在此安營紮寨。王莽派大將廉丹前來圍剿,廉丹戰死,赤眉軍大勝,今寨山頂西還有南北向的古城牆遺址200多米。
孤山
又名駱駝山。四禪寺南2公里處一孤立小山。遠看此山儼然一尊安詳大佛,站在山頂西望汶河,宛如一條玉帶南北延伸。山上奇石眾多,猶以駱駝石最為出名,故又名駱駝山。
位於徂徠山西園門東500米路北的馬頭山上。為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50周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於1987年建立。碑高23米,其中碑身高18米,底坐高5米,共用573塊石頭,取武裝起來參加抗日之意。碑前台階共5段、50級。其中,50個台階,代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台階的5段代表抗日戰爭的五個階段。碑名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碑文由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老戰士、時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六中隊隊長的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書寫。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大寺(四禪寺)前舉行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誓師大會,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打響了山東省抗日戰爭的第一槍。當時參加起義的有160多人。起義後,為迎接新泰、萊蕪的抗日隊伍,部隊轉移至光化寺並在周圍開展抗日鬥爭,為創建魯中地區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四禪寺
也叫大寺,位於紀念碑東北方向500米處的老團山腳下,創建於北齊河清二年(563年),由四位僧人籌建,後屢有增修,是頗具特色的禪宗寺院。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大雨,東山裂泉橫流,寺毀於山洪,殘存的石碑也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四禪寺現在的寺廟是1996年恢復重建的。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禪寺一進院落,建有山門、正殿和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長8.5米,寬4.1米,高5.7米,門內左右分塑哼、哈二將。正殿為大雄寶殿,長10.2米,寬8.9米,高7.2米,內塑佛祖釋迦牟尼金身及兩個弟子迦迪迦和迦諾迦伐蹉。四殿長7.0米,寬3.8米,高5.8米,供有觀音菩薩,她左手拿淨瓶,右手持楊柳枝,表示佛祖的恩惠遍及人間。東殿長7.0米,寬3.8米,高5.8米,供奉碧霞元君。院內有重修四禪寺碑。
中軍帳景區
