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裝: 3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4355072
條形碼: 9787504355072
尺寸: 24.8 x 18.2 x 2 cm
重量: 662 g
作者簡介
丁亞平,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電影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碩士研究生;199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電影學博士研究生。先後在報刊發表文學、藝術和影視研究方面的學術文章2OO余篇,百餘萬字,出版個人專著九部。主要有《藝術文化學》、《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老電影時代》等。此外,主編有《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上、下冊)。
內容簡介
《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主要內容: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初到新世紀的發展歷史,始終伴隨一些最基本的東兩。其一是作為理想空間的全球性背景,其二是作為現實空間的時代政治經濟力量,其三是作為真實空間的社會文化精神及其多元性的個性呈現。
假使說前者可以視作電影的全球化語境與視野,指的是電影的源始天性和基本特徵的話,那么,後二者則涉指電影運動與社會空間的內涵,包括電影在現實的運動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潛力與趨向,隨著時間和經驗而逐漸形成。中國電影走過獨特的、引人入勝的道路,在每一個階段與成長的過程中,都出現這三重意義上的多維空間的循環作用與影響。中國電影視覺再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早期電影軌跡(1905—1932)
第一節 大眾電影夢尋
第二節 敘述的起步:觸摸膠片影像
第三節 電影之像與意識紛呈
第四節 娛樂論與聲畫敘事
第二章 民族、革命與民間性(1932—1937)
第一節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堅持
第二節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責任體
第三節 重疊的印記
第四節 想像性介入
第三章 藝術念度與民族主義:從“孤島”到大後方(1937—1945)
第一節 直接時代感
第二節 抒發個人胸臆與亞洲主義的偏執
第三節 戲外戲中
第四章 電影的政治學與美學(1945—1949)
第一節 電影與良知的辯證法
第二節 追求電影的精神共享性
第三節 品質的深化與提升
第四節 主體與世界之間的對位和變奏
第五章 新的出發:曲折發展(1949—1976)
第一節 電影,作為一個新世界的完整話語
第二節 主客體互滲的存在
第三節 清晰而明確的主題
第四節 電影:活著還是死去
第六章 位移·敘事(1976—1989)
第一節 強有力的時代轉折
第二節 以影載道
第三節 創新激情
第四節 第五代,電影的異數
第七章 鏡頭與市場共舞(1990—1999)
第一節 分裂而又交織的電影意識的轉捩點
第二節 尋找市場對話的可能
第三節 相互交換位置的運動
第四節 追尋電影之美、智慧與自由的發展
第八章 歸根想像:銀幕、政治與個體性(2000—2007)
第一節 根之守望與想像
第二節 現實,或形式及其歷史意識
第三節 電影造就的對話
第四節 大片及其他:電影多維主義與產業化
徵引文獻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