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責

”1921年,張雲責又同徐玉諾等人創辦了《吻爽》文學月刊,成為當時吉林新文學的園地。 1928年,張雲責投筆從軍,為張學良辦《益世報》,做張學良的秘書。 1915年,張雲責畢業回到家鄉吉林毓文中學任教。

人物簡介

張雲責,原名張清岱,吉林省榆樹縣福安鄉柴家村柴家林子屯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少年時期的張雲責,曾就讀於榆樹種榆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天津南開中學。宣統三年(1911年),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間,他閱讀了許多進步著作和期刊,對其思想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他關心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1915年,他由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吉林,與同學李光漢等進步人士,于吉林迎恩門(今臨江門)北官運胡創辦了吉林私立毓文中學,張雲責任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
為了宣傳進步思想,1919年春,他同李光漢創辦了進步刊物《春鳥秋蟲》,揭露反動當局的腐敗,喚醒民眾救國。他在該刊的發刊詞中寫道:“世界潮流,聲浪波動,激人耳鼓,亦猶春鳥之聲、秋蟲之鳴也。”1921年,張雲責又同徐玉諾等人創辦了《吻爽》文學月刊,成為當時吉林新文學的園地。
大東日報》於1921年在長春創刊,張雲責應聘擔任了《大東日報》社長。社址在今天的六馬路,是一張私人辦的報紙。他以這張報紙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發表政治評論文章。先後撰寫並發表了《列寧之死》、《論出列寧專刊》等文章,公開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給予高度的讚揚。他在文章中大膽而明確地寫道:“列寧之為人,其思想、其豐功及一生之歷史,無微末不與世界人類有較大關係,絕非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偉人所可等量齊觀。”然後,他以滿腔熱忱在文章中高呼:“蓋其生為真生,故其死為真死。”由於常刊登一些揭露帝國主義侵略、軍閥罪行及其它一些進步文章,當時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1928年,張雲責投筆從軍,為張學良辦《益世報》,做張學良的秘書。後來,石友三投靠張學良,經張學良派遣,去石家莊任石友三第十三軍司令部秘書長,並主編了軍事月刊《軍光》。1931年,石友三見日軍侵略東北大局已定,遂賣國求榮,暗地反對張學良的抗日行動,滋生了篡軍的野心。一次,石友三想借張學良閱兵之機殺害張學良,張雲責對石友三的伎倆深惡痛絕,極為憤慨,便立即報告了張學良,使張學良免於遇難。但張雲責卻被石友三活埋於石家莊。遇難時年僅41歲。

《毓文》周刊

20世紀初,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五四”運動的爆發,吉林省湧現出一批新文化和新思想以及具有初步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倡導、熱心傳播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他們活躍在吉林、長春和哈爾濱等地。其中,吉林毓文中學教導主任、國文教員張雲責就是一位佼佼者。在這裡,張雲責和同學、同鄉、好友李光漢共同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傾向革命、具有新思想新知識的師生隊伍。
1915年,張雲責畢業回到家鄉吉林毓文中學任教。
在此期間,他和李大釗取得聯繫,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五四”運動期間,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5月5日馬克思誕辰日那天,張雲責和進步師生創辦了《毓文》周刊。在發刊詞中提出三項宗旨,即“扶導社會”、“研究真理”和“向外界報告情況”。所謂“扶導社會”,就是為了不當亡國奴,大家要有進取心,周刊願做扶導社會的一種利器。關於研究真理,周刊說,真理這東西是有階級性和時代性的,我們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研究新事物,發現新真理,解決新問題。周刊號召大家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衝破封建思想禁錮。《毓文》周刊在“五四”運動中的吉林省吹響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號角。
在當時,很多人都知道吉林毓文中學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有“張三和李四”兩員大將,張三即張雲責,李四指李光漢。《毓文》周刊的革命鋒芒令當時的省長大為惱怒,要查封《毓文》周刊,把辦刊人驅逐出吉林省。張雲責經過多方疏通關係,個人承擔責任,接受罰款,才保住了《毓文》周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