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彼得一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兒子。1682年與異母兄伊凡並立為沙皇。由於彼得年幼、伊凡痴鈍,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亞攝政。
少時隨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村,酷愛軍事遊戲,建立"少年軍",編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兵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兵團(後來這支隊伍成為俄國的禁衛部隊)。常與附近外國僑民來往,從中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並深受西歐文化影響。
1689年率"少年軍"平息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把索菲亞關進修道院。他把國事交給母親、舅父等人處理,本人仍專心操練"少年軍"。1695年率軍3萬遠征土耳其的亞速,因沒有艦隊配合而遭失敗。他汲取教訓,在頓河河畔的沃羅涅日建立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艦隊。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支艦隊。1696年第二次遠征亞速,在艦隊配合下終於奪占亞速。
1697年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同時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 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
1698年夏從維也納回國,平息射擊軍叛亂並將其解散。隨後,全面推行歐化改革:經濟方面,鼓勵發展工場手工業,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政治方面,取消領主杜馬,廢除大教長,設立樞密院,打擊保守勢力,甚至不惜處死皇太子,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社會文化方面,建學校,辦報紙,剃鬍須、剪長服,革除陳規陋習,注重培養和選拔人才,主張唯才是舉;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統一編制,建立由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組成的正規陸軍,並擴建海軍艦隊。
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同時,發動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為對付稱雄波羅的海的北歐強國瑞典,先後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
1700年初北方戰爭爆發後,於8月對瑞宣戰。11月俄軍在納爾瓦初戰失利後,進一步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以利再戰。
1701~1704年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兵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先後攻占諾特堡、尼延尚茨堡、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等地。
1703年起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建立新都聖彼得堡。
1708年初在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兵大舉進攻俄國之際,指揮俄軍實施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憊瑞軍。10月親率俄軍在列斯納亞附近殲滅A.勒文豪普特指揮的瑞典援軍,殲敵9000餘人,奪取其全部火炮和輜重。
1709年7月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指揮俄軍殲滅瑞軍主力,扭轉了戰局。查理十二率千餘人逃往土耳其。
土耳其對俄宣戰後,1711年夏率軍南征土耳其,在普魯特河畔陷入土軍和克里木汗國軍隊重圍。因彈盡糧絕被迫乞和,以歸還亞速、允許查理十二過境回國為條件,與土耳其停戰。隨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1714年8月親率俄國艦隊前衛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艦隊,取得海軍建立以來第一次勝利,自晉海軍中將。
1721年9月與瑞典簽訂《尼斯塔特和約》,奪取大片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0月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722~1723年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裏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遠東擴張,侵占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晚年曾企圖率兵侵占中國長城以北地區,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進行擴張,使俄國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內陸國家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其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是:治軍嚴明,選賢任能;主動進攻,慎重決戰等。
為政舉措
西化改革
