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震湖南省平江縣人。 諱祖壽,字震,化孫公第二十九世孫,其先祖日昌公清鹹豐年間從梅州市大埔縣桃源堡移居湖南平江縣。1914年10月5日,張震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小時當過學徒。
1926年在家鄉參加勞動童子團,任副團長。
1928年參加少年先鋒隊,任宣傳部部長,曾參加兩次“平江撲城”暴動。
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5軍第2縱隊特務大隊宣傳員、第1師1團宣傳隊隊長。
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1年起任紅3軍團第5軍1師1團連政治委員,第4師10團通信主任、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4師12團參謀長,參加了直羅鎮、山城堡戰役,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總部參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科長。
1938年2月調赴河南確山竹溝,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組織訓練抗日武裝。
1938年9月參加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任參謀長,隨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皖蘇邊區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11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邊區保全司令部司令員,參與開闢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
1940年7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參謀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4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協助彭雪楓、鄧子恢等率部挫敗日偽軍1942年冬季“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後參與指揮山子頭、西進戰役。
1944年11月兼任第4師11旅旅長和淮北軍區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率部參加華中抗日根據地1945年攻勢作戰。
日本投降後,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朝陽集、泗縣、兩淮、宿北等戰役。
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先後參加魯南、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等戰役。
1948年3月起任華東野戰軍第1兵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參與指揮豫東、濟南戰役。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發起後,與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渡江、上海戰役和所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並向福建進軍。1949年8月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
1952年任中央軍委作戰部部長。
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代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金城進攻戰役.
1953年底回國。
1955年後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3年。
1957年10月畢業後任副院長、院長。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0年12月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曾負責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籌建工作,任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
1975年起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列席軍委常委。
1980年1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85年12月起任國防大學校長、校長兼政治委員。
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江澤民主席領導下堅決貫徹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思想,積極推進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5年9月3日17時,張震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人物軼事
名字由來
1914年10月5日,張震出生於湖南平江長壽鎮,原名張見生,6歲入高級國小上學後父親根據家譜為其起名張祖壽,7歲時閱讀《說岳全傳》對岳飛產生崇敬之情,因岳飛之子名字均為雨字頭單字(雲、雷、霆、霖),故自己改名為“震”,並以張震為名。
烽火歲月
1926年,張震在家鄉參加勞動童子團,任副團長。1928年參加少年先鋒隊,任宣傳部部長,曾參加兩次“平江撲城”暴動。在多年征戰中,張震曾多次受傷,其中一顆子彈在體內待了10個年頭。1945年,已經是豫皖蘇邊區軍事主管的張震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突然飛來,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這是張震第五次負傷,但在簡單包紮之後他繼續指揮戰鬥。張震調到北京工作後,才到醫院動手術將子彈取了出來。他將取出的子彈交給夫人馬齡松保存,作為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
1953年,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張震為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赴朝作戰。24軍於1953年初接替15軍進入大名鼎鼎的上甘嶺地區陣地,正面對抗美軍第3師、李承晚軍“首都師”等4.7萬敵軍。在張震的指揮下,24軍貫徹“積小勝為大勝”的方針,開展冷槍冷炮殺敵立功運動。在5個月的時間裡斃敵1.4萬餘人,取得重大勝利。
從長征一路打到抗美援朝戰功顯赫
1914年10月5日,張震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原名張見生,6歲入高級國小上學後父親根據家譜為其起名張祖壽,7歲時閱讀《說岳全傳》對岳飛產生崇敬之情,因岳飛之子名字均為雨字頭單字(雲、雷、霆、霖),故自己改名為“震”,並以張震為名。
