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平裝: 232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500481768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影視的美學》是作者從事影視美學研究撰寫發表的系列性論文。舉凡影視藝術的對象和範圍,影視藝術的美學本性,影視藝術與前於它的六個門類的關係,電影與電視劇同質異量但部屬於第七藝術,以及中國影視藝術的美學特色等。作者多年從事電影創作,能夠廣為結合早期乃至現今中外影視藝術的實例,從美學和哲學層面上對影視藝術進行探討和闡述,允分展示影視藝術兼備視覺、聽覺、時間、空間所蘊涵的審美潛能。
編輯推薦《影視的美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張瑤均,1930年生。河北省束鹿縣人。1947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參軍。曾在南開大學中文系學習。曾任人民日報社編輯、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自序
論電影美學的對象和範圍
電影藝術與形象思維
論電影藝術的美學本性
電視劇與電影是同質異量的藝術
影視美學系統觀
略論中國影視藝術的美學特色
情感與象徵
——談影視藝術中的自然景色
領略聲畫中的意蘊
談影視藝術的四維空間
人的自覺與電影藝術的自覺
附錄一
對影視美學的探求
附錄二
電影文學劇本《傷逝》
《傷逝》:從小說到銀幕
略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曾從事電影藝術創作,參與劇本的編寫和相關的攝製工作。影視藝術較其他藝術擁有無與倫比的為數眾多的觀賞者,又是國際可比的藝術。我熱切企望我們的影視具有新的觀念、新的開拓。因此,我對影視藝術從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的結合上,進行了一些研討。
我認為,影視藝術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傳播媒介和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及美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人類形象思維最突出的最具確切意義的體現。影視藝術將前於它的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舞蹈和詩(即文學,包括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和戲劇文學)六個門類藝術作為元素化合於其中,卻漸次剝離了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局限。人類的第一信息載體是語言,第二信息載體是文字。影視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憑藉第三信息載體即電磁波,可以直接訴諸視覺聽覺,在時間上延續,在空間中展示。所以,影視藝術的美學本性是在最大限度地再現客觀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現主觀世界。正由於此,影視藝術具有遠未窮盡的審美可能性。
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中抽象性的精華,那么影視藝術則應是時代精神最具象性的精華。文學藝術被認為是人類思維中具有理知性的情緒記憶,影視藝術則是最具清晰度的理知性的情緒記憶。
生於現代的第七藝術,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物質媒介,它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和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對電影藝術中美學問題的考察、闡釋、分析和研究,不僅對電影的創作和欣賞起到引導作用,而且將為一般美學提供新的實踐和理論的依據。今日的美學也需要以電影為實驗場地。
為了達到邏輯和歷史的統一,需要概略地回顧一下電影從產生迄今的美學進程。它與電影藝術的發展具有大體相應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95-1926年,電影誕生並開始形成一門藝術。當時的物質媒介的記錄功能並不完備,只有黑白無聲片。在拍攝的影片中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美學觀。至20年代初德法等國先鋒派運動興起,開始有了自覺的美學探索。第二個階段是1927-1945年,電影藝術有了重大發展。1928年有聲片的出現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現,物質媒介的記錄功能趨於完備,嗣後再無質的變化。通過對藝術實踐的概括總結,建立了具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電影理論,以蘇聯C.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蒙太奇電影理論,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第三個階段從1945年迄今,電影藝術漸臻於成熟,物質媒介的記錄功能日益精密靈敏。從總結各種流派的影片出發,在不同層次不同側重方面進行研究,由此形成不同的電影美學流派,並建立了不同哲學基礎的美學體系。其中法國安德烈。巴贊和德國的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紀錄學派是具有重要創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