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鬍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面,彼得實行義務兵役制,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以參政院取代,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級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文化上,彼得大力引進西方的書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體臣民不得穿傳統的長袍和留大鬍子;規定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必須上學,否則不得繼承爵位,並選派留學生去西歐學習。他還簡化了俄文字母,引進西方曆法,建立了俄國第一座圖書館、醫院、劇院、博物館、印刷所,還出版了第一份報紙,親自擔任主編。
彼得一世改革的領域非常廣泛,就廣度來說,幾乎超過了世界歷史上文明時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為人詬病的原因是在此過程中採取的手段極為粗暴,“不惜以野蠻的手段對付野蠻”。他的兒子阿列克謝在守舊派貴族的支持下起來反對他,後逃亡國外,在得到寬恕的許諾下回到俄國,結果被投入監獄嚴刑拷問,並死於獄中。
行政改革
在彼得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轄省、聖彼得堡轄省、基輔轄省、斯摩棱斯克轄省、伊爾庫茨克轄省、喀山轄省、亞述轄省、西伯利亞轄省,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他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俄語: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Tabel' o rangakh)實行的這一年,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再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金融貿易
為了應付大北方戰爭而需要前所未見的經濟資源,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老舊的基礎建設,意味著國家無法在戰時緊迫的情況下籌出那么多軍費,彼得的政府被經費的問題喘不過氣,只好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也開始從俄羅斯的文化習俗來徵稅,例如:沐浴、垂釣、養蜂以及蓄鬍,並向紙製品課徵印花稅,然而在課徵每個新稅的時候都會出現漏洞可以鑽營,可見這些方式是不夠的。
解決的方法是新增一個廣義的人頭稅,這個稅目被用來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徵收家庭稅,從前幾個農戶被並成一個家庭徵收家庭稅,然而每個農民被徵收74戈比(kopeks,貨幣單位)的稅金,而且必須以現金給付,但這比取代前的稅制更顯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間國庫的款項是以往的六倍之多,但“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1724年壓在農民肩上的稅捐負擔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彼得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定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
對外擴張
彼得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富國強兵,以打贏與瑞典的“北方戰爭”。早在西歐考察期間,彼得就與丹麥、薩克森結成反瑞典同盟。
1700年三國聯合對瑞典宣戰。但一開始戰事不利,瑞典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迫使丹麥退出,接著又在納爾瓦打敗俄軍。
但彼得大帝不可能認輸,他在改革增強了力量之後,重整旗鼓,先後在1708年列斯納亞戰役和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中打敗瑞典好戰國王卡爾十二世,尤其是波爾塔瓦一戰,彼得親臨前線,給予瑞軍以毀滅性打擊。
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條約》簽訂,俄國奪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里加灣的大片土地,從而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威名達到頂點。
彼得一世還在1722—1723年對波斯的入侵中奪得裏海西、南岸的土地。但他對土耳其的戰爭無功而返,其時,奧斯曼土耳其大國的風範尤存,奪取黑海出海口的任務只能留待彼得的後繼者來完成了。
彼得之死
彼得大帝因長年積勞成疾,已重病纏身,患有尿毒症等重病。他大病尚未康復之際,竟然奮不顧身跳海,企圖救助意外落水的士兵,因此病情加重而駕崩。
1724年的一個秋日,彼得大帝在芬蘭灣看見一隻在沙洲上擱淺的船,幾個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險,他那特有的個性使他奮不顧身跳進冰水中去救他們(聖彼得堡位處北緯60度)。彼得因此受了風寒,入冬以後病情嚴重起來。但他仍堅持工作,派白令去堪察加探險的命令正是他在這個時候起草並頒布的(後來連線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水域被命名為白令海峽)。
由於那時候的醫療水平十分有限,1725年2月8日,彼得大帝病逝在聖彼得堡,享年52歲。他身後留下了從波羅的海到白令海峽,從北冰洋到裏海的龐大帝國。
相關軼事
在少年時代,彼得大帝和周圍的人組成了“彼得幫”,中間禁止使用“沙皇”這一尊號。“彼得幫”的成員,除了阿普拉克辛外,還有緬希科夫、戈洛文、戈洛夫金、基京。費多爾·尤里耶維奇·羅莫丹諾夫斯基公爵有特殊地位。
早在90年代初玩軍事遊戲時,羅莫丹諾夫斯基就有“腓特烈大帥”之稱。隨後,他又得到了一個戲謔的帝號:“愷撒大公”。一次彼得在“愷撒大公”走過時沒有行脫帽禮,“愷撒大公”把沙皇叫到他的住處,也不從座位上站起來,就數落彼得的不是:“你有什麼值得傲慢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彼得·米哈伊洛夫如今竟敢不向皇上行脫帽禮!”
