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薛德震哲學書信集

1954年8月-1956年7月在中共中央黨校新聞班學習、畢業。 構建和諧社會20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40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內容簡介

《征途:薛德震哲學書信集》內容簡介:哲學是一條波濤滾滾奔騰不息的長河,哲學是人類追求美好境界的學問追求真、善、美、愛的和諧統一對於中國人民來說,目前還是處於強調呼喚增強主題性的歷史階段。

作者簡介

薛德震,1932年2月14日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上岡鎮。
194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
1947-1954年在華中新華書店、蘇南新華書店、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
1954年8月-1956年7月在中共中央黨校新聞班學習、畢業。
1960年8月-1962年8月,按中越兩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擔任越南外文出版社中文專家。
1956年8月-1960年8月、1962年8月-1999年8月在人民出版社歷任編輯、哲學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總編輯、編審。
著作有《社會與人》(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人的哲學論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為他人作嫁衣裳》(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人的哲學論綱》(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與楊瑾合作主編《中國園林之旅》(10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20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40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圖書目錄

代自序 致張小平、黃書元的一封信
代序一 張世英教授的一封來信
代序二 陳晏清教授的一封來信
前言
通信與交流
致黃楠森
一、2004-年5月談談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兼與黃楠森教授商榷
二、2009年3月8日呼籲進行正常的學術爭鳴
三、2009年4月3日與黃教授爭鳴的12篇文章篇目
致李喬、伍義林
2004年5月24日與黃楠森商榷一文的寫作意圖
致李景瑞
一、2004年5月27日《“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證明》一文的針對性,駁“以人為本”是倒退到空想社會主義之說
二、2004年10月1日《關於“以人為本”的幾個理論問題》一文的寫作意圖,對某些不和諧之音不能聽之任之致顧伯平
2004年7月28日感謝顧伯平對《證明》一文的評論
附顧伯平7月18日來信:對《“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證明》一文的評論:觀點明確、邏輯嚴密、闡述有力、令人信服
致季桂保
2004年8月8日《對兩個和諧發展的哲學思考》一文的寫作背景
致張江明
2004年8月22日《“以人為本”與動力開發》的寫作意圖,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深度開發的辯證關係
致王晨
2004年10月14日對黃楠森在《人民日報》9月3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的三點不同意見
致段若非
一、2004年10月30日應約撰寫了《“以人為本”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二、2007年3月7日《評價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兩種尺度》一文的結構及其現實意義
三、2007年3月23日《保護物權就是保護全體公民權益的物質基礎》的寫作意圖,回應某些人對《物權法》的質疑
四、2007年9月22日《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文發掘了毛澤東《實踐論》中凸顯人的主體性、實踐性思想並由此展開論說
五、2008年6月14日抗震救災期間所寫有關“以人為本”三篇短文的針對性和新意之所在
六、2008年10月22日《黨的執政地位與思維方式的變革》一文的寫作意圖和現實意義
七、2009年7月6日《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文的針對性
與劉杲的交談
一、2004年11月3日劉呆關於《人的哲學論綱》的選題策劃
二、2005年2月3日劉杲對《人的哲學論綱》幾篇初稿的意見
致白占群
2004年12月28日《勞動異化論是唯心史觀嗎》的寫作背景,駁黃楠森教授9月3日一篇文章中的觀點
致黃書元
2005年4月28日徵求對《人的哲學論綱》稿本的意見
致伍義林
2005年12月20日《馬克思論勞動過程中人與物的關係》的寫作
背景,從經濟學的角度駁對“以人為本”的質疑
致鄭必堅
2005年12月22日邏輯不僅具有力量,而且是一種美,從中可以獲得美的享受
致馮玉珍
一、2005年12月22日理論上、學術上的事情,得要憑真理辦事
附1 馮玉珍2005年11月11日來信:對《為他人作嫁衣裳》、《人的哲學論說》的評論
附2馮玉珍2006年10月28日來信: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20論》的評論
二、2007年1月3日無產階級立場與全人類立場的一致性與差別性,要牢牢樹立全人類解放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附馮玉珍2006年12月29日來信:對薛著四本書的評論
致唐沅
一、2005年12月贈書並請批評指正
附1 唐沅2006年1月27日來信:對《人的哲學論綱》的評論
附2 唐沅2006年11月8日來信: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20論》的評論
二、2009年3月18日追求人類世世代代嚮往的價值理想和心靈境界,走自己的路一:致黃書元、張小平
2006年3月12日徵求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20論》稿本的意見
致俞可平
一、2006年4月6日徵求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20論》稿本的意見
二、2006年4月12日《“以人為本”與馬克思關於社會勞動科學化的理論》一文的現實意義
致周凡
一、2006年6月1日感謝周凡對《人的哲學論綱》的評論。“談人色變”的現代愚昧終於不能長久
二、2006年11月28日介紹人學研究的心路歷程,研究人的哲學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對時代的和實踐的問題的思考和回應
三、2007年12月12日《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形態和理論形態》的寫作背景,對關於民主社會主義問題爭論之我的見解
四、2009年2月11日《論“物我一體”哲學》的寫作意圖,時代和實踐呼喚著哲學模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
致劉放桐
2006年10月贈書並請批評指正
附 劉放桐2006年11月28日來信:對薛著兩本書的評論
致劉國勝
2007年5月24日對劉國勝在大型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取得成績的祝賀
致孫小禮、龔克
2007年8月18日徵求對《好人龔育之》一文的意見
致程中原
2007年9月9日《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一文的商榷
一、關於人道主義問題
二、關於異化問題
三、結束語
致杜導正
一、2007年9月11日致程中原的一封公開信的寫作背景
……
回憶、記敘與爭鳴
自序與後記
附錄 序言與書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