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2年11月出生。1983年7月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86年6月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現(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地質專業,獲碩士學位;1990年6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石油系,獲博士學位。1990年7月晉升講師,1993年7月晉升副教授,1996年7月晉升教授。
1996年7月晉升教授。歷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長、研究所所長、CNPC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教授、自然資源專業油氣資源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 ,資源勘查與測量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資源技術系系主任,兼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山東科技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生導師。
主講課程
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石油地質學》、《儲層沉積學》、《油田開發地質學》、《油藏工程》、《油藏描述》等多門課程。
研究方向
為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儲層沉積學與油藏描述、開發地質學與剩餘油挖潛等。針對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現狀,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以追蹤石油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前沿和解決油氣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主要目標,重點開展油氣藏形成理論與評價技術、油氣藏評價和油氣藏描述、油氣藏地質建模與數模技術、剩餘油分布與挖潛技術等研究工作。先後完成國家“863”課題3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及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一級專題3項、二級專題4項、省部級項目10餘項;目前承擔有“十三五”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出版相關學術著作10部,主編教材4部;已經獲得授權專利17項,獲得軟體著作權登記15項;在國內外刊物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40餘篇,被EI收錄80餘篇;目前擔任國內外多個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自2008年起擔任北京師範大學“985”工程特聘教授。
近10年來,以第1和第2排名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0項,其中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2010年被評為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貢獻
近5年來平均年授課學時達390學時,並出版過多種教材和著作,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被Sci和Ei收錄40餘篇。自“九五”以來,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一級專題1項、二級專題4項、國家攀登計畫專題1項、國家“863”課題3項和百萬元以上的油田公司重點課題10餘項,並獲10餘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和多項發明專利。目前負責“十一五”國家“863”課題“單個油氣包裹體芳烴組份準確定量的無損光度技術”(編號:2006AA09Z336)和多項油田公司重點課題。張金亮教授為石油工業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現有在讀博士生12名,在讀碩士生20名,在研博士後2名。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在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上逐漸形成了“油氣藏形成理論與評價技術” 、“儲層地質學與油藏描述技術”和“開發地質學與剩餘油挖潛技術”等多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引進和發展了盆地模擬技術、圖像分析技術、地質建模技術、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和油氣包裹體分析技術等多種研究技術。這些研究理論和技術的推廣套用,不僅為油田增儲上產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在高含水油田提高採收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張金亮教授科研團隊發揚團結協作精神,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以追蹤石油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前沿,解決石油工業中的重大理論和技術問題為主要目標,以勘探開發研究為核心,重點開展油氣藏形成理論與評價技術、油氣藏評價和油氣藏描述、油氣藏開發技術評價、油氣資源與環境、能源與國家安全等方面的科研、教學和技術開發工作。在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上逐漸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領域和技術方向:
油氣藏形成理論與成藏模式
主要開展了深盆氣藏、深層岩性油氣藏和淺層岩性油氣藏研究工作。在深盆氣藏研究方面,主要以直接型深盆氣藏和間接型深盆氣藏概念和實例為依據,通過建立實驗室模擬新技術,提出並解決了國外深盆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明確了深盆氣藏形成的成藏機制、主控地質因素及成藏模式,對深盆氣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和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取得了新的認識並建立了新的模式。在深層岩性油藏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 “近源供烴、壓差驅動、儲蓋共控、動態成藏” 的深層油氣成藏模式(圖1)。近源供烴是深層油氣系統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條件,壓差驅動是油氣藏充注的必要動力條件,儲蓋組合共同控制著油氣藏的類型、規模和連續性,動態成藏反映了深層油氣藏保存和改造的平衡過程。利用該地質模式,揭示了多個凹陷及多個地區的油氣成藏規律,理順了油氣藏的成因類型和相互關係,對油氣藏發育模式和分布規律進行了成功預測。在邊遠淺層油氣藏研究方面,建立了 “遠源供烴、立體輸導、調整成藏”的淺層油氣成藏模式,對長久以來以“源控論”占統治地位的中國石油地質理論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所形成的源外成藏觀點使我們必須重新轉換勘探理念,重新認識被認為沒有希望的地區,重新評價已經被廢棄的區帶和層序,並在實踐中獲得了很大的突破。
地震沉積學與沉積約束勘探技術
發展了以深層油藏描述為核心的精細勘探技術,建立了沉積約束勘探模式。提出的深層砂體識別與精細劃分的新方法,完善了深部複雜油氣藏勘探的技術體系,為同類盆地和多個地區的油氣藏精細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撐。針對深層鑽井資料少、地質地震資料品質差、勘探開發成本高的特點,採用了高精度(二次)三維地震勘探、三維連片處理、高精度CRS疊前處理、高解析度地層反演解釋等技術,獲得了高品質的陸相深層油氣地震資料數據體。根據岩心、測井、地震、油藏地球化學等資料,採用測井資料數學變換與地震資料時頻分析等技術,井震結合,精細對比,建立深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格架。以地震資料精細構造解釋為基礎,綜合沉積動力學模擬成果,進行古地貌特徵分析。針對深層沉積規律,在單井相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地震相研究成果,開展沉積微相和儲層分布規律研究。針對目標區,以相控理論為指導,綜合地震屬性分析、分頻解釋、測井約束波阻抗反演等技術進行有效砂體識別,預測有利區。所建立的深層砂體識別與精細劃分的新方法,完善了深部複雜岩性油氣藏勘探的關鍵技術系列。隨著勘探的深入,深層岩性圈閉勘探難度不斷增大,特別是深層砂礫岩體為快速沉積的產物,泥岩隔層少,缺乏古生物標誌,常規岩電測井資料劃分方法難以準確劃分沉積期次,針對工區特點,採用FMI成像測井解釋、米氏旋迴劃分、測井資料小波變換等技術,準確識別深層砂礫岩體的沉積期次,解剖砂礫岩體的沉積內幕,很好地解決了深層砂礫岩體期次劃分的難題,並針對陡坡帶沉積特點,結合地震精細構造解釋成果,進行沉積動力學模擬。以地震沉積學理論為指導,結合地震相研究、沿層屬性提取和分析、精細波阻抗反演等技術進行沉積微相研究,採用相控建模技術進行精細地質研究,預測有利區帶展布。圖2為深部複雜岩性油氣藏勘探的關鍵技術系列實例圖。
單個包裹體分析技術
單個包裹體分析系統將螢光分光光度計、倒置螢光顯微鏡、反射式顯微物鏡通過光纖基座、光纖及三維高精度調節架連為一體,實現了反射式顯微物鏡與螢光倒置顯微物鏡的精確共軸、反射式顯微物鏡的目標準確定位、單色光激發及單個包裹體的弱螢光收集(圖3)。創新研製了一套微區定位顯微螢光光譜測試硬體系統和一套單個包裹體螢光光譜色度反演及三維螢光光譜數據分析軟體系統,實現了單個包裹體的顯微螢光光譜的採集和分析。該技術利用單個包裹體的螢光光譜,結合包裹體均一溫度, 實現了對單個油氣包裹體7種主要芳烴等主要成分的確定。該方法可對不同期次的包裹體進行描述分類和無損光度測量,對單個包裹體的成分和成熟度進行分析,並與原油(含油砂抽提原油)對比,建立對比指紋庫,確定油藏原油與包裹體特定期次“原油”的親緣關係,獲取油藏注入的關鍵溫度,並通過構建精細單井時溫埋藏史曲線,確定油藏形成的“關鍵時刻”,重構成藏過程。
沉積動力學控砂模擬技術
基於沉積動力學正演方法的控砂機理研究,主要技術包括根據研究區地震和測井資料恢復底界構造模型,確定物源輸入邊界;採用2.5D沉積侵蝕模型,建立各粒度砂體成分的速度控制方程組;侵蝕-沉積模型採用有限積分的數值計算方法給出模擬結果;建立各種沉積模式下儲層沉積模擬系統,把沉積概念模型研製成為合理的數學模型;通過編制殘餘厚度圖、剝蝕厚度圖,並套用回剝技術重建沉積盆地的古地形和古構造,研究沉積體系分布與古地貌的關係;沉積前古地貌恢復的結果將作為沉積動力數值模擬的初始邊界模型。沉積動力數值模擬的格線模型採用較為穩定的結構格線形式,綜合考慮數值模擬的需要和計算機計算能力,利用岩心測井資料建立物源和水平面變化模型;結合古水深分析、岩石學和相分析,結合區域岩相古地理、構造古地理等數據分析,初步估測儲層沉積前古地貌特徵;將初始儲層沉積前古地貌特徵數據輸入儲層沉積體系動力學並行模擬系統,模擬儲層單砂層的三維屬性分布數據隨時間的變化關係。通過對測井曲線進行多種數學分析,可以從中提取豐富的地質信息,找出其沉積旋迴的主要周期特徵;結合研究沉積相成因特點,設定數值模擬邊界條件;按照負梯度搜尋算法的思想,修改儲層的地形、流場和物源分布,再次運行以上步驟,直到模擬結果符合單井砂厚數據為止,最終建立砂體演化模型;為判別物源方向提供支持預測富砂區域分布,解決了儲集砂體的動態演化分析和砂體分布的定量預測難題