以中軍帳為中心,面積1146公頃。區內森林茂密,溝深谷奧,森林、溝谷、奇峰、異石、溪泉等置身於蒼山環抱之中,可謂“萬疊青松千澗月,一曲流水四為山”。為公園奧區之一,空間開合變化較大,借景效果頗佳。是公園的一級景區。景區共有景點景物15個,其中主要景點景物8個:中軍殿、徂徠松、眺岱閣、金魚石、鞦韆架、森林浴場、動物園、植物園。該景區以森林景觀、動物景觀和奇峰異石等景觀為主,兼有中軍帳等人文景觀。主要遊覽和活動項目有:登山、遊覽、賞景和動、植物觀察、科考欣賞、開展森林浴等。規劃建設的重點是:修復中軍殿,新建眺岱閣,鞦韆亭,植物園,動物園,獰獵場等;整修至主要景點步游道;增設景亭,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
太平頂景區
以公園主峰太平頂為中心,包括太平頂、太平天府、馬場、驕頂等,面積1647.3公頃,為公園海拔高度最高的景區。區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山勢挺拔,溝深谷奧,山巒疊嶂,奇峰對峙,松刺蔭郁,花木扶疏,是公園地貌景觀及森林景觀的絕佳處。
光華寺景區
位於公園東端,面積1904公頃。以光華寺為中心,交通方便,設施完善,人文景觀,古樹名木較為豐富。規劃為二級景區。景點景物包括:光華寺、大悲庵、三義柏、古松、般若波羅密經,光華門6處,以光華寺、般若波羅密經為主要景點。該景區既是前三個景區動觀觀賞和活動的尾聲,又是下二個景區靜觀觀賞的序幕。自光華寺開始,遊人進入了以寺廟、古文化等為主的人文景觀觀賞階段,遊人至此,既可休憩,又可靜觀寺廟文化。
景區建設重點為:恢復光華寺廟,新建光華門(公園大東門),賽車場終點接待站,保護古樹名木、古壁畫、古經文。同時搞好服務配套設施和游步道建設,以豐富景觀,提高綜合接待能力。
磋石峪景區
位於公園東南端,面積748.4公頃,為公園一級景區。該景區以古寺廟,隱仙觀(磋石峪)為主景。四周群峰環抱,溪水清流,瀑布飛瀉,松柏蒼鬱,杏花滿谷,加之寺廟、亭榭、仙橋、石刻等人文景觀,真可謂世外桃源,徂徠第一。遊人置身其中,靜觀人文,尋仙仿古;動觀山水,欣賞秀麗的景色,身心得到無限的滿足。景點景物19個,重要景點景物10個,隱仙觀、呂祖閣、六逸堂、竹溪石刻、柳抱槐、煉丹爐、升仙台、九孔橋、貴人峰、磋石飛瀑等。
主要游賞和活動項目:祭祀、書法、賞景、佛教文化等。
重點規劃項目:恢復隱仙觀,趙洲庵等古建築。整修到各景點游步道,增加旅遊服務設施。
二聖宮景區
地處公園南部,面積1490公頃,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為主,屬二級景區。
區內以二聖宮為主景,主要景點沿溪分布,兩側峰巒起伏,巨石怪異,溝谷開闊,林木蔥鬱,燕語雀鳴,溪水涓涓,漫石穿隙,曲回入潭。人文景觀除二聖宮外,還有眾多的石刻等石文化。
景點景物14個,主要景點景物8個:二聖宮、竹溪佳景、徂徠夕照、獨秀峰、經石刻、駱駝餐秀、龜兔峰等。
主要游賞活動項目:賞景、懷古、野營、詠詩及石文化等。
重點規劃項目:恢復二聖宮、新建徂徠讀易堂、魯齋、狀元樓、整修整理泉水、溪谷、林地。進一步發展石刻等石文化,增加配套服務設施。
錦羅景區
轎頂
距主峰太平頂東南約1500米的一個山峰,在大寺至光化寺主幹公路路北。周圍時常雲霧繚繞,恍如仙境,使人疑為天上人間。相傳碧霞元君當年回歸故里時,曾停轎於此,故而得名。
飲馬泉
