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平裝: 225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504356512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影像的尋根》認為,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在1980年以來中國尋根文化思潮中占據重要地位。作者在全球化的理論框架下,將尋根思潮置於現代性與傳統性衝突的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中,運用文本細讀和跨媒體比較的方法進行探討,以勾勒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演進的總體面貌,尋求電影和小說的尋根思潮之間的關聯,並在中國現實文化結構的矛盾中,討論尋根電影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影像敘事,試圖為中國電影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是在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衝突與融合中形成的社會和文化現象,它的潮起潮落深刻地影響了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
上篇“思潮研究”部分勾勒出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演進的總體面貌。電影創作主體以重新搬演《阿Q正傳》、《邊城》等現代文學名著,參與了新時期尋根文化的建構。這兩部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形成了“旨在斷根”和“旨在續根”兩個向度,契合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文化熱潮,開啟了新時期尋根電影創作思潮。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影像的尋根》是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簡介金昌慶,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曾研修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副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影視專業委員會會員,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江蘇省傳媒藝術研究會理事。從事影視傳播理論、數字媒體藝術研究。
目錄導言/1
第一節 尋根電影:概念的界定及其代表作品/1
第二節 全球化:考量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的重要維度/6
第三節 研究意義、方法/11
上篇 思潮研究
第一章 文化的自覺:20世紀80年代電影尋根思潮/26
第一節 《阿Q正傳》和《邊城》的電影改編:尋根意向的超前性顯現/26
第二節 暗流涌動:電影民族化論爭中的尋根訴求及其影響下的電影創作/47
第三節 高潮迭起:電影界對小說界尋根運動的呼應/54
第二章 堅守與延續:20世紀90年代電影尋根思潮/60
第一節 歸根電影:從反叛到皈依/60
第二節 新民俗電影的尋根核心/63
第三章 綿延的存在:新世紀電影中的尋根意蘊的多元呈現/67
中篇 跨媒體研究
第四章 尋根主題的表達:跨媒體視野中的尋根小說與尋根電影/78
第一節 根的關註:從政治宣教時代向文化時代轉折/78
第二節 尋根內涵的深度開掘/87
第五章 尋根電影的主流地位:與尋根小說比較/100
第一節 新時期電影中的尋根思潮影響深遠/100
第二節 尋根電影的媒介特質與審美選擇/115
下篇 敘事研究
第六章 尋根電影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敘事模式/126
第一節 尋根電影的文化價值取向/126
第二節 尋根電影中的現代性敘事/138
第三節 尋根電影的三種敘事模式/143
第四節 尋根電影的敘事空間、敘事時間和敘述人/150
第七章 原型的徵用、置換、變形:尋根電影的敘事策略/163
第一節 民族原型的徵用:尋根電影的敘事策略/163
第二節 營造令人心馳神往的家園:“田園神話”影片的影像敘事/170
第三節 “田園神話”原型的顯影:草原題材電影的原型敘事/178
結語/185
第一節 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尋根思潮的總體評價/185
第二節 文化重建:中國尋根電影的使命/188
附錄一 參考文獻/190
附錄二 尋根電影要目/197
附錄三 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
歷屆“最佳故事片獎”獲獎影片/210
後記/223
南京藝術學院金昌慶教授的著作《影像的尋根——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尋根思潮研究》即將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作者請我作序,我欣然同意。《影像的尋根》是金昌慶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幾年博士後研究的豐碩成果,理論基礎紮實,文本分析細緻,既有歷史的巨觀建構,又有影像的豐富實例,還有表格的參照對比,是近幾年中國電影研究領域中一本具有啟發意義的新書。
金昌慶選擇的切入點是多年來人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尋根電影,但是他力圖在尋根的表象之後挖掘出中國社會劇烈轉型時期中的某種文化邏輯。按他的設計,該書“對典型的尋根電影文本進行敘事學細讀,探析其敘事策略及影像風格,以期總結出中國尋根電影的文化表達模式,從而對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中的尋根思潮進行恰當的歷史定位和價值判斷,並試圖建構一個討論中國當代電影的理論框架。”無疑,金昌慶的重點是敘事研究,但敘事研究的目的是對中國文化史中當代文藝思潮進行恰當的概述與評判。
動手寫後記的時候,江風拂面,眼望遠處著有些寫意青山和煙柳,看著那一道忽明忽暗的江面,總是恍惚中回到了少年時光,頂著星光月光,在深一腳淺一腳的鄉間小路上品味著連續觀看七遍《梁山伯與祝英台》後的觀影愉悅;回想起和小夥伴們在麥收時節夕陽西下時分一起唱響的“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那首電影《鐵道游擊隊》插曲的悠長韻味;回想起看完((苔絲)),整個內心都貯滿著酸楚和悲憫,走出影劇院又不假思索再買一張票走回影劇院的那個遙遠下午;又重新回味觀看電影《紅高梁》時的濃烈的文化體驗……多少年之後,我從一個懵懂的鐵桿影迷轉變為研究影視傳播的人員,一半是因為從事影視專業的教學的需要,一半是因為學術偏好。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和博士後出站報告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一部學術專著。在撰寫的過程中得到我的博士生導師朱壽桐教授、博士後學術聯繫導師何永康教授的悉心指導和教誨,他們在本書的選題、立意、結構甚至字句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用終身。汪應果、王繼志、王彬彬、沈衛威、朱曉進、楊洪承、鍾振振等教授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意見;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博士生導師周安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陳琦教授、三江學院策劃系顧永芝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生導師許永教授、數字媒體藝術博士生導師莊曜教授、人文學院書法家季伏昆教授、影視學院電影學博士生導師沈義貞教授都多次關心和指導本書的寫作。他們的為學的態度和深厚的學養,是我難得的學術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