建模數模一體化技術
經過油田科研實踐,引進並發展了精細油藏描述技術,並在陸相儲集砂岩油田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核心是以挖潛難度大的開發單元為研究對象,以建立精細三維地質模型為基礎,以揭示剩餘油的空間分布規律為重點,以確定挖潛、提高採收率措施為最終目標所進行的油藏多學科綜合研究,是集地質、測井、油藏工程、數值模擬等多學科為一體的系統工程。
三維儲層地質建模技術以地質統計學理論和精細油藏描述技術思想為指導,綜合運用地質、測井、錄井、試油、分析化驗及生產動態等資料,建立研究區域的構造模型、沉積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滲透率模型等三維模型,對井間儲層進行多學科綜合一體化、三維定量化及可視化預測。綜合套用現代斷裂力學、構造力學、沉積學、岩石學和礦物學理論,採用先進彈塑性有限元模擬技術,自主研發了基於現代斷裂力學分析的裂縫建模軟體FRESS V2.0,表征儲層裂縫產狀、應力場及應變場分布規律。
以建立的三維精細地質模型為基礎,針對常規油氣藏、天然裂縫油氣藏、凝析氣田、重質油藏、化學驅油藏等不同類型油氣藏開採的特點,利用可視化油藏數值模擬技術模擬地下油氣水流動,研究不同開發階段儲層流體的分布特徵,為油藏的調整挖潛提供指導(圖5)。研究成果在多個油田得到廣泛推廣套用,取得了顯著的增油降水效果,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基於斷裂力學的裂縫建模技術
基於斷裂力學的裂縫建模技術研究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利用岩心和成像測井資料(FMI,STAR等)提取井點裂縫屬性數據;根據裂縫的傾角、傾向屬性,對裂縫進行類型劈分;套用Micro-CT分析系統,分析了岩石裂縫在常溫和變溫下的裂縫動態結構解析,考察溫度對裂縫擴展的影響,獲取了精細的孔隙-裂縫三維結構數據並生成高精度三維孔隙和裂縫模型;在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的基礎上,開發了儲層裂縫擴展有限元;基於地質統計方法,建立多個大區域屬性模型,為裂縫模擬提供基礎,要求基礎模型要大於目標研究區的尺度,以便減小邊界效應對研究區裂縫建模的影響;根據屬性模型,基於擴展有限元方法,進行主斷層擴展歷史擬合,並進行應力場的模擬,獲取研究區子模型的邊界條件;基於擴展有限元方法,對每個子模型再進行模擬,將模擬結果作為趨勢估計時的獨立候選參量;採用模擬退火方法擬合控制參數,對主斷層擴展史進行反演分析;基於裂縫測試得到不同類型儲層岩石的載荷-位移曲線,共聚焦拉曼光譜儀等設備分析斷裂對物質結構的影響,數碼錄像可用於分析裂縫的擴展情況,並與裂縫隨機擴展有限元數值模擬對比分析;根據斷層擴展反演分析結果,對斷層擴展斷裂應力變化進行數值積分;斷裂應力史積分作為裂縫密度屬性趨勢,套用泛克里金方法,實現小尺度裂縫特徵抽取,建立裂縫模型(圖6)。
儲氣庫運行設計及動態監測技術
儲氣庫設計是精細儲層描述的基礎上,綜合利用三維多項數值模擬技術、動靜結合技術和系統分析技術,精確定量分析儲氣庫運行機理參數和敏感性參數,模擬儲氣庫的動態運行過程,結合市場對儲氣庫的需求,設計儲氣庫最優運行方案。並在儲氣庫建成運行過程中,對儲氣庫的各項指標參數實行動態監測,根據實時數據,進一步最佳化運行設計方案,以便及時調整運行參數,本項技術已在已建成的幾個儲氣庫得到現場套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儲氣庫的合理高效運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指導
近三年來主要學術論文
1. 2008,Zhang Jinliang,Qin Lijuan, ZhangZhongjie,Depositional Facies, diagen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Tazhong are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Vol. 33, No.2 (SCI收錄)
2. 2008,張金亮, 楊子成. 流體歷史分析方法在油氣成藏中的套用-以惠民凹陷為例,中國石油大學學報,32(5)(EI收錄)
3. 2008,hang Xiaohua, Zhang Jinliang,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a Terminal Fan System, the 2 to 3 Layer of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ormation, West Area of Pucheng Oilfield, Journal of Stratigraphy,32(4)
4. 2008,Zhang Jinliang,Ma Xueping, Zhang Zhongjie, Zhang Xin. The Importance of User Interaction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Exploit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90-293
5. 2008,Wang Jinkai ,Zhang Jinliang,Xie Jun, Zhang Xin. Application of the 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Sesies of Strata of the Third Member of Hetaoyuan Formation in Xiaermen Oilfield. 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67-270.