位於轎頂東南一公里處,是主幹公路南側50米處的一個泉眼。下有一泉池,長寬各3米,深1.5米。泉水清冽,終年不竭。相傳,西漢王莽篡政建立“新朝”,人民不勝其苦,赤眉起義爆發,曾駐軍中軍帳,大軍常在此飲馬,故名“飲馬泉”。
位於臥堯西南約40米處,東西長2米,南北寬1.5米,深2.5米。泉水甘冽,富含多種礦物質,常年水位不變。傳說,東漢末年,為避戰亂,幼年的諸葛亮曾隨家人遷居此地,看中此處為一風水寶地,遂定居於此,四載後離開。據說此泉為諸葛亮所飲用,故名“臥龍泉”。
神仙屋
又名聖泉宮、王母行宮,位於臥堯東北1公里。其南面地勢平坦,其餘三面山勢陡峭,奇峰秀麗,溝壑縱橫。相傳山陽有一戶人家為感念王母娘娘救命之恩而建。現存王母行宮、聖泉宮、神仙屋子等遺蹟。
雁翎溝
位於主幹公路南,是和臥堯相對的一條山溝,主溝內支溝遍布,形似雁的羽毛。相傳一個貧窮的放羊娃王小,得到一神仙所賜雁翎,從此衣食無憂。
鱷魚溝
位於饃饃石北1華里的一條東西向山溝。溝兩旁山勢陡峭,怪石嶙峋。相傳古時一條作惡多端的鱷魚占據此溝,為非作歹,禍害人民。呂洞賓為解民困,在此與鱷魚展開了一場大戰,鱷魚戰敗後化為一條山溝。
隱仙觀
位於礤石峪西北1000米處,東西兩側溪水潺潺,前沿山澗,後倚斷崖,松摩飛檐,雲掛獸脊。遊人入觀,有亂石可渡,有斷橋可通。據《泰安縣誌》記載,隱仙觀為明萬曆年間道士於元虛所創建。於為汶上人,年八十羽化,人稱蟬蛻真人。隱仙之名由此而來。隱仙觀整個建築群落依山就勢,結構布局自然巧妙,主要建築有呂祖殿、三清殿、玉皇閣等。呂祖殿西為三清殿,內塑有玉清(天始元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神像。殿前還有山神廟、崑崙洞等諸多景點。
十六峪景區
武聖堂遺址
在十六峪景區小土龍溝溝口下50米左右,劍劈石東北30米左右,是祭祀關羽的廟宇。武聖堂雖現已不存在,但在黃石崖村上邊有一個自然村仍然叫武聖堂小隊。劍劈石
位於武聖堂北200米,大魚池溝口,接近溝底。此石長12米,寬9.3米,中縫1.2米,傳說該石為一在山上修煉的神童一劍劈開,因此而得名劍劈石。
了兒石
位於武聖堂北800米處,十六峪路邊。該石外形似一塊很大的“水晶石”,高5.2米,寬5.6米。傳說有一老太太因盼望在山上修煉的兒子歸來,經常在此石上站立,故起名“了兒石”。
虹灣
位於黃石崖東北1000米,轉山子西側溝內。海拔275米,周長40米,面積133平方米,深2.5米。常年溪流潺潺,流水處一平面巨石,花紋斑斕,令人稱奇。
牛郎織女石
在了兒石西北100米,在溝底平整擺放著一塊巨石,長4.3米,寬3.5米,厚 1.2米,中間有一白筋,像銀河兩側的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故名牛郎織女石。
濯龍灣景區
世外桃源
濯龍灣溝下,雙泉村境內,生長著一片百年以上的板栗樹。古樸蒼勁,枝繁葉茂。進山公路從林中奇石間穿過,伴有谷中聲聲溪水,使人仿佛不覺中已進入了世外桃源。穿過世外桃源,為一大峽谷,有二十一曲十四潭之稱。此處連潭飛瀑,迸珠濺玉,奇石遍布,還有眾多傳說故事。峽谷全長4000米,沿谷上行,逶迤曲折,移步換景,最終可達太平頂。兩側山峰懸崖垂直高度可達130餘米,谷內流水清澈,四季不斷。
龍盤路
為遊覽濯龍灣大峽谷的必經之路,是多年來村民上山打柴、放牧、遊玩,開闢出來的小盤路。山路蜿蜒,盤于山腰,引人步入佳境。
龍王廟
