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林貝格爾

彼得·格林貝格爾

2007年10月,科學界的最高盛典—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揭曉了。2007年度,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因分別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彼得·格林貝格爾,德國人,1939年出生於比爾森。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京郵電大學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彼得·格林貝格爾(Peter Grünberg)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7日在德國逝世,享年79歲。

基本信息

資料

彼得·格林貝格爾 彼得·格林貝格爾

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1972年開始擔任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退休。兩位科學家1988年發現“巨磁電阻”效應時意識到,這一發現可能產生巨大影響。格林貝格爾為此還申請了專利。

個人簡歷

彼得·格林貝格爾

彼得·格林貝格爾 彼得·格林貝格爾

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1939年5月18日出生。從1959年到1963年,格林貝格爾在法蘭克福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學習物理,1962年獲得中級文憑,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8年,格林貝格爾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並發現巨磁電阻效應;1992年被任命為科隆大學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後退休,但仍在繼續工作。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京郵電大學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彼得·格林貝格爾(Peter Grünberg)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7日在德國逝世,享年79歲。

學術方面

合照 合照

格林貝格爾在學術方面獲獎頗豐,包括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與阿爾貝·費爾、帕克林共同獲得);1998年獲由德國總統頒發的德國未來獎;2007年獲沃爾夫基金獎物理獎(與阿爾貝·費爾共同獲得)

發現巨磁電阻

費爾和格林貝格爾的主要貢獻是在巨磁電阻領域。1988年,費爾和格林貝格爾各自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GMR)效(指磁性材料的電阻率在有外磁場作用時,較之無外磁場作用時存在巨大變化的現象)。這項發現使數十億計算機用戶得以在硬碟中存儲大量數據,也使近年硬碟小型化進程得以實現,根據這一效應開發的小型大容量計算機硬碟現已得到廣泛套用。在巨磁電阻系統中,微小的磁力變化就會產生巨大的電阻,這些差異反過來造成了讀出磁頭的變化,使之在掃描硬碟時辨別1和0,從而實現數據存儲。隨著技術發展,讀出磁頭能夠識別越來越小,越來越微弱的磁區,這一靈敏性意味著信息可以被更加密集地存儲在硬碟中。1997年該技術第一次正式投入實際套用,很快便成為一項標準技術,如今最尖端的讀取技術也不過是巨磁電阻效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重要作用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

巨磁電阻的發現也引發了納米技術的最早套用。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巨磁電阻現象的套用是硬碟數據恢復技術的一項革命,並且在眾多磁感應器和新型發電機的發展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這項技術用於極微小設備,因此也可以被認為是納米技術的最先套用之一。“沒有這一現象,MP3以及iPod行業都不可能出現。”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評價這項成就時表示,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獎勵“用於讀取硬碟數據的技術”。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前途廣闊的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批實際套用之一”。

英國物理學會雜誌《物理世界》的編輯馬丁·杜蘭尼說:“這表明物理學不僅僅在於理解自然現象,而且與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切實相關。”

工作經歷

阿爾貝·費爾現年69歲,生於法國南部歷史名城卡爾卡松,1970年在巴黎南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76年起在巴黎南方大學任教。1995年起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研究所科學主任。

彼得·格林貝格爾現年68歲,生於德國比爾森,1969年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72年起在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下屬一研究所任教。

將到山東大學工作

2011年11月22日上午,山東大學召開2011年第十五次校長辦公會,會議審定通過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彼得·格林貝格爾教授等人才的引進方案。

“現在已經在山大了。”23日,山東大學人事處於處長告訴記者。於處長說,彼得·格林貝格爾是山大引進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身份類似於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與來山大多次的丁肇中教授不同,“丁肇中教授是因為對山大有感情,他和山大的關係是合作,而山大是需要付給彼得·格林貝格爾報酬的。”

於處長表示,彼得·格林貝格爾已經承諾每年會在山大進行兩到三個月的研究,他在山大的主要工作是在物理學院建多場調控物理與器件實驗室,以促進學科發展。“他的眼界比較高,以他的眼光引進一些人員,然後組建一個團隊,山大就有可能在他研究的這個方向達到世界一流。”於處長解釋,山大同樣看重彼得·格林貝格爾的學科影響力,希望通過他,吸引更多的老師來山大,“因為這個人,所以更多老師願意來山大。”

記者查閱山東大學官方網站獲悉,彼得·格林貝格爾和山大頗有淵源,他曾在去年7月30日至8月8日訪問山大,並透露了今後有機會再訪山東大學的想法。而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顏世申還是彼得·格林貝格爾的學生

得主感言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位科學家在得知獲獎後分別對媒體發表了簡短的獲獎感言。

阿爾貝·費爾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我受寵若驚,非常感動,我為能夠與彼得·格林貝格爾共享這一獎項而興奮不已。我們剛剛交談過。我們總是很好地交換我們的研究結果。”

兩位科學家的發現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碟得到廣泛套用。費爾說,“能夠看到我們的發現所產生的威力實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貝格爾在接受瑞典電台採訪時說:“有人告訴我,如果有從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那只能是諾貝爾獎(通知)。”他說,“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門外”,他打算跟他們“來一杯香檳”。

獲獎榮譽

彼得·格林貝格爾

1998年德國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頒發給格林貝格德國未來獎(Deutscher Zukunftspreis),表彰他發現了巨磁阻效應。

2002年他因“格林貝格原理”獲得波鴻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

2003年獲得蘇台德地區頒發的科學和研究的最高獎項“格斯特納騎士勳章”(Ritter-von-Gerstner-Medaille)。

2006年被歐洲委員會和歐洲專利局主管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部門評選為“年度歐洲發明家”。

2007年獲得德國物理學會的“施特恩-格拉赫獎章”(Stern-Gerlach-Medaille),以及以色列國會頒發的“沃爾夫獎”。

2007年4月19日,格林貝格在日本的東京國家劇院,與巴黎第十一大學的阿爾貝·費爾一同接受“日本國際獎”,以表彰這兩位固體物理學家發現巨磁阻效應,獎額高達35萬歐元。

2007年10月9日諾貝爾基金會宣布,格林貝格和阿爾貝·費爾因各自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2007年12月10日在斯特哥爾摩頒獎。

人物影響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

格林貝格是最早研究“薄層”磁效應的科學家之一,這門被稱為自鏇電子學的科研分支,利用電子的自鏇特性,未來將實現新型的微型電路。

1986年格林貝格發現了鐵-鉻-鐵層內的反鐵磁耦合。

1987年至1988年間,格林貝格幾乎與艾爾伯·費爾同時發現了巨磁阻效應,使得在1990年代末提高了硬碟的存儲容量,如今幾乎所有硬碟讀寫磁頭的讀取功能是基於巨磁阻效應的。

尤利西研究中心為此在1988年申報了專利“用鐵磁薄層實現的磁場感測器”,這個專利的授權許可,為尤利西研究中心帶來了數千萬歐元的受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