6. 2008,Zhang Zhongjie,Zhang Jinliang,Jiang Yimin, Zhang Xin.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modelling of the Xiaermen Oilfield,Miyang Sag.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94-297.
7. 2008,Xu Shujuan, Zhang Xin,Zhang Jinliang,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ling on 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area f the Pucheng Oil field.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82-285.
8. 2008,Yang Ailing, Tang Mingming, Zhang Jinliang.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of an optical path surface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nd sector boundary algorithm.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86-90
9. 2008,Tang Mingming, Yang Ailing, Zhang Jinliang. An optimal loss curve of a step index mono-mode fiber. 2008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236-239.
10. 2008,謝俊,張金亮,梁會珍,王金凱. 濮城油田末端扇儲層隔夾層成因及分布特徵,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8(4):653-656
11. 2008,張鑫,張金亮. 勝坨地區沙河街組沙三下亞段濁積砂礫岩體沉積特徵與沉積模式,石油學報,29(4):533-538(EI收錄)
12.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Xi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 in the Eocene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9, No.3 ,pp252-270(SCI收錄)
13.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
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azhong in Tarim Basin,Petroleum Science ,Vol. 5, No.2 ,pp95-104
14. 2008,Zhang Wei ,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ilfield. Petroleum Science ,Vol. 5, No.2,pp135-144
15. 2008,張金亮,張鑫. 勝坨地區沙河街組沙四上亞段砂礫岩體沉積相與油氣分布,沉積學報,26(3):361-368
16. 2008,趙樂強,張金亮,宋國齊等. 義和莊凸起東區前第三系頂部風化殼結構發育模式及對油氣運聚的影響,沉積學報,26(3):435-443
17. 2008,楊子成, 張金亮.東營凹陷南斜坡原油生物標誌物特徵和油源對比,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38(3):453-460
18. 2008,謝俊,張金亮,梁會珍.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柯坪塔格組沉積相與沉積模式研究,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3(2):1-5(EI收錄)19. 2008,Jiang Yiming,Zhang Jinliang, Braid-delta deposits from a broad marine setting:the middle member of Kepingtag Formation in central Tarim Basin,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Vol. 7, No.2 , pp145-153
20. 2008,司學強,張金亮,謝俊. 成岩圈閉對氣藏的影響,天然氣工業,28(6):27-3021. 2008,司學強,張金亮,楊子成. 博興窪陷沙四上亞段灘壩砂岩成岩作用及其與儲層質量的關係,中國石油大學學報,32(2):6-11(EI收錄)
22. 2008,司學強,張金亮. 廣利油田沙四上亞段成藏地質特徵與方向勘探,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23(1):6-11(EI收錄)23. 2007,張金亮,張鑫. 塔中地區志留系砂岩元素地球化學特徵與物源判別意義,岩石學報23(11):2990-3002(SCI收錄)
24. 2007,張鑫,張金亮,覃麗娟. 塔里木盆地誌留系柯坪塔格組砂岩岩石學特徵與物源分析,礦物岩石,27(3):106-115(EI收錄)
25. 2007, Zhang Jinliang ,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Inclusions Oils to
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Huimin Depression, 地質流體和流體包裹體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2007,廣州。
26. 2007,張金亮,司學強,斷陷湖盆碳酸鹽與陸源碎屑混和沉積,地質論評, 53(4):448-45327. 2007,覃利娟,張金亮,濮城油田南區沙二上2+3油藏儲層評價,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2(4):40-46(EI收錄)
28. 2007,Zhang Jinliang,Jia Ying and Du Guilin. Diagenesis and its effect on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Tabei area, Tarim basin. Petroleum Science, Vol. 4, No.3 ,pp1-13