由龍泉水庫沿盤路西行不足200米,松林深處溝崖上有一小廟,是附近村民祈求風調雨順而修建的,始建年代不祥,“文化大革命時損壞”。現在的廟是當地村民自發捐款重建的。
天寶寨
位於峽谷溝口,龍盤路便依此山勢延伸。由於該山地勢險要,故成為兵家安營紮寨必據之地。相傳赤眉軍曾在山頂修築寨牆,固若金湯。至今山上仍有石臼等駐軍遺蹟。
旅遊服務
門票
如直接去景點的話是50元/人,網上購票是30元/人。交通
徂徠山西側有泰安到良莊、天寶、樓德的公路和京滬鐵路、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由北側有泰安至新泰、京滬高速公路。山東側有09國防公路穿越徂徠山林區,並與京滬高速公路、泰萊一級公路相交,山南側有泰萊鐵路及泰安至新汶、方城、平邑、徐州的公路。
1.由泰安汽車站、四海商城西鄰汽車發車點、南關發車點發出的車輛途經泰樓、泰良公路至樓德、新泰、良莊、房村、徂徠方向,由南關站出泰城至舊縣、孫家疃、北望、西南望或黑石埠下車分別東行和北行1.5公路,即可到達徂徠山森林公園。
2.由泰安汽車站去臨沂方向乘車經京滬高速公路至泰安化馬灣出口,再由化馬灣乘計程車經09公路到光化寺,入公園東大門(光華寺門),時間約1小時。
3.由泰安汽車站發車,經泰良公路至新泰天寶鎮至茶石峪風景區入公園東南大門(茶石峪)時間約1.5小時,40公里,票價6元,每天一班。
4.公園內有一條貫穿各大景區的主幹公路,自西大門(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途經大寺景區、龍灣水庫、鞦韆架、中軍帳、上池、馬場、太平頂、教頂、臥堯、趙州庵、光華寺(東大門)出公園,也可由趙州庵至茶石峪、隱仙觀風景區,此公路約35公里,乘車旅遊可用一天時間,其餘各景點如步行旅遊,最少5天時間。
旅遊提醒
來時請穿旅遊鞋和或布鞋,多帶外衣,進入後應特別注意防火,遊玩中注意安全。山內野菜、泉水等眾多,遊客不可隨意採摘及飲用。由於景區面積較大,適宜驅車遊覽;步行上山者,可至太平頂景區後原路返回,不適宜再遊覽光化寺景區。
所屬城市:泰安
景點地址: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大寺
遊覽時間:遊覽該景區大約需要一天時間
推薦線路:紀念碑——鞦韆架——中軍帳——太平頂
特色小吃
時令野菜、炸薄荷、炸荷香葉、自製的野菜豆腐等特色小吃。★特色產品:在山上的住戶處可購買柴雞蛋、栗子、核桃等土特產品。
民俗文化
古蹟人文
徂徠山古蹟眾多。據初步普查,今存寺廟3處,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古樹名木千餘株。《詩經》、《史記》對此山有多處記載,歷史名人多有題詠,民間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吳王闔閭、孔子、漢武帝、漢光武帝、李白曾親自登臨,司馬遷也曾到達此處,汶河沿岸是春秋時魯國人才輩出之處。山上有吳王駐蹕的中軍帳,有西漢赤眉軍起義的根據地天勝寨,有北齊時的映佛崖摩崖刻石,有唐代大詩人李白與山東名士孔巢父等6人隱居處,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遺址等,歷史文物古蹟豐富。
八仙傳說