彼得大帝喜歡親率部隊作戰,第一場戰役獲勝時,他曾親率部隊接受凱旋,像個士官長。他經常以自己的最高軍銜——海軍中將而非沙皇自居。
彼得大帝非常注重海軍的發展,他曾經說過:“如果世界上一個君主,他只有陸軍他就只有一隻手,如果加上海軍,他就是雙臂齊全。”為拓展海權,迎戰強敵瑞典,親自監工設計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曾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的技巧,由於好奇的薩爾丹人常常與他開玩笑,有一天,薩爾丹的居民聽到公差敲著銅盆,沿街吆喝:“本市市長獲悉,有些頑童竟敢向外國要人扔擲石頭和穢物,殊感遺憾。現特嚴令禁止,如再發生類似事件,定予嚴懲不貸。”這裡說的被頑童用石頭和爛蘋果彈射的“要人”,即指彼得。沙皇有時揮拳相報,有時還向人群投擲空酒瓶。
有人從國外給沙皇捎回一把工藝精巧的手槍,可是扳機壞了。彼得想找個工匠修修,找到了圖拉的鐵匠尼基塔·德米多夫。兩個月後沙皇去取貨,拿到完好的手槍時非常滿意:“多好的手槍啊!我要是能活到我的俄羅斯能造出那么好的東西的那一天,該有多好啊!”德米多夫:“恐怕我們比德國人更行吧。”彼得以為他在吹牛,德米多夫從口袋裡掏出那把外國手槍,遞給沙皇證明自己。沙皇道歉說:“對不起,我錯怪你了。我才看出你是個小能人。”隨後沙皇委派他在圖拉城辦一個兵工廠,並下令撥給他五千盧布做經費。
沙皇在倫敦訪問英國議會時,斷然拒絕到會議廳裡面去,卻跑到大廈的屋頂上,隔著天窗觀看議會開會的情景。被評為:“國王坐在王位上,皇帝(英國人稱他為俄國皇帝)站在屋頂上。”
沙皇很喜歡伊索寓言,不僅再三下令印行伊索寓言,還用將其中的人物雕像,用其來裝飾夏宮花園。
參觀路德生前住過的房間時,主人向沙皇介紹牆上的一塊墨水印跡的掌故。據傳說,有個魔鬼來到坐在書桌旁的路德面前,路德舉起墨水瓶朝誘惑他的魔鬼砸去,砸到了牆上。彼得仔細察看墨水點和它濺出的印跡,然後提筆在牆上寫了“墨跡新鮮,純屬假造”八個大字。
彼得大帝有一次路過一座新建的房屋,聽到有人說他壞話,罵他只會吹牛,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乾的,可事實上他就不會蓋房子。彼得稍微考慮了一下,就順著腳手架爬上牆,操起一把抹子,整整幹了一天抹灰泥的活兒,贏得了泥水匠們的一致稱讚。兩個世紀後,查理巴德的居民在這座房屋上釘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寫道:“彼得大帝曾與泥瓦匠們在此一同乾泥瓦匠的活兒。”
彼得大帝也有不為人知的殘暴一面,喜歡看死囚處決。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兒子繼承皇位,跟他一樣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但他的兒子卻只想當個平凡人,後在奧國留學時,想要逃離俄國勢力,被抓回,身邊的人都處死,最後兒子也被處死,監斬人正是彼得大帝自己。
家族成員
妻子
•歐多克亞·費奧多羅芙娜.羅普京娜皇后(1669年8月9日~1731年9月7日),1689年結婚,1698年離婚並被放逐到修道院,1727年被親孫子彼得二世召回莫斯科。
•瑪爾塔·薩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雅皇后(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07年秘密結婚,1712年2月19日正式結婚,彼得一世駕崩後登基為葉卡捷琳娜一世。
子女
彼得一世與歐多克亞·費奧多羅芙娜.羅普京娜育有3子:
•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1690年2月18日~1718年6月26日 ),其子後為彼得二世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1693年生、卒)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一世育有5子6女:
•彼得·彼得羅維奇(1704年生)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保羅·彼得羅維奇(1705年生)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葉卡捷琳娜·彼得羅芙娜(1706年12月~1708年6月)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安娜·彼得羅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 ),嫁霍爾斯坦-果托普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伊莉莎白一世(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 ),1741年12月6日登基,1742年嫁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瑪麗亞·彼得羅芙娜(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
•瑪格麗塔·彼得羅芙娜(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
•彼得·彼得羅維奇(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
•娜塔莉亞·彼得羅芙娜(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
•彼得·彼得羅維奇(1723年10月7日生、卒 )
人物評價
彼得一世十分勤政,興趣也十分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甚至熱衷於做解剖和牙醫手術。他的一生是如此豐富,以至52年的生涯似乎已經透支了他的全部精力。1724年,他在海灘搭救幾個遇險的士兵時受涼得病,第二年初去世。他所留下的,是一個強大而生機勃勃的帝國。
自從伊凡三世時代開始,俄國便已成為東歐地區的重要力量,俄國有廣闊的大後方使它比任何一個國家更經得起打擊,但這並不代表俄國一定能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強國。事實上,在彼得一世時代,俄國的實力只能與瑞典或波蘭相當,而要弱於土耳其。但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後,俄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前景已如此明朗。
彼得一世對俄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經濟、文化、軍事各個領域,而且是將俄國帶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彼得一世的影響要大於伊莉莎白一世、路易十四一類的帝王,而與明治天皇、威廉一世(德皇)等具有開創性、變革性影響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個人作用更為明顯。