29. 2007,Zhang Jinliang,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south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7-319(SCI收錄)
30.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ology of upper Ordovician shoreline deposits in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1-313(SCI收錄)
31.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Xin. Fan-delta and related turbiditic deposits on the steep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4-316(SCI收錄)32. 2007, 謝俊、張金亮、梁會珍.適於高溫高鹽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標評價.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7(2):335-339
33. 2007,張金亮,戴朝強,張曉華,末端扇-在中國被忽略的一種沉積作用類型,地質論評, 53(2):170-179
34. 2007,張鑫,張金亮,東營凹陷南坡沙河街組四段砂岩地球化學特徵,地質科學, 42(2):303-318
35.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Jinliang Zhang. Source rock maturity study by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Proc. Of SPIE. 6279,62794w-1-8. (EI收錄)
36.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Decang Bi, Gui Mei, Jinliang Zhang. Experimental inveatigation of the fringe pattern of capillary tube filled with liquid by using focused laser sheet of light. Proc. Of SPIE. 6279,627978-1-7. (EI收錄)
37. 2007,趙樂強,隋風貴,張金亮,陳鋼花,王學軍,向立宏.基於測井資料主成份分析建立風化殼結構判識圖版,測井技術,31(6):583-587
38. 2006,王春艷, 鄧美寅, 楊曉明, 張金亮, 鄭榮兒, 同步螢光光譜多點函式擬合確定原油樣品濃度技術, 石油勘探與開發,33 (2):205-207(EI收錄)
39. 2006,王春艷, 鄧美寅, 楊曉明, 張金亮, 鄭榮兒, 基於不同光譜技術的原油樣品的螢光分析,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4): 728-732(SCI收錄)
40. 2006,王春艷, 鄧美寅, 楊曉明, 張金亮, 鄭榮兒, 基於三維同步螢光光譜確定原油樣品濃度的新方法,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6): 1080-1083(SCI收錄)
41. 2006,Yang Ailing, Li Wendong, Yuan Guang, Dun Junyu and Zhang Jinliang. Measuring the Liquids Refractive Indices with a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Applied Optics. 45(31):7993-7998. (EI收錄)
42. 2006,戴朝強,張金亮. 魯北濟陽坳陷東營凹陷南坡沙河街組第四段上亞段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格架,地質通報, 25(9-10):1168-1174
43. 2006, 司學強、張金亮.高青油田北區沙四段沉積特徵與油氣富集條件.特種油氣藏,13(6):22-24
44. 2006, 張金亮、梁傑、司學強、林輝. 蘇北鹽城天然氣儲層成岩作用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6(1):135-140
45. 2006,張金亮、杜桂林,塔中地區志留系瀝青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對儲層性質的影響,礦物岩石,26(3).85-93(EI收錄)
46. 2006,張金亮、司學強、林輝,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積相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6(4). 535-539
47. 2006,張金亮、張鑫,塔里木盆地誌留系古海洋沉積環境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中國海洋大學
學報,36(2).200-208
主要教材和著作
1、 張金亮、謝俊,《儲層沉積相》(教材),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2、 張金亮、謝俊,《油田開發地質學》(教材),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主要獲獎項目1.《中國中部深盆氣成藏機制及潛力評價》,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2.《油藏靜動態分析與提高採收率》,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3.《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青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
業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4.《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5.《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
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6.《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7.《盆地中央氣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及成藏模式》,青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