徂徠山是八仙之一張果老欲與碧霞元君只泰山比高低,倒騎驢從各地馱眾山疊在一起,後因山太高妖精眾多禍害百姓,被玉帝降罪,張一氣之下揮鞭抽之,所以成現在徂徠山。
化馬灣的傳說
傳說苟安於南宋的皇帝康王趙構曾經在徂徠山駐軍抗擊外敵入侵。康王曾在對面東北方向的山上修建宮殿稱王,故名康王殿。此山頭東、南、北三方山勢陡峭,西方為綿延的山脈,且背陰向陽,將這兒當作前哨陣地,易守難攻,是絕佳的軍事天塹。因天寶寨山位於峽谷的谷口,便在其上修建寨牆,作為瞭望放哨之用,便於及時發現敵情,以利備戰,站在此山向東望去,整個化馬灣鄉都盡收眼底。
說到化馬灣,這裡還有一個與徂徠山有關的故事傳說哩!傳說苟安於南宋的皇帝康王趙構曾經在徂徠山駐軍抗擊外敵入侵。據說康王在此駐紮時,上天賜與一窩神蜂,就住在我們前面的鏇風頂。康王有寶鑼一面,敲響此鑼,康王殿正南方的鏇蜂山上的馬蜂便會飛舞而至,在整個康王殿上方飛鏇不止,蜇傷敵軍,保護康王。康王有一女兒生性頑皮。一日,康王外出,不便攜帶寶鑼,便交給女兒保管。康王走後,女兒出於好奇,便敲響了寶鑼,剎時,整個康王殿上空飛滿了馬蜂,遮天蔽日,因未見敵情,瞬間消失。女兒看得哈哈大笑,女兒再敲,蜂再至,又敲,又至,四次敲鑼,蜂不至。康王走到半路,心覺煩亂,眼皮亂跳,掐指一算,知大事不妙,馬上趕回。此時正好有大批敵軍來襲,康王趕緊敲鑼引馬蜂前來助陣,事不過三,馬蜂連續被騙後,不再前來助陣。眼看命將不保,這時,受觀音點化的一匹戰馬突然從天而降,落在康王面前,康王趕緊跨上駿馬,快速突出重圍。擺脫敵人的追擊之後,人困馬乏,馬兒到一灣前飲水,不料戰馬見水即化,在灣邊化作一攤泥巴。從此便有了現在的化馬灣。由於寶鑼失去了作用,被棄置在山的東側,便有了現在的“錦羅”(諧音“金鑼”)。
三義柏的傳說
三義柏是一棵千年側柏,一本三株,氣宇軒昂,葉色翠綠,整齊如結義三兄弟,故名三義柏。
傳說光華寺附近有一村莊,住著異姓三戶人家,一個叫錢義是錢莊老闆;一個叫李信是絲綢老闆;另一個叫吳仁是屠戶。三家是鄰居,李信和吳仁把錢都存入了錢義的錢莊。時間一長,錢義看到錢莊裡白花花的銀子,起了貪財之心,收斂了錢莊裡的錢財,拋下老母和妻小不知去向。李信和吳仁十分氣憤,多次到吳家討要錢財,看到他們生活困苦,最後連飯都吃不上了。吳仁、李信都是口硬心軟的人,見錢義家如此,怒氣漸消了,起了憐憫之心。於是一如既往幫助錢家老小。再說錢義在外面吃喝玩樂一番,又得了一場大病,錢也花光了,就又硬著頭皮回到家裡,錢母一見他就痛罵了兒子一頓,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錢義聽後痛心疾首,跪到李、吳二家門口負荊請罪。李、吳二人見狀,把他扶起來後送他回了家。以後三家親如一家,互幫互助。三家和好後為做紀念,以示後人,共植一棵樹,說來也奇,柏樹長出後平分三枝(現胸徑都在60cm以上)大小,也許是他們三家異姓的緣故吧!
徂徠山的由來
傳說秦始皇當政以後,他得到一個神鞭,為了使老百姓吃飽穿暖多打糧食豐衣足食。他就利用神鞭把所有的群山象趕羊一樣,趕到了東海里,擠垮了龍宮。東海龍王就派他最漂亮的三公主來到秦始皇的皇宮,用美色騙取了神鞭,又把群山趕到了陸地上。等趕上泰山以後,三公主就累倒了,最後只剩下徂徠山,海龍王就命一隻大海龜將徂徠山馱了上來。因此,徂徠山最早的名字也叫馱來山,因為是海龍王派大海龜送回來的,具有禮尚往來的意思。徂徠山風光迤邐,景色怡人,使人留戀忘返,不忍離去,既是走了,也想再回來,徂徠就是往來的意思,所以叫徂徠山。
