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從事粳稻品種改良期間,先後主持和參與選育水稻新品種7個,其中4個通過自治區審定。興粳1號等3個品種先後成為自治區水稻產區的主栽品種。其中興粳1號是我區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培育的第一個水稻品種,結束了區內沒有自育品種的歷史。該品種作為寒地粳型品種,把水稻安全生產線向北推移了100多公里,除了區內大面積推廣之外,還被黑龍江的嫩江等地區大面積引種。興粳1號的選育1989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興粳2號是一個秈、粳亞遠緣雜交方法選育的新品種,以其高產優質的突出性狀受到農民的重視,年推廣面積60多萬畝,1997年獲國家法務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從事春小麥育種研究期間,他能正確把握研究方向,探索科學的選育方法進行品種改良研究,提出以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為指導,在進行高產育種的同時,突出品質改良。改系譜法選育為集團和改良系譜相結合的育種方法。目前已選育出春小麥新品種8個,其中3個已通過自治區審定。巴豐1號作為非配子融合技術育成的新品種在區內是第一個。1999年審定推廣後受到農民普遍歡迎,累計推廣面積已近200萬畝。巴優1號是2002年審定的強筋麥品種。該品種以其優質和豐產正在受到各級農政部門和加工企業的高度重視。巴優1號參加農業部優質小麥鑒評,被定為優質強筋一等品種,參加國家區試(西北組)產量居首位,比中筋對照品種增產2.89%,2003年正在參加生產試驗,農業部農技中心和巴盟農業局把該品種定為2003年重點大面積示範品種,並與加工企業聯合加價收購。
作為自治區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參加者主持巴盟的小麥研究。“九五小麥育種攻關”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成果
張鐵山同志長期從事作物品種改良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又非常注重遺傳理論、田間試驗設計的研究。對塞地粳稻和春小麥數量性狀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撰寫和發表論文進行交流。他主持的春小麥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研究於是1993年通過專家鑑定,專家組認為該研究填補了區內春小麥研究的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有創新,為春小麥育種提供了套用理論基礎,對指導和提高春小麥品種改良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獲巴盟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增廣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套用研究,也被專家組認定為國內先進水平,獲巴盟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28篇,參編《北方旱區高效種植》和《內蒙古自治區春小麥品種改良及其進展》分別擔任編委和付主編。
由於他在研究工作中勇於探索和創新,具有嚴謹的致學志度,能團結同事嚴於要求。受到同事們的尊敬。多次被評為單位、系統、部門的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獲盟級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獲自治區深入第一線突出貢獻科技人員和巴盟農業局有突出貢獻的農業專家稱號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