彼得一世的改革其實在其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攝政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時並未觸及根本。但對於沙皇俄國而言,彼得大帝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改革並非像原來預料中那般一帆風順,據資料記載:改革首先遭到了舊貴族、守舊僧侶和其他頑固勢力的非議與責難;彼得深知不剷除這股頑固勢力,改革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1697年,彼得正在西歐考察,得知國內有人企圖乘機陰謀政變。他立即回國,並處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射擊軍”。
1698年09—10月期間,共有1000多名火槍兵被處死,有195人被絞死在幽禁索菲亞的修道院的窗戶下,彼得親自參與了處決活動。次年,又有約700名火槍兵被送到莫斯科處決。
可是,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最使彼得頭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列克謝為中心的一夥舊貴族、“射擊軍”殘餘分子結成的所謂“太子幫”,他們暗中還得到皇后的支持,繼續破壞改革。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幫”陰謀活動的證據,這位46歲、身體健壯、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沙皇,決定以嚴厲的手段對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幫”一夥,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謀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進行審訊。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據“法律和正義”的準則,嚴懲“太子幫”,即使是他兒子也不寬恕。法庭最後判處:皇太子阿列克謝死刑,核心人物基金處以磔刑,其餘按罪行分別判處死刑、監禁等。彼得大帝與包庇皇太子的皇后離婚。剷除了“太子幫”,改革順利地進行下去。
俄國具備了一支20萬人的陸軍和擁有48艘戰船的海軍,向波羅的海方面擴張;並且興辦工業、引進西方技術、開設新式學校、創立科學院,促進了俄國的文化、科學、工業和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貴族地主和商人的國家。這一次成功的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
在《紅色風暴的起源: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國》一書中作者寫道: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任期內銳意改革和進取,使俄國由歐洲的窮鄉僻壤變成了世界強國。彼得大帝的為政之道,他的個人性格、他的方方面面都為俄國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彼得大帝為俄羅斯紅色風暴的起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彼得大帝是一個神,他繼往開來,鑑古托今,勵精圖治、霸業大成。他以自己的卓越奮鬥和不懈精神造就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偉業和神話。彼得大帝是一個人,他頂天立地,豪氣蓋世,敢做敢為,敢愛敢恨。他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桀驁性格創造出傳世佳話。彼得大帝不僅造就了一個時代,而且成就了一個歐亞大帝國。彼得大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後來者做出了深邃的明囑和暗喻。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在記載歷史英雄的名冊上,像彼得大帝這樣具有政治家的長遠預見性眼光,又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君主,的確應該好好記上濃重的一筆。 彼得改革是在他繼任沙皇的前幾年,在莫斯科大公國時期的國家功能被局限在軍事防禦、徵稅以及執法,相較於彼得在位的時候立法的項目幾乎無所不管了,他的影響層面幾乎包含了生活的各個層面,改革的成功使俄羅斯取得大北方戰爭的勝利,收入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然而彼得更重要的影響是建立了一個“秩序良好的警察國家”,進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強俄羅斯的專制統治,這一次的嘗試是影響了之後蘇聯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們統治的啟發乃是源自於彼得的統治。
相關爭議
彼得的統治也使農奴喪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志,他堅定的推行階級分化的措施且堅信:“把農奴綁在這塊(土地)單位上,就好比市民從事貿易或手工業一般,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彼得賦予地主相當廣泛的新權利,包含農奴未經地主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農地,另外彼得向工人階級徵收相當多的稅目,使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轉移到工人階級之上。
彼得也有少數的改革措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例如他建立了農奴階級(serfs),也就是國家農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國家的農奴,他們可以向國家納稅以擁有較多的權利,並且在大城市設立國家批准的手工業商店,這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這些商店替軍隊提供工業製品,甚至在後世考據到當時的文獻,彼得的顧問團曾建議他廢除農奴,賦予農民有限自由(limited freedom)的權利,惟真正解放農奴的時候是在兩個世紀後的俄國革命,然而從後人的眼光看來彼得把農奴和奴隸之間的差別拉開,效果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畢竟農奴在沒地主的同意下是沒有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