徂徠山四大怪
1、中軍帳的蛤蟆乾鼓肚
傳說乾隆皇帝同劉羅鍋南巡經過中軍帳。中午,乾隆在龍鳳松下休息,西邊水池裡的蛤蟆叫的煩人。劉羅鍋便說:“皇上在此休息,蛤蟆怎敢亂叫?”從此,這裡的蛤蟆再也不敢叫喚了,只是氣得肚子滾圓。因此,人們就出了歇後語:“中軍帳的蛤蟆乾鼓肚”(實際上這是受小氣候氣壓的影響造成的)。這也成了徂徠山的四大怪之一。另外的三大怪是:光華寺的和尚多一個;周猛洞的人見進不見出;中軍帳的圪針沒有鉤。可見中軍帳是神秘之地,四大怪這裡就占了兩大怪。
2、中軍帳的圪針——沒有鉤
乾隆皇帝來到中軍帳,他穿得龍袍被酸棗棵子上的圪針掛住了,他順手擼了一把,從此那圪針的鉤就直了。看來皇上是真龍天子,不僅是金口玉言,也是金臂玉手。
3、光華寺的和尚——多一個
清朝中葉,光華寺達到鼎盛,香火不斷,僧侶多達99個。傳說舊時有一寺規,敲梆子是餵狗的信號,敲鐘是僧侶吃飯的信號。本來光華寺有99個和尚,可是每到吃飯時就會有100個和尚,所有的和尚都納悶是怎么回事。有一天住持和幾個和尚想了一個方法將原寺規調換了個來查個所以然,殊不知是佛祖來這兒吃飯。第二天,當佛祖聽到敲鐘時以為開飯了,就到寺里吃飯,可是他一看,寺里的和尚正在餵狗。原來住持把敲鐘改為餵狗的信號,並通知了寺里的其他和尚。佛祖於是一氣之下走了,走時在寺廟西南扔下一棵小樹,並說待到這棵松樹樹冠能遮一畝地時再回來,於是朝東南走了,三步就到了海邊,一、二步踩出了兩座山,就有了一步山和兩步山的名稱,並且每一個山頂都有一個大腳印。
4、周猛洞只見人進不見人出
周猛洞在光化寺東南4km,距映佛山正東3km寧溝峪東坡,海拔314m,洞口周圍巨石林立,洞口朝西南,後因洞口巨石斷裂,現洞口半陰半陽,洞深數據不詳,據傳與松山洞和康王店相連。因此洞由莊莊村民周猛長期居住,故曰周猛洞。
這裡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明朝在徂徠山下的莊莊村,有一對夫婦,老年得子,此子生來哭聲震耳,體魄健壯而高大,眼大眉黑,故取名周猛。在他未滿周歲時,老父因病無錢醫治而暴病身亡,其後與老母相依為命,過著艱苦的日子,但隨著周猛年齡、體格的增長,飯量猛增,常無米下鍋,只能靠莊裡莊鄉接濟維持生活。到了周猛十八歲那年,一天周猛上山打獵,追一隻兔子到一巨石下,野兔不見了,他便仔細尋找,忽然眼前一亮,一個巨大洞口呈現在周猛面前。周猛順著洞內一絲光線,一直向前走,走了很長時間,最後竟從山後的化馬灣走了出來,周猛大喜,以後此洞便成為他遮風避雨的地方。這一年時逢大旱,周圍鄉村顆粒無收,百姓背井離鄉,四處乞討。有一天,周猛在莊莊村附近官道上閒逛時,看到一隊官兵推著獨輪車,滿載物品,蓋著官印,走近一看,是朝廷運送稅銀的車隊。周猛大喝一聲,嚇得官兵四處逃散,便把銀子劫持了下來,分給百姓來解燃眉之急。皇帝知道後,非常氣憤,命官府抓捕周猛。周猛便到洞內避難。官兵在周猛洞下方的大灘地駐紮了三年,天天圍剿未果。相傳只見周猛進洞,不見周猛出來。官兵們怎么也想不到此洞一直能到達山北面的化馬灣。圍困期間,有人在化馬灣大集上常見周猛,因而周猛衣食無憂。後來官兵了解到周猛是個孝子,便把他母親抓來,揚言周猛再不出來,便殺其母。周猛見其母被抓,只好走出山洞自首。官兵駐紮的大灘地,相傳馬糞足足有三尺厚。後寺莊村民誰能分到此地兒女不愁嫁娶。至今無人敢進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