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揭陽彌勒寺位於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古為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
彌勒寺與鄭大進府相鄰,鄭大進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
彌勒寺始建於唐德宗李适貞元15年(公元799年),斯時明朝嘉靖年間,因和尚異心得罪兵部尚書,致至寺院被抄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山美村官任直隸總督鄭大進,出於對佛至信至誠,遂奏乾隆皇帝回鄉修建彌勒寺。這又是一個弘開法門渡生,佛法再興時期,又經歷了二百多年,至抗日戰爭時,日寇侵入潮汕,被毀於一旦。
彌勒寺隨歷史延移至今,幸留下古銅佛、石佛、“彌勒寺"牌匾等珍貴文物。
於公元1999年,在廣東佛教協會會長釋新成大師的指點下,釋耀利師傅前到山美村,重建復興彌勒寺。這一盛舉得到了當地黨政、周邊善信以及海內外愛國愛鄉赤子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眾之久盼。現彌勒寺重修好大雄寶殿,寺前大圓蓮花池,供奉露天觀音菩薩像。
民間故事
清朝道光年間,揭陽縣梅崗都有個員外名叫洪杉,他富甲一方,卻是一個一毛不撥的吝嗇鬼。有一日,“鹹澀佬”心血來潮,叫管家李賢入過府邀請對手親家黃阿慳同往彌勒寺閒遊,進香。這天,恰遇彌勒寺廟會,寺中善男信女雲集,頂禮膜拜,香菸繚繞,鐘鼓齊鳴,寺僧念經誦佛,熱鬧非凡。寺中方丈,獲番梅崗都洪黃二位員外到此進香,心中十分歡喜,親自前往迎接,延至禪房,立命小和尚泡上香茗,殷勤接待。老方丈見日已將午,又叫廚工專設齋席宴請貴賓。賓主飽餐之後,老方丈即陪同二位員外到寺中各處遊覽,從練功房到藏經樓,從觀音閣到普陀觀,從注生堂到大雄寶殿,侍候他倆拜佛之後,再邀二位施主來到“集善案”前,叫徒兒端上“萬善簿”,然後笑笑地說:“難得二位大駕光臨,就請二位大施主隨緣喜題香油,讓佛光普照二位福祿壽全。”“鹹澀佬”洪杉見說,微笑點首,倦起袖子。展開“萬善簿”,手持狼毫,飽蘸墨汁,揮筆疾書。在旁凝視筆尖的老方丈見簿上出現了“揭邑梅都治子洪杉喜題大洋一萬。”黃阿慳待洪杉補上一筆之後,自己也早已喜題完畢,老方丈端起萬善簿一看,只見洪杉喜題大洋一萬後面加上一個字,但因寫得過細,無法辨認,便把“萬善簿”遞給身邊一名徒兒並叫他代念。那徒兒接過簿後,即高聲朗讀,揭邑梅都治子洪杉,喜題大洋一萬忽。剛念至此,眾和尚便議論著,有的問:一忽究竟值多少錢。有人說:你難道不曉元以下是分,厘,毫,絲,忽。十忽等於一絲,十絲等於一毫,十毫等於一厘,十厘等於一分,十分才……。有人則不耐煩地說:總之,這十萬忽尚不夠一元。那位端簿的小和尚見聲稍停,即繼續念道:“揭邑梅都善男黃阿慳喜題景鍾大鼓槌一塵。”鼓槌一塵值幾多!
從這個民間故事告訴我們,在當時揭陽彌勒寺香火已經鼎盛,僧人眾多且修行認真。有的人雖富而吝嗇,但畢竟有施。更反映人們極為信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