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總部參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科長。1938年9月參加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任參謀長,隨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皖蘇邊區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皖南事變後,張震任新四軍第4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協助彭雪楓、鄧子恢等率部挫敗日偽軍1942年冬季“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發起後,他與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3年,張震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代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金城進攻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張震1980年1月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85年12月起任國防大學校長、校長兼政治委員。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參加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積極推進中國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和平時期
在隨後的夏季反擊戰中,24師充分利用炮兵火力,重創美軍第3師和李承晚軍“首都師”,為簽署《停戰協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十年浩劫中,張震也受到衝擊,後擔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1975年,鄧小平復出,開始對軍隊的整頓,當時的軍隊總後勤部被林彪和“四人幫”插手很深,如果要對總後進行撥亂反正,需要一個經驗豐富、資歷極高的人,鄧小平想到了張震。在1975年的北京,被通知來京的張震見到了三野的老領導粟裕,粟裕告訴張震,要他來到總後當副部長,並說是鄧小平點的將。隨後的幾年,四人幫被打倒,時勢如風狂雨急,在揭查與林彪、四人幫有關的人和事中,張震並不急於給人下結論,而是只要對方講清了問題就好,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只是極少數。同時,總後是文革冤假錯案的集中地,信件、來訪者絡繹不絕,為此,總後專門成立甄別平反辦公室,集中審理冤假錯案。從這兩項工作中,可以看出張震的為人,他不僅可以戎馬疆場,還可以主持正義。
1975年,鄧小平點名讓張震當總後勤部副部長。張震全面接手總後,他開始著手整頓總後勤部,開展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張震談了自己對真理標準討論的認識:“毛主席是偉大的馬列主義者,他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並不是說毛主席沒有缺點和錯誤,我們不能要求他的每條指示都百分之百的正確。”
1985年,張震受命創辦了國防大學。1992年,在一次軍事戰略問題座談會上,張震提出解放軍“要立足於能夠打贏一場高新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因為“未來戰爭要么不爆發,爆發了就是高新技術的戰爭”,“高科技一定融合在戰爭之中,不是能打不能打的問題,一旦發生戰爭,不能打也要打,客觀上要求我們這樣乾”。
三次退休未果78歲時肩負起一生中最高職務重託
1985年3月,軍委調整總參的領導班子,免去張震的總參謀長一職,當時的他已年逾7旬。張震很高興,打算利用退休時間讀書。當時,軍隊正要進行百萬人的大裁軍,還要合併軍事、政治、後勤三大學院,組建國防大學。沒想到,當年4月,楊尚昆找到張震,表示籌建國防大學一事,由張震負責。於是,張震覺得自己只是負責,沒有提到任職,便發揮餘熱,投入到國防大學的組建。未曾想,當年11月,任命他出任國防大學校長。1986年1月,國防大學正式成立。
1990年,軍委調整全軍各大單位領導班子,時任國防大學政委李德生退居二線,張震提議一起退休,但軍委最後決定已於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的張震留任,併兼任政委,張震成為了年齡最大的現役上將。
1992年,78歲的張震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表示,自己最後一次參加軍委會議,隨後寫了報告,建議派人接替自己的工作。未曾想到,當年9月,有人傳達領導意見,鄧小平建議在十四大時,由張震參加軍委領導工作。當時的張震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一個晚上沒睡好覺。但他覺得應該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1992年的十四大,張震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江澤民成為軍委主席,劉華清和張震擔任副主席,協助江澤民主管軍委的日常工作。78歲的張震肩負起一生中最高的職務重託。
人物作風
張震將軍下部隊視察,不喜長篇大論作報告,而喜見縫插針提問題。將軍所提問題,一針見血,一矢中的,常常使弄虛作假者原形畢露,無地自容。將軍下部隊開座談會,凡會前必來一段笑話,會場氣氛立即活躍、歡快。始基層官兵見將軍皆拘謹,經笑話感染,遂放膽發言也。
1997年初夏,張震將軍視察某部,召集將、校軍官十餘人座談。某部領導發言時,將軍突然插話問:“一個戰士的津貼費是多少?”在座將校軍官皆沉默,竟無一人能答。張震將軍話鋒一轉,曰:“舊中國有個軍閥,叫張宗昌,人稱三不知將軍,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槍,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個小老婆。”在座將校聞之皆面紅耳赤。 張震將軍喜記日記,當天事,當天記,數十年如一日。若工作忙,無暇記,次日必補記之。
退休生活
張震將軍晚年生活極有規律,自言“一二三四”。一為每日做一道高等數學題;二為每日早上吃兩個雞蛋;三為每日中午喝三杯茅台酒;四為每晚晚飯後走兩公里路。
家庭成員
長子張小陽少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院長。
次子張連陽少將,曾任總參軍代局局長。
三子張海陽上將,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四子張寧陽少將,曾任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女婿壽曉松少將,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部長。
人物評價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