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雉

彩雉

彩雉(學名:Catreus wallichii)與大多數雉科鳥類一樣,沒有靚麗豐富的色彩。全身羽色大致灰黃。灰色長冠。尾巴灰棕色,有18根羽毛,中央尾羽明顯偏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彩雉 彩雉

棕色細長羽冠呈毛髮狀,面部有一圈紅色皮膚。 羽毛灰黃色,上有黑色條紋和斑點分布。尾長,毛色以淺黃、黑、棕三色斑紋為主。

兩性辨識:雌鳥比雄鳥略小,羽毛色彩稍暗,斑紋色澤更深,面部的紅色較淡,羽冠更短,不具雄鳥的足距。 雄鳥上頸大部分呈灰白色,背部有明顯的深色條紋。

大小量度:體重♂1250~1800g,♀900~1360g;體長♂90~112cm,♀61~67cm;尾長♂45~58cm,♀32~47cm。

(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棲息在海拔1200~3250米,有灌草、荊棘叢生的岩石險地。置巢於陡峭山坡的懸岩峭壁,巢穴有草叢、灌木或蕨簇遮蔽。燒伐過的柏樹、檜柏、冷杉混合林採伐跡地,以及次生杜鵑林也有發現。偏好在定期放牧或燒割的草場活動。

彩雉大多用它們強有力的嘴喙刨地得食,食物包括植物根莖、塊莖或球莖、種子、蠐螬、甲蟲、蝸牛、昆蟲幼蟲和蠕蟲,地面的種子、漿果、草和樹葉也在覓食之列。通常在早晨和晚上成對覓食,間或群體出動。

繁育信息

習慣群居,5~15隻聚集成群,但在4月下旬到6月的繁殖季,雌鳥和雄鳥會單獨配對。每窩產卵數量較多,一般有10~11枚,多至14枚的也有發現。雌鳥孵化期26天(圈養),孵卵時,雄鳥近距離守侯,協助孵化以及保護剛出生的雛鳥。如果雛鳥被外來者侵擾,雙親會上演迷惑行為,並由雄鳥嚇阻入侵者。

地理分布

彩雉地理分布 彩雉地理分布

原產於西喜馬拉雅山南麓,自巴基斯坦北部,經克什米爾、喜馬偕爾邦、北安查爾邦、印度,東到尼泊爾中部。

原生種分布地: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

種群狀態

種群數量估計約4,000~6,000隻,其中有2,700~4,000隻成熟個體,對之前喜馬偕爾邦觀察點的再調查顯示,當地彩雉的種群數量有顯著下降,甚至已從一些觀察點消失。修正後的種群數大致為3,000~4,000隻,成熟個體約2,000~2,700隻。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種(VU),2013年評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