專利申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3項
1. 一種測量生油岩成熟度的裝置(申請人:楊愛玲,鄭榮兒,張金亮; 2. 一種直接測量原油折射率的裝置(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鄭榮兒; )
3. 一種生油岩成熟度的測量裝置與方法(申請人:楊愛玲,鄭榮兒,張金亮;,已收到授權通知)
已進入實質性審查的國家發明專利
1. 微區原位顯微螢光光譜測量裝置(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李世榮;)
2. 單個油氣包裹體的顯微螢光光譜測量裝置(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鄧美寅,劉宗林;)
3. 包裹體顯微螢光光譜測量裝置(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鄧美寅,劉宗林;)
4. 一種烴原岩成熟度的測量裝置與方法(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等;5. 一種低透明度液體折射率的測量裝置與方法(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等;)
6. 烴源岩有機成熟度的測量裝置與方法(申請人:楊愛玲,張金亮等;7. 石油錄井中岩屑岩心含油量的測量方法(申請人:鄭榮兒,王春艷,張金亮,王新順;)
主要技術方向
張金亮教授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中承擔完成了大量油氣地質和勘探開發方面的科學研究,形了獨具特色的、在國內外石油科技界具有一定影響的油氣地質和勘探開發理論及技術體系,為油田的勘探開發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課題組擁有先進而適用的解釋、處理、油藏描述軟體等;擁有偏光顯微鏡、紫外螢光顯微鏡、螢光光譜儀和顯微油氣分析系統等地質分析設備,並擁有地質建模軟體、圖像分析軟體、油藏數值模擬軟體和盆地模擬軟體等;引進和發展了Petrel-Eclips建模數模一體化技術。①儲層沉積相及微相分析技術從儲層沉積學的角度對油氣儲層的形態,內部結構,物性與非均質性,儲集空間的結構及成因進行描述評價和預測,建立相應的沉積模式和地質模型。在沉積體系時間和空間分布和變化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地球化學方法和各種地球物理 (如測井相、地震相)方法來研究沉積相和沉積微相,以便提高油氣田勘探開發效果。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湖泊風暴岩沉積模式、扇三角洲沉積模式和末端扇沉積模式。②三維儲層地質建模技術三維儲層地質建模技術以地質統計學理論和精細油藏描述技術思想為指導,綜合運用地質、測井、錄井、試油、分析化驗及生產動態等資料,建立研究區域的構造模型、沉積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滲透率模型等三維模型,對井間儲層進行多學科綜合一體化、三維定量化及可視化預測,從而達到客觀定量地表征儲層的非均質性和儲層空間連續性的目的。研究成果在中原、南陽和江蘇等多個油田得到廣泛推廣套用。③油藏數值模擬技術針對常規油氣藏、天然裂縫油氣藏、凝析氣田、重質油藏、化學驅油藏等不同類型油氣藏開採的特點,利用相應的可視化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工作站或微機上直觀地看到地下油氣水流動,並根據螢幕上的剩餘油分布情況確定開發調整井的井位和油水井的工作制度。研究成果在勝利、遼河、中原和南陽等多個油田得到廣泛推廣套用,制定了多個水驅開發方案和聚合物驅調整方案,油田現場套用後取得了顯著的增油降水效果,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為油田高效開發提供了決策依據。④沉積—成岩—成藏分析技術在岩心描述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格架及短期旋迴的地層對比關係,對砂體微相進行判別和精細劃分,並綜合各種相標誌,結合地震、測井資料及古氣候的研究,對研究區的沉積特徵與沉積相進行較全面的認識,提出相應的控砂模式和地層勘探模式,研究油氣運聚主控因素,建立沉積相、成岩相與油氣成藏系統之間的定量模式,為勘探和滾動開發提供依據。⑤早期油藏描述技術在勘探階段,通過岩心描述和分析,利用各種地球物理方法對油藏進行了綜合表征。通過可靠的地震地質標定,對三維地震資料進行了精細解釋,做出儲層頂、底精細構造圖。通過對目標區三維地震資料的特殊處理,如複數道分析、小波變換、測井約束反演、道積分、沿層地震屬性提取、分形分維處理及神經網路含油氣預測等,提取了多種地震信息。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等信息,對儲集體的外部幾何形態及內部結構進行描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細勘探方法並建立相應的勘探模式。⑥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經過20餘年的油田科研實踐,引進並發展了精細油藏描述技術,並在陸相儲集砂岩油田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核心是以挖潛難度大的開發單元為研究對象,以建立精細三維地質模型為基礎,以揭示剩餘油的空間分布規律為重點,以確定挖潛、提高採收率措施為最終目標所進行的油藏多學科綜合研究,是集地質、測井、油藏工程、數值模擬等多學科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現已得到我國東部多個油田的廣泛套用,並在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整裝、斷塊、低滲透等油藏進行調整挖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⑦包裹體分析技術該項技術在實驗室建立一套脈衝光激發下的單一包裹體的顯微螢光光譜系統,利用顯微鏡本身的光學結構,將顯微定位技術、脈衝光激發技術、弱螢光收集技術及光譜窄化技術集中為一體,擬通過單一包裹體三維螢光和同步螢光,結合包裹體均一溫度、 顯微拉曼顯微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及氣相色普質譜等現代地球化學分析手段, 通過油源對比, 實現對單個石油包裹體主要芳烴的確定; 結合其他地質參數,確定有機成熟度、判別油源,確定不同沉積環境和母質類型以及查明油氣運移方向,探索油氣成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