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轂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張遷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型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書體以方筆為主,結構嚴整、端正朴茂。張遷碑高九尺五寸,寬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滿行四十二字。碑陰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書法樸厚勁秀,方整多變,碑陰尤為酣暢。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評張遷碑:“書法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傳世墨拓以“東里潤色”四字完好者為明代拓本。
碑文歷史
張遷碑出土較晚,保存完好。其書法以方筆為主,筆劃嚴謹豐腴不失於板刻,
樸厚靈動,堪稱漢碑中的上品。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全稱《漢故榖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碑石在山東東平州學(今山東東平縣)。原石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內。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隸書。碑陽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陰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額篆書題〖漢故榖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十二字。意在篆隸之間而屈曲填滿,有似印文中繆篆,人因以篆目之。碑文系故吏韋萌等對故令張遷的追念。碑文多別體,所以有人懷疑是摩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點而言,非漢人不能,所以決為當時之物。碑陰所刻人名,書亦雄厚多姿。
作品
明王世貞評其書云:〖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清萬經評
其書云:〖余玩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孫退谷評其書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楊守敬《平碑記》云:〖顧亭林(顧炎武)疑後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的是原石,顧氏善考索而不精鑑賞,故有此說。〗又云:〖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 明拓本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清初拓首行〖煥〗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 此碑用筆以方為主,於方直中寓圓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結構組合,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而又沉著方勁。碑陽之字朴雅秀雋,碑陰之字稍見縱肆,皆高潔明朗。學漢隸者,都以此碑為最後范則。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蓋其含蓄內蘊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醫生
個人簡介
張遷,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中華內科年鑑編委,《中華國際感染控制雜誌》編委,上海市醫學會病毒學分會專業委員。在慢性肝病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診治方面學有專長,對於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時機和效果判斷有獨到理解。對於臨床一些常見非病毒性肝病的診斷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藥物肝病等能準確診斷和治療。
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參與編寫多部書籍,如《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內科學理論與技術新進展》、《The Sanford Guide To Antimicrobial Therapy(第33版中文版)》等。參與並具體負責多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藥物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抗病毒臨床試驗研究,如羅氏公司長效干擾素、施貴寶公司恩替卡韋和諾華公司的LdT等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
所在醫院: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科室:腫瘤生物治療科
職稱: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擅長疾病
病毒性肝炎及疑難病的治療。